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自尊的辨析

教师专业自尊的辨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专业自尊的格调高雅,是对教师职业育人价值的确切认定和自己对教学能力、教学成功的满怀信心。教师职业自卑与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薄弱等相关。教师专业自尊是建立在自我专业价值、自我专业能力与专业成就事实基础上的自尊,其地位与名誉的获得是实至名归的,因此这种自尊不等

教师专业自尊既非虚伪的谦卑,也非狂妄的自大,而是明智的、豁达的。对待自我任何极端的思想与行为,都不是教师专业自尊——然而,走向极端的教师也不乏其人。例如,有的教师颇为自负,过度地自我接受;有的教师对荣誉过分敏感,走向虚荣;有的教师追求绝对完美,自我设障;有的教师过度强调师者权威,对学生要求过严等。因此,我们有必要较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专业自尊不是专业自大,不是专业虚荣,不是教师完美主义,也不是师道尊严,从而在观念上对教师专业自尊予以廓清。

1.教师专业自尊不是专业自大

教师专业自尊的格调高雅,是对教师职业育人价值的确切认定和自己对教学能力、教学成功的满怀信心。当然,具有这种自尊的教师也希望自己的能力、智慧、成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是与人平等的,而不是目空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行。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33]

教师专业自大是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其他从业者包括教师同事在内的关系。他们不切实际地抬高教师职业而贬低其他职业,在处理自己与其他从业者的关系上,他们看不起社会上做其他工作的人,甚至也看不起自己的同事和自己的学生,清高孤傲,目空一切,不愿意与同事进行专业合作和学习,更不愿意广泛地向其他社会人员学习。他们对学生的引导缺乏耐心,容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无视学生的基本需要和权利,容易形成教学专制与专横。同时,他们否认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明知自己的教学没有取得成功,却傲气十足,将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有时甚至言行冲动、伤害学生。在他们看来,教学效果低下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过错。由于过度自负,藐视别人,他们也很难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难以融入学校集体。

教师专业自尊不是教师自以为是,不是教师“独上高楼”的“孤芳自赏”,更不是“文人相轻”的“唯我独尊”,而是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发展;真正的教师专业自尊既需要教师能够“独善其身”“内省自察”,同时还需要教师广泛交流,并善于进行深度的合作学习,避免单纯的自我保护的封闭主义倾向。“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在于共享的价值与信念”,并通过自尊尊人,促进这种共享的价值与信念的深度内化,教师完全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为了让学生心胸开阔,我们首先要做个心胸开阔的教师。有的教师总是把同行贬得不值一文:同行发表了学术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不行”。如此等等,这绝不是一种专业自尊。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发展自己,这特别需要我们有容忍他人、超越自己的胸襟。

如果教师自尊被扭曲放大,加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甚高,使教师的自我意识染上过于浓重的光环色彩,教师就难免清高。由于大多数教师长期主要是生活在校园这个圈子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往较少,缺乏自我认识的参照点,因此也容易出现自我封闭。有自我清高与自我封闭的教师比较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思维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对教育改革往往持拒斥的态度,久而久之,一些教师便容易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不能获得一些可以争取获得的各种教育资源。

过度的自尊看似是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也就是说,过度的自尊是由心灵深处的自卑引起的,通过自我抬高或自我放大,以获得自卑和不足的补偿。一些教学效果不好或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怕被优秀的教师看不起,就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优秀教师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就整个教师职业的功能而言,我们应该看到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如科顿姆所言,其实教育不能解决社会上所有的各种复杂问题,因为教育本身也牵连其中。如果给教育施加它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其应有功能的发挥。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学校教育功能泛化和理想化,“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这种做法加重了学校的负担,不但无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而成为学校正常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阻力。[34]

对每个教师个体来说,这份职业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据载,有位教师发在“高中教师全员岗位远程培训”项目网站上的博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认同:

你是搞教育的?

不,我只是个老师!

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我只是个老师!

你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不,我只是个老师!

你是辛勤的园丁,你是吐丝的春蚕,你是化泪的蜡烛?

不,我只是个老师!

