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服务计划

实施服务计划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案例中,社工主要运用了前三种模式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社会干预模式除了在前两种干预模式中有所涉及外,社工还利用这一模式理念对案主家庭的亲子沟通方式进行了介入。在危机起始期,案主小赵经常手心出汗,失眠早醒,情绪低落,焦虑水平较高,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无法思考有效的应对方式。
实施服务计划_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案例评析

1.心理疏导

本案例中接连发生的失业、失恋两个应激事件给案主心理上带来很大冲击,使案主陷入了抑郁、焦虑等心理失衡(或称心理危机)状态。因此,对案主的服务首先要从心理疏导入手,使其从心理危机中走出来,恢复心理平衡。本案例中,社工运用焦点解决模式对案主的心理危机进行了及时的干预。焦点解决模式干预心理危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当事人出现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性行为;二是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和行为能力,使他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当前问题”上,同时鼓励他充分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他树立自信和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以便能够比较顺利地渡过危机并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2]

比较有影响的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平衡干预模式、认知干预模式、心理社会干预模式和折中干预模式。平衡干预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危机中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使陷入危机中的个体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是实施干预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种干预模式最适合应用于危机起始期的干预。认知干预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对诱发事件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并非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这一干预模式的基本原则是让当事人通过练习和实践改变原先错误的思维方式,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认知干预模式适合于危机反应逐步减轻并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当事人。心理社会干预模式认为,个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系统,要使危机中的人不仅能摆脱危机,而且能够真正地控制自己的生活,需要从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干预。折中模式并没有自己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架构,它所体现的是各种方法的有机整合,更强调实际操作和最终的干预效果。[3]当然这四种模式并非截然分开、互不相关的,只是根据案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往往侧重运用其中的某一种模式,其他模式予以补充。比如在平衡干预和认知干预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心理社会干预模式中的一些因素,因为要使案主达到心理平衡或改变认知,不但需要对案主心理、思维等情况进行研究、干预,而且需要考虑与案主密切相关的家庭社会环境因素。本案例中,社工主要运用了前三种模式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首先在开始阶段运用平衡干预模式帮助案主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然后在案主心理和情绪恢复稳定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干预模式消除案主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强化其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成分,使其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自我统合。心理社会干预模式除了在前两种干预模式中有所涉及外,社工还利用这一模式理念对案主家庭的亲子沟通方式进行了介入。

(1)平衡干预。在危机起始期,案主小赵经常手心出汗,失眠早醒,情绪低落,焦虑水平较高,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无法思考有效的应对方式。根据这种状况,社工采用了平衡干预法,设法帮助他恢复危机前的平衡状态,主要运用了焦点解决模式中一些正向性的、未来导向性的提问技术对造成危机的重要事件之一——失恋问题进行了疏导。

小赵:我简直要崩溃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社工:看上去你非常憔悴,脸色苍白。是不是休息得不好?生活中遇到困难了?

小赵:我前段时间工作不顺心,辞掉了工作,本来就挺郁闷的,可是最近相处八年的女朋友又提出跟我分手,我难过极了,整天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只好上上网,打打游戏。不然的话,就会胡思乱想,想着对不起女朋友,想着自己过去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伤了她的心。

社工:一般而言,丢掉工作、女朋友提出分手这类的事情谁遇到了都会难过。我可以怎样帮助你?你希望事情有怎样的不同?

小赵:我就是很后悔自己伤了女朋友的心,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么温柔善良的女孩了。

社工:看上去你非常爱她,那么她提出分手后你做过怎样的努力?

小赵:我打电话、发短信给他,请求她再给我一次机会,可是她说不可能。

社工:这说明你还是真诚地做过努力,设法挽回这段爱情。除了打电话、发短信给女朋友,你还做了哪些努力?

小赵:我还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真诚地向她道歉,后来又到她家里当面找她谈,她还是不肯原谅我。

社工:你做了这么多努力,她还是要分手,你觉得你们还可能重归于好吗?

小赵:不可能了。

社工:那你觉得你们不可能重归于好后,你做了些什么?

