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力育人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合力育人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持久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性的观念和思维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教育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持久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性的观念和思维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中,这些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果,就是教育主客体与各种教育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综合作用力不是各个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力量的简单相加,是否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教育效果,还要看各种教育系统的教育方向是否一致、教育布局是否合理。

当每个单项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布局合理、方向一致时,那么整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合力就是正效应,它超过单项教育作用的简单相加;而当每个单项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布局不合理、方向不一致时,那么整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合力就是负效应,甚至是无效应,它小于单项教育功能的简单相加。就实际教育情况而言,每个单项教育系统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各种影响因素相互渗透,体现出来一种综合效应。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合力育人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要求。

一、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各项事业都必须坚持的主导方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全面客观地了解受教育者,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受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受教育主体的作用,而不是仅仅被视为教育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教育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培养个人的素质建设;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自由、民主、法治”观念的教育,积极培养个人的时代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积极培养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争做“四有”新人,做到德才兼备、知行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紧围绕时代精神,积极适应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善于选择和利用各种有利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要充分地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育内容和方法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增强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与感染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大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要不断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目标,善于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辨别真伪,提高适应能力。同时,要求大学生开展自律自强教育,加强自我管理。可见,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合力育人方法的必然要求。教育主体,尤其是高校教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以大学生为本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学习与就业,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同样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要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党和政府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工作;新闻媒体要做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揭露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精神的言论和行为,争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阵地;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做到以法治国,促进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把握重点、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各个阶段,贯穿到他们求学与工作的整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全程育人就是既着眼于育人的连贯性又注重育人的阶段性,环环相扣,由始至终,不留死角。

第一,大学生入学阶段的引领教育。由中学到大学,此时的大学生一般都远离父母,缺少了依托和照顾,因此情绪波动较大。新生入学后,对大学和专业的真正了解有时会和期望值产生偏差,进而也会出现沮丧情绪。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节奏、新的目标,如何学会适应,这不仅是大学生自己、也是全社会,尤其是高校需要给予关注、关心并进行引领的。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情感以及将来的就业等方面着手,要突出重点、不断进行深入引导,教会大学生做好整体规划,并树立阶段性目标,这样才能为在校几年的大学生活指明道路。具体来说,高校要向大学生做好新生系列教育,比如,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安全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籍管理教育、专业课程介绍、培养目标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邀请校内著名专家、学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切身感受向学生传递经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告诉学生没有理想便没有动力,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整个国家的发展也会因你而缺少了一分力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存在的意义。要教育学生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在人生中不迷失方向。

第二,在大学二、三年级,高校在教给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高校要重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马克思认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但同时也不否认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在高校优雅的教育环境中,要教育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认真履行道德行为。为了毕业阶段的实习和就业工作做准备,在这个阶段还要开展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通过讲座、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观和创新意识。要教育学生明白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才能保障每个人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毕业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面对毕业和就业,要帮助大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把握好正确的择业方向。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所遵循的主要指针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或许会成为卓越的学者或者诗人,但他永远不会成为完美的、伟大的人物。因此,面对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问题上,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早日实现、同时也是成就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经之路。

第四,工作单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伴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毕业生们都拥有了一份工作,尽管有时候工作单位不一定十分如意,但毕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人生锻炼的机会。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大学生的身份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求知者变成了依托于事业的社会人,由依赖于父母的懵懂少年变成了独立自主的成年人。面对如万花筒一样的社会流变,大学生如何把握好方向,始终如一地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坚持对个人、社会、国家三层价值目标的追求。为此,加强自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除此之外,大学生所在的工作单位也要注重对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这就首先要求政府要做好对各个单位的引领和指导工作,要对各个单位进行规范管理,通过传达相关政策和会议文件,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其次,工作单位也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教育职工爱岗敬业,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同时还要关心职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解决好职工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工作单位要尽力为职工的发展创设条件,在人事任免、工资晋升等方面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合理,注意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职工的工作幸福感。

三、协调合作、全员育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协作方式来实现的。

第一,加强各个单项教育系统的配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涉及高校、家庭、社会以及网络等多种教育环境因素,这些教育环境之间交错相连,相互影响。为了发挥各类教育系统的功能作用,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各类教育主体相互配合。为此,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各个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都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探索建立和大学生家庭的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意见”也要求社会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单项教育系统的密切配合是合力育人必备的前提条件。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加强高校内部教育系统的整合力。在高校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科学课的教师,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主要负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调、组织和实施工作;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要根据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班主任则可以在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方面进行指导。

除这几支教育力量之外,高校的各类工作人员都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要从整体上协调、组织和发挥各项教育力量,做到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加强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力。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在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指导地位,同时,也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教育目标,在教育的过程中借助了多种教育途径,采取了多种教育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路径,增强其结合力。比如,对于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祭扫革命故地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可以带领学生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利用雷锋月开展义务劳动或者是献爱心活动等;结合以上大学生参观、实践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等教育活动。

对于各种教育途径结合的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政治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同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做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创业就业相结合等等,从而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可见,各种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的紧密结合,正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育人的本质体现。

第四,加强思想教育的融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手于思想,落实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真正实现,还要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经过教育,大学生把对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入专业课的学习,融入日常的道德行为,融入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中去,融入教学和科研中去,融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去。大学生以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信与践行,教育身边更多的人群,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成果,有效抵御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攻击。总之,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力,才是合力育人方法的最终目的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