在现实的教育形势下,这位教师没有脱离实际的夸大教师的地位和功能,也没有故意贬低教师的身份和责任,而且道出了当代中国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旗帜下,扎扎实实地搞教育,教师身不由己、其作为有限的现实困境。可以说,这也是对教师专业自尊的一种客观、朴实的诠释。

教师也有自己的无奈。我们承认有些学生成功并不是我们的功劳,他们有天生的智慧,我们只是做了些点拨和引导;有时我们也显得无助,对学生的失败我们没有能完全扭转,有时我们费尽了心血,可能还是收效甚微。有些家长放弃了,学生自己放弃了,只剩下老师还在努力想改变点什么,这就是我们教师。其实教育不是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是老师![35]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对教师专业不切实际的褒扬与尊崇,也不能对其他职业极力地贬低与轻鄙。教师职业只是社会众多职业中一个平凡而重要的职业。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就总体性质来说教师职业对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每一个具体教师来说,其作用并不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如果总是直接把自己与“崇高”“伟大”画上等号,其实是不明智的。虽然我们每天都忙于教书育人,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他人的谦恭,人们在我们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便会产生由衷的尊敬。

与专业自大相反,专业自尊的另一个极端是职业自卑。职业自卑是看不起自己的专业,缺乏专业价值感、专业效能感和专业成就感。教师职业自卑与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薄弱等相关。过度自卑往往是成功的大敌,因为它使教师缺乏继续搞好工作、坚持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2.教师专业自尊不是专业虚荣

教师专业自尊是建立在自我专业价值、自我专业能力与专业成就事实基础上的自尊,其地位与名誉的获得是实至名归的,因此这种自尊不等于专业虚荣。虚荣是缺乏实际的价值、知识、能力和成绩,靠弄虚作假来抬高专业地位和获得专业声誉,是一种自我美化和自欺欺人。追求虚荣者不仅会使自己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谊,而且会使自己失去真实的自我,留下空虚苍白的人生。

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热衷于搞“表演课”“假教研”“假教改”,编造虚假的教学业绩;在自我专业成长中喜欢搞“假学历”“假证书”“假论文”,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专业职称和各种专业名誉。这种以欺骗的手段获得人们的信任,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丧失教师自身人格为代价的自尊,不仅是专业虚荣的表现,而且也严重违背了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由于虚荣心和缺乏求实精神,一些教师也羞于与同事合作和接受批评,教师之间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这也进一步妨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专业虚荣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难以坦诚地对待自己的失败,没有勇气承认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他们容不得领导和其他教师提出不同意见,往往自我欣赏、自以为是;但他们又眼高手低,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却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以失败告终。想要在专业上得到成长,教师就要敢于在灵魂的镜子前照出“自己的丑陋”,从而真正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因为认识与完善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等重要。

古往今来,教师的头上被罩上了“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许多光环。这些对教师的溢美之词在社会上流传相当广泛。对于教师群体来说,我们是当之无愧的;然而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我们则不必为此而矜夸自大。教师职业是崇高的、伟大的,因为教师是创造生命的职业;但我们不是能拯救人类的救世主。今天我们带着激情与梦想工作在宁静的校园里,倾听学生心灵深处的细微震颤,我们需要多一点朴实与平凡,多一点勤奋与实干,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这样才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同依恋和自由徜徉的港湾。

那些真正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不会为虚无的光环所迷失,他们无意把自己包装成一位名师、专家或学者。一次,李镇西受邀请去作一场教育报告。当他见到宣传展板上写的“教育学博士,中国著名教育专家”后,觉得不妥,后来请对方改成了“喜爱孩子并深受孩子喜爱的老师,富有理想与激情的教育实践者”。此举让我们看到优秀教师身上蕴含的一种谦虚谨慎、不图虚名、求真务实的“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也能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出最好的注脚。或许,只有去除了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教育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36]

教师专业自尊最需要的是真诚,而真诚和学习真诚更需要的是勇气,我们要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现代生活中,人的自我疏离和缺乏真诚的相交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很多时候,人们自己也无法觉察自己是假是真。但是,当人不能对自己真诚时,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掩盖真正的自己,维持种种的伪装。这种伪装使人越来越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自我的迷失又给人的心灵带来痛苦。[37]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向学生提问,常常问得学生面红耳赤,然而当我们自己被学生“问倒”时,我们会感到难堪吗?据报道,广州一位小学生在教室里被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殴打,右耳根与脸部多处被划伤,随后出现头晕、呕吐现象,而起因仅仅是孩子上语文课时纠正了老师的错误。

诚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教师被学生“问倒”的情形在所难免。问题在于,当教师被学生“问倒”之后,究竟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批判品质,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育观,要欢迎学生和自己争论。当学生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方案发生偏离甚至冲突时,我们应当努力运用教学智慧去化解,就像在森林探险时一样,应当做一个机智的“丛林向导”。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教师要抛弃私心,心地坦诚,不要为了不失“面子”而歪曲事实,打压学生。教师能对自己的失误、缺点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严格检视而不是自我文过饰非,这才是真正自尊的表现。