小赵:我很绝望,知道我们不可能再在一起了,但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她,越想越痛苦,有时就劝自己不要去想了,只有打打游戏才能暂时忘掉痛苦。

社工:除了通过打游戏摆脱痛苦,你还尝试过其他办法减轻痛苦吗?

小赵:有时会做些运动,比如偶尔打打篮球、感觉在打球时就忘了那些烦心事。我以前挺喜欢打篮球的,但最近睡眠不好,感觉浑身没劲,也没经常打。

社工:可以看出你一直在积极努力,设法摆脱痛苦。你希望通过我们这一次谈话,自己有什么改变?

小赵:我希望自己能不再那么焦虑伤心。

社工:你觉得现在比来之前好受些了吗?如果最糟糕的状况是0分,最好的状况是10分,你觉得你来之前是几分?现在是几分?

小赵:我觉得来之前是0分,现在是1分。

社工:也就是说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状况比来之前有所改善了?

小赵:对。感觉心里好受一些了。

社工:为什么呢?

小赵:不知道。

社工:我们进行了沟通交流,你把你的痛苦向我讲述了,是不是觉得讲出来就感觉心里轻松了些?原来自己憋在心里很难受?

小赵:是的。

社工:而且你也认识到与前女友不可能重归于好,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你也不愿沉浸在失去女友的痛苦中,也在不断地设法摆脱痛苦。

小赵:对。

社工: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宝贵,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目前的情况已经难以挽回,只能学会埋藏感情。很多有名的人就是在失恋后化痛苦为动力做出伟大的成就的,设想五年内你能干出一番作为,或许有更适合的女孩等着你,假如一切都过去了,你会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小赵:我不会再做以前的傻事,做类似伤害前女友的那些事。

社工:比如哪些事?

小赵:比如我不珍惜工作机会,擅自辞掉工作且没跟她讲。

社工:也就是说如果有工作机会,你会很珍惜?

小赵:是的。但我感觉现在找工作很难,像我这样的人找工作更难。

社工:这说明你有工作意愿但是没有信心。这个不要紧,工作我们后面再想办法。目前你首先要让自己振作起来,不再沉迷于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也知道无法挽回了,我们要放眼未来。有信心跟过去说再见吗?

小赵:有。

社工:有信心就好,其实你一直在努力着。那你打算怎么让自己振作起来?

小赵:就是努力不要再想以前的事。

社工:你说你以前挺喜欢打篮球,你可以去打打篮球,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如果难过了,也可以跟家人或朋友聊聊天,这样可以使心情舒畅,就像今天跟我聊天一样。

小赵:我跟父母不怎么聊天的,他们总是批评我,责怪我,总是看我不顺眼,他们很讨厌我,根本就不喜欢我。朋友也不是很多。

社工:那你可以跟我聊天,到我们社工站来,或者打电话、QQ聊天都可以。

小赵:好的。

社工:建议你今天回家订个作息计划,适当地安排时间运动、沟通,希望在这一次回去到下一次来之前你的生活中能发生些令你愉快的事情,或者说你能够发现一些使自己快乐的事情并记下来,下次带来分享;也希望你下一次来的时候,自我状况评价分数会高一些。对这些有信心吗?

小赵:有!

社工:你觉得信心有多少?0分代表没有信心,10分代表很有信心,你能给自己打几分?

小赵:7分!

社工:7分!看来对这些计划你还是有信心的。那么下次让我们一起分享计划实施后的感受。你看今天还有什么想谈的吗?

小赵:没有了。

社工:好的,那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面。

小赵:谢谢!

