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队执行力体系设计与建设

团队执行力体系设计与建设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是为平衡而不是平等,管理人员必须理性应对团队中的每个人。校歌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是音符和旋律谱成的规约和守则,反复咏唱以达到自觉践行。跑操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更是传承“学校精神”的励志活动。课程的重构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具体践行。这就是教育的内涵。

团队执行力:把战略、决策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以及速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管理的不断优化,是文化的建设与演进。

(一)制度之外,怎样管人

制度强调的是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规范或是程序规则,指的是一定范围之内、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不是全部。换言之,制度不是万能的,它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人人把目光盯在“制”上,却忘记了那个“度”字(范畴、程度),而这范围之外,很多时候才是管理学问的精要所在。

1.制度本身也有盲点

制度是一顶紧箍咒。观世音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并不是真想限制他的一切行为。对待员工也是如此,否则无法让员工创造效益。很多平庸的管理者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到这一点,才会对“创造效益”这个根本目的视而不见,走入“制度就是一切”“制度必须完整”的管理误区。上帝在为信徒们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会为其开一扇窗,管理制度在给员工的言行筑成一道墙的同时也必然给管理人员留一条缝。

管理人员不必要求每个员工都熟背制度,成为没有一点瑕疵的乖乖儿。管理的精义并不在于每天在筐里挑出烂苹果,清除“异己”,而是在于制造差异,并利用差异,最终使一个团队变得和谐。

管理是为平衡而不是平等,管理人员必须理性应对团队中的每个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尊严,即使最基层的员工,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被人尊重。如果你给下属提供一个“好乘凉”的地方,那么你的下属将会由于你的施恩而“报效”于你。管理好自己与员工的关系,犹如掌握炒菜的火候,旺之则焦,熄之则生。管人法则:吊胃口。给对方或员工们许的诺言不能是绝顶的,而是还有上升的空间的诺言,并且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个诺言能得以实践,但过程有些漫长。这样,他们取得突出成绩的欲望就会处于温饱甚至是饥饿状态。永远没有满足感,才会有立功表现的动机。

成功的领导往往懂得“留白”。管理就像画一幅国画,留白是画中没有渲染的那部分。当然,这要求作画者大处着眼,精心布局,未动笔而成竹在胸;也需要从细微处着手,需“渲染”处泼墨如水,需“留白”处惜墨如金。“留白”以无形胜有形,使画面空灵,让画意深远。管理层不能贪大求全,多留空间,留下的这部分让下属去发挥。

毛泽东的管理团队

2.管理者“秀出你的精彩”:“秀”得人心

“秀”的好才“管”的好。刘备在长坂坡摔阿斗智取赵云的心是一段“千古秀”:当刚从重围中拼杀出来的赵云把完好无损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假如刘备只顾与娇儿亲热,全然不顾已成血人的赵云,那么,刘备在赵云心中就不再是贤主形象了,刘备假摔阿斗只是让赵云觉得“原来我不是奴才,在老板眼中居然还是个人,竟然是比他亲儿子还亲的人”。所以有感而发:“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是的,此后,赵云岂能生二心?岂能不以命报效“父”恩?

不仅如此,刘备摔阿斗不单单是摔给赵云看的,众人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多少会有一定感触,也必然会庆幸自己追随了“明君”。

刘备“秀”的入情入理,“秀”的有情有义,从而令一大拨有志之士对他至死不渝。

思考1:“牛”与“人”的博弈。领导把员工当“人”看,员工却偏要当“老黄牛”;领导把员工当“牛”待,员工偏要做“有尊严的人”。

思考2:水的智慧。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日臻完美”。教育在于让学生日臻完美,那么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具有水的品质、水的智慧呢?

思考3:日本一经济学家在《组织的盛衰》中道出了人才管理的真谛:“事实上,大概没有比汇聚优秀人才于组织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能起到中和作用。”

(二)学校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校长精神”是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历经艰难困苦,战胜各种挑战和挫折不断磨砺、提升形成的,并最终成为“学校精神”最重要的部分。“校长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更是“学校精神”的灵魂。

1.学校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制度保障精神——严格树形象。制度治校的真谛在于“契约精神”。学校制度是师生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预设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学校创办伊始就注重建章立制,制订富有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它既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也是学校规范、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歌班歌唱出精神——歌声铸“校魂”。校歌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它是音符和旋律谱成的规约和守则,反复咏唱以达到自觉践行。

跑操喊出精神——锻炼成习惯。学生每天都要进行集体跑操,队列整齐,精神饱满,口号震天。跑操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更是传承“学校精神”的励志活动。

读书提升精神——经典冶性情。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以期引导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和物质化问题,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平和地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课程熔铸精神——校本传文化。课程的重构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具体践行。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化,熔铸了“学校精神”,也传承和践行了“学校精神”。