其实,认错道歉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一种育人的方式。它有助于营造平等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师生冰释隔膜,建立平等、合作、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课堂上,当教师出现错误时,坦率、自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学生学习,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师坦荡的心胸、直面错误的品质会以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句真诚的道歉,会给学生带去一股杨柳清风,抚慰学生心灵;一声大方的赔礼,会给学生献上尊重的钥匙,打开心结;一番坦诚的话语,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烧起学生求真的激情。教育必须尊重,尊重产生和谐。[38]

诚然,触犯一个人的自尊心,会引起烦恼、怨恨或愤怒。相形之下,自尊使那些轻佻的人蒙受羞辱;而对于那些善于伪装的人,自尊只是一层虚伪的面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暴露于众且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时,他才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否则他就是表演。”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辞》一文中也说:“假设老师装作知晓一切的人,你们要宽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认自己的缺陷,那你们要爱戴他……”

不能正确对待教师威信,粗暴地体罚、羞辱学生,歧视、不公正地对待学生,以及对同事的攻击诽谤、造谣中伤等,不仅会给学生和他人带来伤害,同时也会损害教师自身形象。教师如果坦然而真诚地和学生讲讲自己那些不谙世事时犯下的小错误、如今的知识短板和个性偏执,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正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是与他们一样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人,这样会让学生乐意与教师一起经历人生的成长。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于《尚书》《诗经》颇有造诣,但每次与学生讲解,他总要声明有四五处地方自己还没有搞懂;而大学问家梁启超1929年身体渐趋恶化,学生劝他停止工作多休息,梁启超却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这些大师用自己的精典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专业自尊。

3.教师专业自尊不是完美主义

教师专业自尊是一种适度的高自尊而不是一种极度的高自尊。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专业自尊教师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一切过度的品质都是我们的敌人。

完美主义者往往是高自我批评者,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抱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过高要求,由于自己的行为永远达不到这些不现实的标准,可以预期他的自尊水平较低,在生活中会不断体验挫败感;其次表现为过分看重自己的“不完美”之处,甚至把人人都会出现的小缺点也看成自己无法接受的大问题,直接导致对自己的不满。

有的教师为完美主义所累。他们在工作中往往给自己设置许多“完美”的陷阱,如要取得最优异的成绩,要呈现最精彩的课堂,要实现最理想的教学,同时不能出现一点小错,以至最终把自己逼上“不完美”的绝路而使自己身心俱疲、伤痕累累;失败之后他们又容易走上另一种极端——对自己不满,对自我全盘否定。

教育事业需要更多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的教师,但如果过于追求完美以至于成为完美主义者,不仅事实上达不到,而且也容易导致失败的不良情绪,并诱发认知和自我适应障碍。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教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如果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如果指向别人,则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江苏省盐城市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回寝室后竟然自杀身亡。某重点中学一位22岁的女教师,上班3个月后留下遗书在宿舍自杀。她在笔记本中这样写道:“工作以来,除了第一个月相对开心以外,后面这段时间,我连笑是什么感觉都不清楚……教学工作做得不好,我自己觉得没脸面管理班上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愧对‘教师’这个称号……”其实这位教师是不久前从某师范大学毕业、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应聘到这所中学任教的老师,在同去工作的50多名同事中,身高1.68米的她工作很出色,曾在全校大会上受到校长的当众表扬。[39]

如果说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教师自尊,是他们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威胁,显然这种自尊是变异、扭曲的,或者说他们所理解的“专业自尊”是狭隘、片面的。事实上,教育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和某些事,应该承认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有教师所不能决定的学生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

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并不是认为自己毫无过错,而是对自己的错误能进行自我反思,认真改正。帕克·帕尔默在这方面就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当寻找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我找到的并不都是令人自豪的、光彩的东西。当我回想起相遇于那些形成和揭示我的个性的事物的时候,才知道发现自我有时是让人尴尬的——但是它们也是真实的。当我承认在我的内心起作用的那些力量,而不是愚笨地任其破坏我的工作,无论在尴尬中要付出什么,我都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教师。”[40]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面对自己无意识中的阴暗甚至是罪恶,人们需要做的是把能量用到有建设性的事情上,也就是要学会爱与工作。教师专业自尊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要让自己从“绝对正确”的神坛上走下来。[41]如果我们有适度的专业期望水平,同时认为自己不需要每个方面都完美,则我们会力求能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当被学生“问倒”时也不会过分难受,而只会更虚心地学习。教师毕竟不是百科全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终生学习,不断全面地提升自己。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我们做事如履薄冰,工作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况且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阈限,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无限发展的。虽然教师专业自尊的理想追求是尽可能将人类一切光辉的品质集于一身,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瑕疵”,只接受理想中“完美”的我们,不接受现实中平凡的有缺点的我们,那就会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这样反而会走向反面。同时,过度地追求完美反倒会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加速产生,导致职业衰老期的提前到来,在过度追求完美中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不完美。