本次会谈中,社工运用了焦点解决模式中的正向引导、未来导向、应对策略提问、赞美等技术对小赵进行了平衡干预,引导案主不要再沉迷于过去的痛苦中,应正视危机的真实感受,使其心理慢慢地得到平衡。比如,当案主埋怨自己当前非常痛苦、寝食难安时,社工简短地询问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表达了同理后,积极引导案主思考面对痛苦他自己做了哪些努力,帮助案主发现其自身战胜危机的潜在资源。从案主的叙述中发现,案主曾通过打游戏和打篮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摆脱痛苦,社工鼓励案主可以继续打篮球,因为运动既可以调节情绪又可以强身健体。这种引导方法有助于案主在危机情境中获得力量感。再如,通过本次会谈,社工帮助案主理清了思路,卸下了心理包袱,即在女朋友提出分手后,案主曾真诚地做过许多努力试图挽回他们的爱情,但终未获得女朋友的谅解,案主知道他们之间不可能再破镜重圆了,社工引导案主既然不可能回到过去,不如放眼未来,并告诉他通过这次恋爱经历他会学习到很多,并且以他的真诚终会开创下一段美好的情感之旅。最后,社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鼓励案主会谈结束后积极行动起来,制订作息计划,多运动、多沟通,振作精神,争取到下一次会谈时精神状况能进一步改善。该建议得到了案主的认可,案主满怀信心地与社工道别,似乎看到了崭新的自己。

(2)认知干预。通过平衡干预模式,小赵的心理危机得到了疏导,他已经能够接受失恋的事实,并开始尝试着按照社工的建议慢慢振作起来,但小赵的自我意识仍然存在偏差,自我评价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人。比如在上次会谈中,提到找工作的问题时,他说:“现在找工作很难,像我这样的人找工作更难。”再如,提到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他说,父母总是责怪他、挑剔他,根本就不喜欢他。要想让小赵真正地融入社会,并能够积极处理将来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困境,必须要对他的这些偏差认知进行干预。

在接下来的会谈中,社工首先询问了小赵从上次会谈结束到这次会谈之前的生活状况,及时地表扬了他的表现,接着运用焦点解决模式中的EARS询问(Eliciting,Amplifying,Reinforcing,Start again)、例外询问、刻度化询问等技术对小赵的偏差认知进行了干预。

社工:从上次见面到现在你觉得哪些方面有了改善?

小赵:我本来计划每天早晨跑步半个小时,可是有时候早晨起不来,大约一周跑步三次。感觉运动起来心情好多了,上网打游戏的时间也少了。虽然偶尔仍有失眠早醒现象,但睡眠比以前好多了。

社工:真好!尽管没能按计划每天都跑步,但每周能跑步三次也不错。你看,运动起来,跑跑步,睡眠比以前好多了吧?你是怎么做到使自己跑步的?

小赵: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自己应该按照您的建议去做,感觉上次跟您交谈后心情好多了,结合以前打篮球的经验,感觉运动以后确实可以使自己舒畅一些,而且也能改善睡眠,所以就给自己定了闹钟,早晨闹钟响了就强迫自己起床去跑步了。但有时夜里没睡好,早晨实在太困起不来就没能坚持每天都跑(步)。

社工:真棒!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你这样说到就做到的。你早晨能够起来跑步,打游戏也少了,你的父母发现你的变化了吗?

小赵:他们好像有时候用惊异的眼神看着我,他们可能也觉得我的变化挺奇怪的。

社工:人们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方发生了改变往往能引起另一方的变化。你发现现在你和父母之间的交往有什么不同吗?

小赵:感觉他们好像不像以前那样唠叨了,尤其是我妈妈。

社工:对呀,那你觉得为什么他们现在不像以前那么唠叨了呢?

小赵:可能是我上网时间少了。

社工:他们唠叨得少了,你是不是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比以前有所改善?

小赵:好像改善了一点。

社工:你上次说父母总是挑剔你,责怪你,根本不喜欢你,看来你的那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你觉得呢?

小赵:也许。

社工: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有时候方式不恰当或者缺少沟通。也许唠叨是你母亲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她不知道通过其他什么途径向你表达她对你的关心和忧虑。她看到你整日上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里一定很心疼你,但又不知如何安慰你。

小赵:(沉默,若有所思后)是的,其实这些天我没有为家里做一点贡献,都是他们在供养我,他们干活那么辛苦。我如此不争气,他们还是那么辛勤地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我。

社工:那你希望你们的关系还需要怎样的变化?你觉得你怎样做你们的关系会更好?

