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助完善人格

辅助完善人格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过度辅助,减少了任务的难度,从而也减少了他们的努力,就算能成功地完成某件任务,成功只能归因于外界条件而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王 静

当今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经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合格率只有17%,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因为压力、焦虑、自卑、懦弱等心理障碍而自杀、犯罪的事屡屡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人格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了。

人格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投资——这虽然不能直接在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孩子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人格教育依赖于四者:自我、父母、教师和社会,其中自主教育尤为重要。

一、激活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成长

人是一个高度发展的自我调节系统,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我,塑造着人格特征。处在中学时代的青年学生,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逐步确定,独立性与自主性正在发展,其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开始由社会的外部控制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控制。

应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和积极倡导修身养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确定塑造人格的目标、计划。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学生自我的思想矛盾运动这一内化作用,实现把社会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青少年获得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格的内在原动力。使学生能够从道德、政治品质、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并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选择自己的理想人格目标和人格发展道路,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人格教育是一种终身的自我教育。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认为,人能够自己了解自己,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学生。所以实施人格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手段都是以使学生掌握对人格的自我分析、优化技巧为最终目的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人格水平,使人格教育成为真正的终身自我教育。

1.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健康的身心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的,也是难以承受不同意识、观念的冲击的。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中的不良倾向,许多都是由于心理疾患所致,因此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人格教育。

(1)在学校开设人格健康心理学课程。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健康人格,学会人格自我完善的技巧,为形成健全人格提供理性认识、建立基础。

(2)进行有效的人格特质训练。通过分组讨论、作业分享、团队合作、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团体咨询和辅导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核心内容的培养。这种人格特质训练可以在人格健康课或心理健康课上进行,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来完成。 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具备人格的核心特质,减少人格问题,完善自身人格。实践证明,情绪控制训练、承挫力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心理训练都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良好的人格。

(3)在心理咨询中加强对人格问题的重视。在平时的教育和咨询中要保持对人格问题的警觉,对于学生的人格问题一旦发现,应及时指导、尽力解决。

2.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进行人格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心理教师的事,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关注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人格教育途径之一就是将人格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合在各学科教育之中。人格适应良好的青少年往往并非是刻意教导出来的,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实践表明,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对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尤其重要,能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开放。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不断提高。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十分重视教师的人格品质,他们在教学中感受着教师的人格,学习着教师为人处事和处世的方法,教师的人格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榜样。

3.辅助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往往有相当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分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因而有的学生显得轻薄虚浮,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要把美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之中,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审美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对美的热爱,以美导真,以美引善,进而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实现人格的完善。

二、家庭是人格的摇篮,赋予孩子终生的财富

当今时代,物质上有求必应及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逐步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许多家长在经济上都有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这使得如今很多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有求必应的环境下生活,很少遇到目标与现实的冲突,缺乏面对挫败的经验和解决心理冲突的经验,不利于其将来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

另外,家长在各方面对孩子的迁就阻碍了青少年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难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所以,家庭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十分关键。不能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强化孩子对于道德的判断能力。家长纠正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行为发展的方向。许多家长即使在观念上意识到不能过多地惩罚孩子,但在实际行为上依然没能改变这种思维方式。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只看到惩罚对孩子行为的短期效果,而没从道德认知发展方面考虑。

此外,家长不应对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否则孩子的独立性难以得到锻炼,缺乏成功的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过度辅助,减少了任务的难度,从而也减少了他们的努力,就算能成功地完成某件任务,成功只能归因于外界条件而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父母的过度操心也会减少青少年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他们很可能对外界事物形成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

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优化学生的人格发展环境

健康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家庭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学校应为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广播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可以以人格教育为主线,进行主题教育社团活动,进行人格发展的党团活动和各种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等;也可以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合理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具有补偿残缺人格的长效功能。毫无疑问,在一个以人格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人格中积极的一面一定会得到充分发展。

然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只讲政治生活中的大道理,不讲日常生活中的小道理,否则学生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在生活中却不会做事做人。一些学校在德育的教育方法上也比较偏重系统的灌输和集中的教育,比较强调外力和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学生对形成和完善自我人格,在思想上重视不足,行动上无所适从,削弱了学生在人格教育上的主体作用。人格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实践而非理论性的学习,因为在实践中更能加强青少年对一些问题的实际认识,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已超乎记忆的作用而内化成自身的品质。在实践中,正确的人格教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保证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让孩子在社会中成长,吸取美好的成长养分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价值观侵袭着当代青少年。同时,社会上贪污腐化、分配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及几千年来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给许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心理造成倾斜与失衡、人格低落与缺失等现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会增强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如果引导不当或不力很容易导致滑向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在当前变化激烈、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中,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和心理发展的十字路口,他们渴望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却又缺少目标或无法选择正确的目标。马斯洛的健康人格特征为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提供了方向,可以让他们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接近完善的人格,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事实上,社会本身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过于强调自我实现或个人成就,会使个人奋斗与国家、社会的要求脱节。为了克服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人格教育中,我们也要适当地强调集体、社会和国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精神。

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进行人格教育

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教师、学校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着影响。而且,如果这些教育的标准不统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学校的人格教育观与社会、家庭的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而家庭和社会也有义务协助学校进行人格教育。许多国家人格教育的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将人品教育、人格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比如,有的孩子长大后事业非常成功,但是非常自私、偏执,合作意识差,自我意识太强,这就是一种人格的缺失。教育如果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宽容博爱的心胸、善解人意的人品,以及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可以说是教育的“不成功”。人格健全的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应让每一个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尊重他人、理解和信任等优良品质;在学习、工作中,他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有所建树,而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愉悦,又会促使他们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重要。面对教育所面临的这种“人格危机”,仅有批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针对这种现状开出“药方”。眼下,国学教材的发布,以及国学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循序渐进的推进,能否真正“唤醒”人格教育,让人拭目以待。在国家经济日益发达、国家实力日益壮大的今天,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需要从民族文化、传统经典中汲取精华。这种文化根基和当下的科技发展融合起来,必定焕发出更大的竞争力。因此,让孩子接触国学、走近国学,既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让学生对世界抱有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不断吸收新经验;以正面的态度看待他人,人际关系融洽,有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困难与挫折,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时代的变革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年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使青少年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希望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