完美主义是最让人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对教师来说,希望学生能真诚地面对生活,更需要检视自己真诚面对生活的勇气。当教师愿意真实面对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切身地了解到自己内心世界也存在着阴暗和脆弱,以及过去自己无法面对的地方。这时,他需要学习对自我的接纳和成长,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正视和接纳过去不愿去正视的那部分自我。而且,也只有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自我确信,才能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在与人沟通时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

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如果有时我们因自尊而觉得过分敏感,由敏感而变得小心谨慎,自尊反而会使我们裹足不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偶尔有一点小缺点的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魅力,更容易为学生所喜欢,因为他们在学生面前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个性,要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要追求完美,也要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要超越自我,也要善待人生的平凡与常态。在充分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认识和直面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坦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既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慰藉,从而在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思维中保持心理和谐和健康。

自尊不应该是禁锢身心的枷锁,它是流贯在我们血液里的优雅细胞,使我们的举止更加大方而美丽。在现实生活中,理智中往往有偏见,想象中往往有朦胧,美好的感觉总是不能确定,温柔的记忆亦总是飘逝如风;现象是无限的,原因是隐蔽的,人总是跟不上生活变化的行踪,人生中总有一些残缺而不能圆梦。但唯有这残缺,才能激起人们“缝合”的欲望,唤醒人们追求完美的生命冲动。而意志不坚者会在物欲的甜蜜满足中,自己缴械投降。[42]所以,傅雷曾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述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与完美主义相反的是敷衍塞责,玩世不恭。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教师专业自尊是教师处理好工作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和角色地位使教师逐渐形成了特别强烈的自尊、自重、自爱的心理,这种心理又反过来促使教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人格形象和名誉。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自尊,教师就会菲薄教师职业,对自己的工作敷衍塞责。

4.教师专业自尊不等同师道尊严

当前,“有尊严地教书”成了教师们热议的话题。这是一种发自教师内心的自我警醒式的呼唤,是教育领域内具有革命意义的非同凡响。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自尊不等于尊严,教师专业自尊也不等于传统的师道尊严。

自尊主要是一种关于自我价值的感知、评判、体验与实践,是一种对自己肯定的态度与心理定势;尊严是尊贵而庄严,是一种从事这种专业的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等在与相关的人及环境中所引起的心理效应。由此,在内涵上,教师专业自尊侧重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品行等方面的内在修养,教师尊严侧重于外在的权力、地位的获得与提升;在来源上,教师专业自尊强调自我的修为,教师尊严强调由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所引起的心理感受。

教师专业自尊与教师尊严相互影响。虽然教师专业自尊需要有多方面力量的支撑,但必须首先维护教师的基本的人格尊严与专业尊严。教师专业自尊的外部机理就是首先要保证教师的人格尊严,不容他人诋毁教师的专业声誉,使教师受到尊敬,这是教师专业自尊的重要条件。教师专业自尊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自我精进,绝不是只看他人脸色行事,而没有自己的主体独立性;而教师尊严不仅有教师自己尊贵、威严的心理感受,也包括在他人心中所引发的相应的心理效应。教师尊严者多认为教师凛然不可侵犯,学生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教师尊严中也包含着教师自尊的成分。我国早有“师道尊严”的说法。师道尊严是尊师重教的社会教化的基础,但教师专业自尊与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我国的传统“师道尊严”并非就是糟粕,它与现代教师专业自尊也有着重要的联系。要使传统“师道尊严”焕发出新的教育光辉,一方面我们要发掘和保留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注入新的时代特质,赋予“师道尊严”以新的意义。首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乐业行动去珍惜和维护它的崇高和神圣,因为只有在自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保持一份责任、一份操守,才能让教师这一称谓真正获得社会的敬意。

罗森认为“尊严”有三种含义:作为地位的尊严,作为内在价值的尊严以及审美意义上的尊严。[43]人类是有缺陷的动物,会因为自己的激情而陷入灾难,需要用人为的体系来平衡和制约人们的欲望。尊严的规则要求人们含蓄,永远不要在公共场合展示亲密的情感以免让它们掉价。这时尊严就含有自尊的成分。对于教师来说,作为地位的尊严主要是指教师的人格尊严,作为内在价值的尊严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自尊,作为审美意义上的尊严主要是指教师有尊严的风度或举止。有尊严地教书就是在教师人格受到充分尊重、教师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教书;就是在充分体现教师职业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中有道德、有智慧地教书,有自由、有创新地教书。可见,教师专业自尊是教师有尊严地教书的基本要求。