小赵:不知道。

社工:比如积极去找工作,或者暂时没有合适工作之前,在家的时候多做些家务,这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们一定觉得很欣慰。

小赵:可是我不会做饭。

社工:洗衣服、扫地、整理房间,这些怎么样?

小赵:这些应该能做。

社工:做饭可以学嘛,你可以到网上查查一些家常菜的做法。其实你是很聪明的,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学、去做,很多事情都能学会,就像你强迫自己跑步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跑步就跑起来的,而你做到了。

小赵:那您觉得我行吗?

社工:当然行!我发现你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你愿意跟我配合,有改变现状的意愿,而且能够积极行动。

小赵:可是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社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只要肯努力,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

小赵:(沉默,但眼神中似乎充满了希望)

社工:如果你的面前有一个水晶球,透过水晶球可以看到未来,当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

小赵:我如果能找一份工作,好好干,既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以一起攒钱买房子

……

通过这次会谈,小赵的认知有所改变,他原先观念里“父母根本不爱自己,总是挑剔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等意识在社工的焦点解决模式多种询问技巧的引导下开始有所动摇,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能更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心理学家罗斯认为,至少有三种主要手段可以引起信念系统发生改变:第一,使信念不能获得证实(disconfirmation),将那些与信念矛盾相反的证据放到个体面前,从而导致个体对其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第二,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给个体提供另一种可以解释其观察和经验的概念系统,从而取代个体原有的信念。第三,内省或顿悟(insight),即促使个体理解他的信念形成的过程,人们推测重新认识信念过程的不合理性可以引起信念的修正。社工在本次谈话中所运用的EARS询问、奇迹询问等技巧通过反例、例外情况等事实的呈现缓慢地、不留痕迹地解构了小赵原先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使其无形中进行了概念重构。这就是认知干预模式的魅力。

(3)心理社会干预。心理社会干预模式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影响人的社会环境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有关。为此,危机干预除了帮助当事人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外,更重要的是与当事人合作,充分评估与危机相关的家庭、社会因素,帮助当事人将有效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其他有用的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4]

在上述平衡干预和认知干预的过程中,其实都已涉及了心理社会模式。比如,在平衡模式中,为了帮助小赵重新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社工与小赵深入讨论了引起危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失恋问题,澄清了小赵的思想,使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前女友不可能重归于好,只能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开创新的美好生活。再如,在认知干预时,社工运用了焦点解决模式中的例外询问等技术,引导小赵重新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认识到父母是很爱自己的,只是沟通方式不太恰当,纠正了小赵先前认为父母根本不爱自己等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父母一直在默默地为自己付出,默默地支持着自己,关爱着自己,自己并不孤单,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甚至已打算尽快找份工作好好挣钱,与父母一起努力买房子。社工与小赵共同讨论小赵与前女友以及与父母的关系,使得小赵对这些关系有了客观的认识,从而整合自身及周围环境资源,重新获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正是心理社会干预法的有效运用。

经过上述心理疏导,小赵逐渐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对父母的敌对态度减弱,但社工觉得还有必要对其父母进行介入,尤其是对其父母的亲子沟通理念和方式进行干预,以便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家庭互动氛围,帮助小赵更快、更好地走出心理困境。

社工首先设法改变小赵父母的一些错误家庭观念。比如他们认为,孩子就得服从父母的意见,任何决定都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对于这样的观点,社工首先肯定了父母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但同时告诉他们,家庭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一直在变化,所以,家庭中的夫妇、亲子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在孩子较小时,父母应该行使自己的权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不断增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随之增长,特别是进入成人阶段以后,他有为自己的前途做决定的权利,如果遇事不动脑筋,一味听从父母,则会永远长不大,不能独立承担起家庭责任,这可能也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结果。社工鼓励小赵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要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双方有分歧的地方多协商、多讨论,在沟通协商中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减少孩子的敌对情绪。社工还提醒小赵父母要多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增加对孩子思想、行为的敏感程度。社工以小赵最近失业、失恋,思想非常消极,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例,指出父母在孩子遇到失业、失恋等重大问题时并没有去细心体会孩子的痛苦感受,而是只看到他沉迷网络游戏等表面行为,一味地唠叨甚至粗暴地剪断电脑线,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孩子更加痛苦。经过这一番交流,小赵父母认识到孩子已经成年,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能再像封建家长那样对孩子独裁霸道,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体会孩子的感受。

