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建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形成“双赢”的新格局,就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使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保驾护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毫不动摇地“灌输”,理直气壮地“灌输”。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形成“双赢”的新格局,就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使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保驾护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人们思想的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重在引导

“灌输”理论是列宁在 20世纪初提出的。无疑,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成果需要灌输。特别是在“两制”间的斗争从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竞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之后,各个阶级都力图通过“灌输”使本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文化和意识形态。即使在美国这个崇尚所谓自由、民主、个性的国度,其在政治教育方面也坚定不移地采取了“灌输”的方法。比如,它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在对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宣传、灌输方面,更是无孔不入。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毫不动摇地“灌输”,理直气壮地“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要重在引导,在“输”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转换。如果我们的“灌输”能够实现上述转换,就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指导作用,有效防止教育对象逆反心理的产生,对教育对象起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国情与世情相结合,强化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世界性交往的增加,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构建起某种普遍伦理及跨文化的价值,作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人关系、个人与人类关系的道德规范,即全球伦理。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问题。宣言中认定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人道的对待;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基本原则又可具体化为以下方面: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一种公正的经济秩序;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实的文化。全球伦理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也是都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它超越了国界地域、社会制度、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民族种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全球伦理要求人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们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可见,用全球伦理指导21世纪的人类生活,对于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总之,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某些人类的共同利益,也引起了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遵守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及时调整教育内容,着重对公民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的教育,使人们学会从全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人类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

三、思想与心理相结合,以心理为切入点

人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始终与人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发生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诸如人的需要、动机、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发生着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心理为切入点,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做好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弊端。事实上,心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源于心理问题,如由心理失衡导致的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等。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关注人们的心理,遵从人的心理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兼容并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有机结合

纵观全球,我们会发现 虽然其他国家可能并无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几乎都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这方面的工作都做得非常突出。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往往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与深思。因此,学习、借鉴这些国家的教育方式,是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观要求。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或许有人会讲,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借鉴尚无大碍,而精神文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借鉴就免了,因为那是自我葬送,是自愿被别人同化,这万万不可。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要相信我们是有能力并且也必须开放自己,走向世界的。这是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的。一是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二是由于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我们决不会因为学习、借鉴而被“同化”。如果因为担心被“西化”而墨守成规、因噎废食,我们将会因离文明越来越远,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学习借鉴并不可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就产生于西方,社会主义也来源于西方。共产党现代化、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也都是“舶来品”。没有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不可能有新中国,更谈不上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了。所以,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关键是要洋为中用,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关系质态。高等教育必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孤立的“院墙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实施“开放式”教育。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框架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在普遍交往的全球内与其他国家、他文化互通有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亦不忘持守自己的立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性,用民族性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要赋予民族性以新的形式,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从而真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五、丰富教育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正面的显性教育来教育学生,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显性教育形式直接,短期内即可起作用。但由于其经常采取的方式是“灌输”教育,学生在被动接受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显性教育效果不明显时,就需要隐性教育来补充。尽管隐性教育所需时间较长,不会“立竿见影”,但由于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不自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因而效果持久。

当前,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更灵活、更隐蔽。为了防止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袭,我们除了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之外,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更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教育的大方向,又要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在高校除了进行政治形势报告、课堂教育等显性教育外,还要结合目前的网络、媒体、校园文化、环境熏陶等隐性教育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自身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不能附随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不能放弃我们的崇高理想,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其政治理论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人,用主流意识形态充实人们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唱响主旋律,更要打好主动仗,要教育青年一代,特别是引导青年学生去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和人生,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认准方向,勤奋学习,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高扬当代青年的开拓进取精神,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和铸就高尚情操,积极投身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学生普遍接受。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体现鲜明的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必须着眼于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全球化的形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使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