人的尊严产生于对自己的承认、肯定和褒奖,包括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尊重。马斯洛在“人的需要理论”中,把人的尊严需要看作人的一种内在社会性高级需要。人的尊严是人类在本性上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一个有别于种族、性别、天资、财富、社会地位而受到尊重的因素。它纯粹地根植于人的族类的本性、人的理性和人的道德能力,核心在于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与被奴役、被强制相对立的。

无论是教师专业自尊还是“有尊严地教书”的呐喊,都真实地反映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强烈要求摆脱行政体制的过度束缚、社会流俗的严重羁绊、自我人格的病态阻抗的冲动与欲望。不过,我们认为教师不仅要声张尊严而更应该内修自尊。在这个社会里,我们除了教学,除了上课,没有其他权势,有时控制不了别人,主宰不了环境,不能强迫其他人尊重自己,但可以自己支配自己,可以自尊,可以观照自己的心灵,可以构筑自己的人格,可以洗涤自己的灵魂,可以清爽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寻求自己灵魂的归宿。[44]

教师权威是与尊严相关的一个问题。教师权威是由教师职务产生的权力影响与教师的才能综合而成的威望,是能使他人行为就范的一种影响力。显然,教师权威的形成不乏权力的因素,它能够提升教师的尊严,但不一定能增强教师的威信。这是因为,教师威信是教师通过正确运用教师职权以及自己的人格力量在他人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的态度,是教师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能力、博大的爱心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时,所博得的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因此,教师威信不仅是教师的主观觉知,更是他人的心理感受。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威信是教师“在课堂和自我内在生命的复杂力量中形成的一种泰然自若的定力”[45],是一种自然影响力,需要教师专业自尊才能形成。

是否为了维护专业自尊就应尽量增大、加重教师的权威抑或是减少、削弱教师权威?这需要我们弄清教师权威的实质。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产生一定的权威,但权威又是相对的,如果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对权威使用不当,即过多或过少,不但不会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走向“权力主义”或“娇惯、溺爱”学生的反面。在教师权威的应用中对其度的把握是关乎教师权威真正效用的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孩子的权威是最重要、最普遍、包罗一切,同时又是锐利和不安全的手段。这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察觉的手术,但也可能把伤口刺痛。”教师将权威当权力滥用致使产生严重后果的事情屡见不鲜。教师不是教育中的“法官”和“执法者”。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绝对平等的。教师要从传统的权威主义自尊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专业自尊。专业自尊的基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成就,而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考量教师能力与成就的最终尺度,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建立教师的能力感与成就感,才能形成真正的教师专业自尊。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我们也会犯错误。但在错误面前,我们有时也认识到了不对,但却以错误不大或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加以搪塞或掩饰,不能勇敢真诚面对。在出现这些情况时,多是因为师道尊严的思想占据了我们的头脑,而这种所谓的“师道尊严”反映了教师师德的隐性流失。

真正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在教学中未必事事成功,但关键在于他们在失败后能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能自我改正;他们不是毫无错误,不是天上的神,他们也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失误而深深地悔恨。

在谈到自己教育生涯中失败的事情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回忆了自己在高密四中做副教导主任时“抓小偷”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学生把他爷爷从台湾给他带来的一块名牌手表带到了学校里。其他学生都感到很新鲜,争抢着欣赏把玩。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的手表不见了,在班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拿了这块手表。于是,班主任就报到了教导处,由当时刚上任副主任的李希贵负责追查。李希贵果然不负“重”望,很快就在一名女生的行李包里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手表当众找到了,可这名女学生却辍学回家了。此后,他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说她在农村的集市上摆地摊……说到这里,李校长几度哽咽,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他说,我们的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地等待学生去自我醒悟。[46]

其实,这种真诚的自我反思就是教师专业自尊的一种生动体现。没有一个专业自尊的教师没有一点教育过失,然而可贵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教育过失大都十分悔恨,并以此引起深刻的自我警戒,这正是真正自尊的表现。

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对学生和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有更多宽容的情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原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面对学生八年校长一事无成的指责,不过是一笑了之。多年后,学生仍感激高校长当时的大度。[47]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宽容、大度,一是因为他有宽广的胸怀,二是因为他有成就作人生的基石。这就是专业自尊而非师道尊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