在纠正了小赵父母的一些错误家庭观念的基础上,社工还引导他们学会换个视角看问题,让他们一方面意识到孩子发展到当前的状况,他们也有责任,另一方面,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学会鼓励、支持孩子。比如,关于小赵之前犯抢劫罪、最近沉迷网络游戏等行为,父母认为都是小赵自己的责任,是小赵不听话、不争气造成的。社工首先采用焦点解决模式中的“一般化”技巧告诉小赵父母,一般来说,家庭都会认为某个家庭成员出现的问题都是有症状的家庭成员自己造成的,当问题出现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其实,某个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仅仅是某个家庭成员个人造成的,而问题常常是出在与家人的交往方式上。社工举例说,如果小赵从小犯错误时,其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粗暴地打骂,也许小赵不会那么“不听话”;如果小赵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能多加鼓励,也许他会更加努力,而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家长要学会换个视角看问题,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要能够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比如小赵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积极跟社工配合,在社工引导下,能够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非常渴望能尽快找份工作,减轻父母负担。社工提醒家长要对小赵的这些改变多加鼓励和赞赏,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心理社会模式对小赵及其父母的共同干预,小赵家庭的亲子沟通模式得到很大改善,小赵原来对父母的敌视和埋怨逐渐被理解和感恩所取代,在父母的支持下,小赵内心越来越充满希望。

2.焦点小组治疗

在对小赵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基本恢复心理平衡后,针对小赵封闭自我、沉迷网络问题,社工安排他参加了小组活动,即“健康上网小组”。该小组的设计以焦点解决理论为基础,特别强调潜能、成功与赞美,重视未来导向,积极开发成员的例外与资源,使这些例外与资源变为成员有力的支持力量。该小组拒绝病理学的标签与诊断,并不将沉迷网络的组员视为病理状态,鼓励和支持成员表达自己,不催化小组成员沉溺在失败与自我否定的情绪中,而是聚焦于所谓对的、有用的部分,聚焦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与可改变性,聚焦于细微的差异与小小的改变上,相信组员的小改变可以带来大改变。[5]

在焦点解决理论的指导下,健康上网小组旨在通过小组活动,使包括小赵在内的组员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开发组员潜能,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组共开展了六节活动,主题分别为“走近网络”、“沉溺初探”、“我自控,我作主”、“自我探索,寻找新的兴趣点”、“沟通无极限”、“展望未来”。在六节小组活动中都始终贯穿焦点解决模式的理念和技巧。比如,在小组一开始,社工特别侧重于鼓励成员分享,以正常化的态度回应各成员所提的沉迷网络的困境,同时引导每位成员从抱怨转为陈述个人正向可行的目标,如询问成员:你希望通过参加这个小组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减轻成员初到小组的焦虑,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个人的目标,进而发展出小组的集体目标。当目标澄清以后,小组进入问题解决阶段。此时,小组的进行除了配合预先设定的上述六个主题外,还着重于成员在小组中的改变与进展,鼓励成员彼此相互支持与分享执行解决之道的经验,以及共同处理所面对的挑战。比如在“我自控,我作主”和“自我探索,寻找新的兴趣点”这两节活动中,成员们分享了自己在这两节期间是如何控制自我、减少上网时间的,许多组员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富有成效的自控方法,比如,小赵告诉大家,当他想上网时,如果是白天,就开始做家务,如果是晚上,就去打篮球,打到筋疲力尽,回家倒头就睡,不但阻止了自己上网,还能睡个好觉。小赵的这种方法大家都觉得可行且有益,纷纷效仿,小赵也从中获得价值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为了推进小组的工作,社工在每次小组开始时,都会先问每位成员:这周与上周相比,你有一点点什么不同?你是怎么做到的?谁注意到你的不同?然后还要再问有哪些其他的改变,如果有的成员抱怨没有改变,社工则询问问题有没有变得更糟糕;如果成员埋怨情况更糟糕了,社工则积极倾听、支持该成员,并引发其他成员对其进行鼓励,然后再去探询该成员是如何应对的,以开发其既存的资源。在一两次小组活动后,社工每次小组开始时都会用评量性问句或问卷询问成员:以1—10分,10分是理想的状况,1分是不理想的状况,你现在是几分?是如何达到这个分数的?未来如何使自己继续进步?社工试图通过这些问句来帮助成员和小组自评其达成目标的情况以及形成连续的行动方案。在小组结束阶段,社工还引导成员思考如何面对后续的种种挑战,以及如何让自己的改变持续发生,并且帮助成员对未来形成计划,以使个人的改变能向前进展或避免退步。

