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加强自然诚信体系建设,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3]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诚信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规则和美德,也同样是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规则和美德。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_人与自然的诚信研究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人与自然的诚信研究

于卫卫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前,学术界尚鲜有论述人与自然之间诚信关系的文章,本文尝试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伦理观念——诚信引入人与自然之间,以说明我们当前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对自然也要讲诚信。通过加强自然诚信体系建设,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诚信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人类千百年来的生存实践证明:“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但人又不同于其他生物,是自然界的对立物。人既依赖于自然,同时又能动地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创造出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1]第73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表明,在人类生于自然,适应并改造自然的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作为主体和自然作为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一方面人对自然具有依赖和改造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类的存在活动具有反作用,从而推动或破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从原始的蒙昧状态到现代科技文明,人类能够越来越多和越强地控制和支配自然力了,“人在自然界面前逐渐成为强者,与之相应就有了人能胜天的自然观”。[1]第73页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逐渐恶化,自然界在不时地以它自己的方式对人类的破坏行为实施着报复。恩格斯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的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然而,即使有中外先哲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警言在耳,又有因环境遭到破坏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屡屡发生,但目前仍然不能控制人类对自然的无所顾及的大肆掠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将有更大的灾害在等待着我们。美国电影《后天》即为我们预言了将来的灭顶之灾。

基于此,现代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认真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既要按照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利用大自然,也要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性,尊重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人要履行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承诺,承担维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义务和责任。简言之就是人对自然要讲诚信,在诚信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主要体现为人应当是自然的爱护者和管理者,而不是肆意的掠夺者。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世界已经引起重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新的自然观。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大势所趋,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然而,由于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加之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多,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诚信意识,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切实解决资源环境难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

二、诚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以德配天”自然观,反映了人们敬畏自然和顺应自然的价值诉求,只有顺乎天意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淳朴的自然观,包含了人对自然之诚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阐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人只有在尊重自然,遵守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要对自然讲诚信,要把自己的根本利益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涵盖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具体措施方面,无不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诚信和爱护,只有人对自然爱护有加,诚信有义,自然才能回馈给人类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3]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人与自然的最基本的相处关系出发,和谐共存,相促发展应当是人面对自然的最基本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在社会关系上形成和谐共存发展的良好风尚和道德品质,同样要求人们要把这些良好风尚和道德品质贯彻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去。毫无疑问,诚信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规则和美德,也同样是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规则和美德。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对自然讲诚信,维持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和保护自己更长远的利益,实现更大的价值追求

三、诚信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伦理诉求

我们过去所讲的社会文明,主要是指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三大文明之所以成为现在人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是因为物质、精神和政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三大文明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要求。离开了物质、精神和政治,人们的生活便会没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社会便会混乱一团糟。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求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样要求要有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的生态文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研究员认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自然和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我们的祖先早在3 000年前就已形成了一套‘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正确理解,依靠物质循环、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等自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了3 000年稳定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华夏生态观”。“天人相参,互生共养不仅是古代的哲学观念,更是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规范”。我国古代的“时禁”就体现了这种生态伦理道德,可视为现代循环经济的历史渊源。

理论界,对生态伦理观进行研究已经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伦理”,生态中心伦理观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对局部或个体的破坏就是对整体的伤害,不能为局部的利益伤害整体”。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循环经济生态伦理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既要维护人类的利益,又要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和管理好自然是人类的神圣使命,人必须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转变原有的观念、做法和组织方式,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生产,开展无害环境管理和环境友好消费。”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循环经济法起草小组成员孙佑海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几个积极作用:第一,有助于节约宝贵资源。第二,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第三,有助于降低经济成本。第四,有助于增加社会就业。第五,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在生资源比例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与共生”。本文认为以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与共生为主旨的生态文明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下的新认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诚信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有着基础性地位。主要体现在人们既要本着诚实不欺的态度善待自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开发和利用自然,又要履行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承诺,承担维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义务和责任。人们也只有在诚信伦理的要求下,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把人类社会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够站得高,看得长远,才能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

因此,通过加强自然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形态,更需要有一套体系来起到保障和制约作用,自然诚信体系就是这样一套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自然诚信体系建设,使人对自然的诚信有章可循,有规则可遵守,有利于整体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社会习惯,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2.

[3]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4]张扬等著.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王淑琴等:信用伦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欧阳建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