2.一组镜头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的官,而在于能做一点有影响的事。

镜头1:中层干部——你的背影,我的标杆。

镜头2:班主任老师——疲惫的身影,尽责的态度。

镜头3:行政例会——鲜明的主题,智慧的火花。

镜头4:教研组活动——我思故我在。

镜头5:师徒结对——你的肩膀,我的高度。

镜头6:常规检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镜头7:体育文化节——细节是成功的关键,信心是成功的助力。

镜头8:期中考试——严格规程,友情操作。

镜头9:年级考试分析会——感动于人,反思于事。

镜头10:学生家长会——让家长更多更好地理解我们。

镜头11:教师家访——让我们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镜头12:毕业班任课教师动员会——危机中的新发展。

镜头13:教师辅导——你的进步,我的快乐。

镜头14:冬季长跑——你的整齐,我的榜样。

……

思考1:学校精神往往是校长精神的体现。而校长精神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仁者无敌”——以仁治校,校长治校的根本。你不树敌,你就无敌;“智者无敌”——以智谋校,校长治校的方略;“勇者无敌”——以勇立校,校长治校的胆识。

思考2:学校精神应该体现在对教育的一份坚守。

责任。懂得责任的人,才能担当责任;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会对事业充满热爱。责任对校长来讲是一个使命,使命就是一种忠诚。

文化。一个好校长必须是文化人,应该用文化去办学校。即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珍惜自然,为建立社会良好和谐的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内涵。

团队。好校长必须要以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作为整个校长精神的支撑。名校一是因为名校长而得名,二是因为有一大批名师而得名,三是名校需要沉淀和积累。

实干。真正的校园文化不是写在墙上,而是要落到教师和学生的脑袋里,最后融于行动之中。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学校前进的不懈追求

思考3:罗丹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无痕。校园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就是一种教育力量,使师生时时受到熏陶,处处受到教育。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动机=期望×价值

动机的许多方面可以用“期望×价值”理论来表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愿意为党完成任务付出努力,是基于下列两方面的产物。一是他们期望成功完成任务的程度和获得成功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奖赏;二是他们珍视这些奖励的制度。

“期望×价值”的动机理论意味着,教师既需要帮助学生欣赏学校活动的价值,也应该确保如果学生做出了合理的努力,就会在这些学校活动中取得成功。

1.描绘精神图腾

撞击人心。如果人的心里没有永恒的信仰和准则,必然会为所欲为。为解救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就不得不用心造的幻影来充当替代品了。如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稣基督是拯救世界的“羊”,耶稣基督把他要救赎的万民叫做“羊”。

(1)这是一条通向成功最简单的路——描绘你的精神图腾!再描绘你的精神图腾!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10000次实验,失败了9999次才获得成功。如果这么多次的失败摆在你的面前,你能够坚持多久呢?爱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正如爱迪生那样,如果你学会充分运用内在的创造力,你的信心就永远都不会动摇。你会积极激励自己克服一切困难,并且冲破所有障碍。因为你知道,你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2)追求某个目标时,不幸失败了,同时可能会有另外一个新的目标出现。第二个目标的出现本来不在我们的计划当中,然而它很可能比以前的目标更有价值。

例如哥伦布,他坚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一样也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他花了5年时间才获得船只。然而,他的船员们依旧怀疑他的观点,甚至出于这个原因而发动叛乱,哥伦布差一点无功而返。哥伦布并没有丧失信心。内在的创造力促使他战胜一切困难,他终于发现了一些海岛,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所以,他将这些海岛命名为“西印度洋群岛”。尽管又航行了3次,但哥伦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在很多人相信他发现的是一个新的世界之前哥伦布就去世了!然而,历史并没有将哥伦布当作一名失败者,而是把他当作一位成功者,他的卓越功勋被载入史册!

以灵魂回应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时刻把目光紧盯在自己描绘的精神图腾上,他们时刻都在暗示内在的创造力,并且希望内在的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吸引他们已经描绘的、渴望实现的一切。

2.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

当一种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信念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而当一种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信念的时候,它同样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教育家刘佛年说过:“任何事物的复苏和发展都是从观念的改变而开始的。”

(1)教育要做的就是要把孩子的内驱力激发起来

“学校应该是孩子做梦的地方。”让孩子保持好奇的天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各种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观、价值观“唤醒”。

激发内驱力,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指向是:第一,社会责任感。第二,创新精神。第三,实践能力。

(2)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意识

确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的观念。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让学生和公民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诚信,让学生具有责任意识,了解自由和责任的关系,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牢固树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讲的是“百年树人”“厚积薄发”,一定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和冒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