通过参与小组的一系列活动,小赵认识到了沉溺网络的负面影响,明白了自制的重要性,学到了自我控制的技巧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尤其可贵的是,通过社工及小组同伴的积极反馈,小赵看到了自身曾被自己忽视的优点,比如他的真诚、细腻和善良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他娴熟的篮球技术也受到了组员们的啧啧称赞,这有助于提高小赵的自信心。此外,小赵还在小组中结交了朋友,体会到了人际互动的快乐,为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社区参与

除了参加小组活动外,社工还鼓励小赵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起初小赵对参加社区活动有畏惧感,担心自己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后来社工想到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几个小组成员像小赵一样都曾喜欢运动,会打篮球,于是便提议他们几个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之外再吸收招募一些成员,着手组织一个篮球俱乐部,社工从旁协助。最后在社工的帮助下,小赵等几位组员成功组织了一个篮球俱乐部,经常在一起打篮球。社工还发动社区资源,倡议街道团工委举办了一场篮球比赛,邀请小赵所在的篮球俱乐部参加比赛。尽管小赵他们在这次比赛中没取得名次,但通过比赛,增强了小赵等组员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小赵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展现了自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感,增强了主人翁精神。

社工从小赵擅长打篮球入手,为小赵参与社区活动成功开启了一扇门,消除了小赵对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互动的恐惧心理,这也正是焦点解决模式中“小改变能带来大改变”理念的生动演绎。从此小赵发现,打破自我封闭,走出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接触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此后小赵经常参加社工在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时以志愿者身份做社工的助手,有时以参与活动的一名成员身份参与其中,在社工组织的“法制宣传”、“爱心送书”等活动中,小赵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做好社工安排给他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非常投入,也非常自如,能够跟他人密切配合,友好互动。在一系列社区活动中,小赵日益战胜了自我,获得了自信。

4.职业指导

经过以上的心理疏导及小组工作等一系列介入,小赵的就业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对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小赵仍旧比较茫然。于是社工尝试用职业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自我职业指导问卷(SDS)对小赵进行测试,了解其择业取向,引导其选择职业方向。测试结果显示,小赵比较适合企业型的岗位,于是让小赵模拟填写个人就业意向表、求职登记表,试图让他通过填表的过程,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清自己的就业意向。第一轮填表时,小赵想选择工资较高的工作,但又觉得自己缺乏相应的技能,很受打击,这时社工开导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往往现实与期望难免有一定差距,所以要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如果期望值过高,既要工作轻松又想获得高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社工启发小赵应该追求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小赵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期望有较客观的定位后,社工建议小赵到街道免费开办的就业培训班接受就业培训。与此同时,社工积极为小赵联系就业信息。

通过职业辅导和就业培训后,小赵在面试技巧等方面得到了系统的指导,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就业期望,积极应聘,最终在某酒吧获得一份工作。参加工作后,小赵告诉社工,自己与同事相处融洽,工作非常愉快,感到生活很充实,下班回家后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他希望自己好好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多积累工资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想趁动迁之际帮助父母一起购买房子,改善居住条件,尽一份对家庭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