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

试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四条基本的途径。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

摘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从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四个方面,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途径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完善和发展。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四条基本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中,在维系各民族的团结中,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全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特别是一部分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太了解,更谈不上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的问题。这一情况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影响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持。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全体人民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全体人民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

第二,按照去粗取精的原则,挖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一些蕴含着人文精神和人生哲理的文化精华,也包含着一些和封建制度、等级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糟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舍去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使中国古代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化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第三,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内容在总体上是先进和优秀的,但受到时代的限制,又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特别强调 “忠”和 “孝”,强调要 “忠君孝亲”,其中 “忠君”就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如对 “忠”的要求,就要求人民群众要忠于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生命力,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目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主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促进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当前,用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导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些都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中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我国前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但成果还不巩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必须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确立新目标、规划路线图、实施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为此,需要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体制,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需要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既保证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又保证文化企业正确导向;需要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规范传播秩序,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做强主流媒体,壮大主流声音,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新闻发布平台。

第四,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为此,需要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为目标,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导向把控、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能力;需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需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三、结合时代特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要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中华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杠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绝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以往长期的文化积淀中萌动、生发而来的。在文化创新中,我们不能完全脱离中国古代文化来进行创新。如果在文化创新中抛弃我国古代文化传统,脱离自身历史,就会割裂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文化创新中,我们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创新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保留一根血脉,为子孙后代对既往家园的精神寻根保留一方栖息之地。

第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处理好文化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创新,需要有较强的文化创新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必须唤起文化创新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文化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是文化创新的自我反思、自我醒悟。它既是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传承延续辩证运动过程的深刻反思,又是对人类文明在社会变迁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展需要的意识觉醒。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把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社会实践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条件。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创新,文化创新才会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处理好服务大众的人民性和引领思想潮流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主角是大众,文化创新的动力在大众。坚持文化创新为了人民、文化创新依靠人民、文化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文化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断追求最新社会精神面貌、精神气质和时代风尚的综合体现。它的特征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把服务大众的人民性和引领思想潮流的先进性结合起来,用先进的文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服务人民群众的要求中形成能够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支撑中国民众精神信仰、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

四、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结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

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同时,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具有民族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必须把时代性和民族性结合起来,在体现时代要求的前提下突出文化的民族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需要把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结合起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需要重点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结合时代的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文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的反映。时代性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反映时代要求、时代精神的文化,人民群众才能接受,才有发展的生命力。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注入时代的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把握民族性,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如果一种文化没有民族的特征,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可能得到繁荣与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发展具有我们民族特征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基础。

第三,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体现和反映时代的要求,又要把握民族性,体现和反映中华民族的要求,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时代性中体现民族性,在民族性中反映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张国祚.文化自信的三个 “更”[J].求是,2016(15).

[2]唐穆君.全面了解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N].西安日报,2016-07-18.

[3]王海芝.试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J].文教资料,2014(22).

[4]南方日报评论员.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N].南方日报, 2016-05-24.

[5]白月骄.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三个自信”教育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作者简介:

周燕 (1967—),女,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政治理论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