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强国的思想渊流探析

文化强国的思想渊流探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化强国方面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国情、世情的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源流进行探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本质,提升国人文化自觉,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实现国人文化自强。列宁认为,先进文化是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陈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开创了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推进,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在文化强国方面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国情、世情的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源流进行探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本质,提升国人文化自觉,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实现国人文化自强。

一、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精华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生产力思想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不能从它本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说明。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应当看到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反作用力。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文化生产力。”恩格斯也曾指出,经济主导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因素的作用不能熟视无睹,因为这些因素也在影响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因素甚至决定了人们推动历史发展所采取的方式,例如历史上英法两国刚开始都采用了流血的方式进行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但是最终英国用温和、妥协的“光荣革命”方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法国则用“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的多次大革命才完成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两国不同的文化给革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历史上先进文化如果和先进阶级相结合,产生的作用将是惊人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正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西方,西方将这三大发明作为开拓新时代的工具,马克思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反杜林论》、《路的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代哲学的终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到文化强国这个具体概念,但马克思关于文化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的论述成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2.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

列宁认为,先进文化是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当中,仅仅是依靠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工农群众进行生产,是无法产生或代替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将资产阶级专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俄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必然还会带有旧时代的痕迹,这种痕迹的抹除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需要长期不懈的斗争。作为无产阶级的执政党,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要处领导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也不能放弃领导权,而应当“运用全部国家机构,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的路径上,既要传承本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也要批判吸收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习近平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观的精华,运用辩证的、历史的文化观来看待文化强国建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非常强调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同专家学者座谈时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习近平强调:“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习近平的这些观点,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当中立足实践,并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不断产生文化建设的思想,丰富了文化建设的理论。

1.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了系统、全面的、科学的阐述,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并进行了探索,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同时为了开创更加活跃的文化建设新局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毛泽东的这些认识及提法,是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理论成果,也标志着我党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找到了方向和目标。

2.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文化发展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更要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没有理想、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行,精神面貌可以直接影响物质。”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他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后,他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根本目标,丰富和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

3.江泽民的文化建设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另外,江泽民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以德治国等先进文化思想,对于丰富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

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宝库。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认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使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外,他还总结了现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三大趋势,认为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习近平根据新时期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心环节,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等思想,是在新的背景下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以柔克刚的道家文化、“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等,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

1.儒家“和”文化思想

儒家以“协和万邦”、“大一统”、“和而不同”等为理念,反对恃强凌弱,主张睦邻友好,培养了中国人和平处理国际关系的优秀传统。在对外关系处理上,主张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中国人民有“以和为贵”的精神。可见,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交往能力。

2.道家自然和谐,以柔克刚思想

道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中讲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的行为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同时,道家“贵柔”,认为柔弱胜刚强,如《老子》中提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代表的正是“贵柔”的思想,这种“柔”有时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可以攻城拔寨,可以树魂强国。

3.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法家强调法的精神,认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主张以法治国。今天法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诞生、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法制等的影响也很深远。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国际事务的处理上与“法”都息息相关。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有许多重要论述,如在2012年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提出“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2013年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等无不体现着重法的精神。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符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这些重要的论述,科学地认识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明确了对待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也指明了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

四、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1.主张世界文化的交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习近平善于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2014年3月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对待世界文明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博大的胸襟,善于把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联系。

2.汲取西方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成果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中,他又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软实力”。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国外的政治理论界就文化软实力开始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美国政治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指出,当今国际政治不仅以传统的政治压力和武力方法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人心的斗争;他认为文化软实力由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这三个要素构成,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对于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西方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讲究文化的传播与贸易等,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精华,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