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

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根据原杰的清查结果,成化十二年陕南集聚流移72 439口,其中附籍65 377口。必须指出的是,绝不能将此视为明代进入陕南山区流移的总数。仅就流移附籍而言,原杰处置之前,陕南山区有正统二年金敬抚治的四五万人。不过,无论如何,以上所举资料已足以证明,明代陕南流民先后附籍的数量已远远超出20万人。陕南山区部分州县由于收编流移人口而增加里甲编制的情况,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流民附籍的数量。
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二)关于陕南的流移数量

根据原杰的清查结果,成化十二年(1476年)陕南集聚流移72 439口,其中附籍65 377口。必须指出的是,绝不能将此视为明代进入陕南山区流移的总数。成化四年(1468年),巡抚陕西的马文升曾报告进入陕南的流民“不下十万之上”,这是按察司佥事孙逢吉“查勘见数,造册收照”的结果(109),应相对可信。不过,这也不是明代进入陕南的流移的最高数字。后来,马文升在其《为思患预防事》疏中曾指出:

访得四川缺食之人民流入陕西汉中者,不下十数余万;而湖广饥民流来河南卢氏、永宁者亦不止此;其襄阳竹山等处潜住者亦众。(110)

仅就流移附籍而言,原杰处置之前,陕南山区有正统二年(1437年)金敬抚治的四五万人。原杰处置之后,又有成化十五年(1479年)附籍的11700户,约47560口;弘治二年(1489年)郑时抚治的5246口;弘治十四年(1501年)汉中知府周东编查的13里15000户,约60000口。正德元年(1506年)何鉴、孙需清查出的流移中,明确指出包括汉中、西安、商、洛等地的流移在内,如果照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分布比例,将附籍的275196户、864115口的16.6%放在陕南地区,那就意味着有45678户,143443口流民落居。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不过,无论如何,以上所举资料已足以证明,明代陕南流民先后附籍的数量已远远超出20万人。马文升甚至有“汉中山势之险尤甚于竹房;流民之多不减于襄邓”之说。

陕南山区部分州县由于收编流移人口而增加里甲编制的情况,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流民附籍的数量。文献有比较明确记载者,如洋县,“明初编户尚止十里,天顺间添五里,成化间因流移在境,都御史原公建议安辑之,授田附籍,编为新民、新兴、怀来、普惠等十五里,而人始稠。嗣郡守周公讳东者又为之增编,新旧共三十六里”(111)。再如褒城县,道光《褒城县志·食兵志》记载,褒城县明代共编有7里,分别是:

在城里,洪武十七年(1384年)羌民田九成作乱,县境人口逃亡殆尽。乱平之后,复设县治,以遗民七十户编立在城里。

新安里,永乐年间编立。

永丰里,正统年间编立。

崇化里,天顺年间编立。

奉化里,成化年间都御史原杰、大理寺吴道宏安集秦巴山区流民时编立。

率服里,成化年间都御史原杰、大理寺吴道宏安集秦巴山区流民时编立。

居仁里,成化年间都御史原杰、大理寺吴道宏安集秦巴山区流民时编立。(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