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结构,支撑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结构,支撑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布局结构还不完全适应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需求。2013年以来,重庆市大力推进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要求重庆高等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推进功能区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重庆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形成能够适应各功能区差异发展的学科类型结构、层次结构。

蒋华林 陈 渝[2]

(重庆大学,重庆市教委)

摘 要:重庆市大力推进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要求重庆高等教育(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布局结构,形成合理的学科“功能分区”和结构体系,以全面支撑五大功能区建设。目前,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布局结构还不完全适应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需求。为此,建议以功能区建设为导向,提高学科建设的功能区针对性;围绕功能区重点产业发展,提高学科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加强非都市功能区的学科建设,实现功能区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布局;学科结构;五大功能区;重庆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点”,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顶层位置”。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龙头”,学科建设不仅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而且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和体现在其服务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强弱上。随着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深入发展,区域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联系和协同关系更加密切,客观上要求学科建设更加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变。2013年以来,重庆市大力推进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要求重庆高等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推进功能区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这必然要求重庆高等教育(高校)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主动全面支撑五大功能区建设。

一、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要求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结构

1.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将全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要求各省级政府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实施。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委发〔2013〕14号),将重庆市行政区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板块。各功能区的目标定位与发展任务的实现,从根本上有赖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增长。而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因此,五大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必然要求重庆高等教育(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

2.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要求调整学科“功能分区”

五大功能区战略的核心要旨是分类发展、分区指导、区别对待。如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定位主要是展现大都市风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要求适当疏解人口,精细化城市管理,大幅增加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都市功能拓展区则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更加强调经济体量快速增长,成为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这些被赋予不同功能的发展分区,产业布局、产业形态都有很大不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要实现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功能,就应当构建起与五大功能区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实现学科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

3.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要求优化学科体系结构

重庆仍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因此,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就是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差异发展,走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此应当思考怎样突出重点,使各功能区(区县)扬长避短,实现差异发展。这就要求重庆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形成能够适应各功能区差异发展的学科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特别是随着省级政府高等教育区域统筹职能的不断强化,重庆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统筹考虑区域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树立全市学科建设“一盘棋”的思想,更加注重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支撑。

二、重庆高校学科布局结构现状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与实力得到长足进步,形成了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的学科体系。但从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的要求看,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布局结构还不完全适应、产业配套支撑力度还有待加强。

1.学科区域布局不均衡,非都市(核心、拓展)区太过薄弱

图1 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五大功能区分布

目前,重庆普通高校学科布局集中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非都市(核心、拓展)功能区,即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学科力量太过薄弱。从国家重点学科看,截至2013年年底,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拥有三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八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从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看,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拥有70个博士一级学科,139个硕士一级学科。从市级重点学科看,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拥有172个市级重点学科(含立项,下同),占全部市级重点学科的95%;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仅拥有八个,占5%(见图1),总体上呈现出“都市核心区和都市拓展区集聚,城 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薄弱”的格局。2013年,重庆三峡学院获得三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格局。因为位于都市功能区的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同步新增了三个博士一级学科,重庆工商大学获批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重庆科技学院获批开展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项目。这种“一心(都市区)支撑”格局明显与五大功能区战略的“统筹发展”“突出两翼”要求不相适应。

2.学科院校覆盖面偏窄,集中分布于都市区重点高校

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是高校。直辖17年来,重庆共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三个,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六个,学科建设的院校覆盖面明显扩大。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含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7个(含1个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从五大功能区分布看,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6个,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拥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一个都没有(见表1)。由此可见,全市学科建设的院校覆盖面总体上仍然偏小,而且这些院校集中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与五大功能区战略以及“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表1 五大功能区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院校分布

3.学科层次类型结构欠合理,与五大功能区发展需求不一致

从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来看,1981年时重庆高校仅41个二级硕士点,三个二级博士点,学科门类覆盖法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五大门类(按13大门类统计,不计军事学)。到2014年,重庆高校研究生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已覆盖13个学科门类,覆盖率达100%。齐全的学科覆盖率和较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有力地支撑了重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方面,博士一级学科数量偏少,艺术学门类尚未有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学科层次结构不够合理;另一方面,从五大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各学科的支撑力度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与五大功能区产业发展的吻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2013年重庆市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实现总产值2 969.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8%,但重庆高校只有机械工程博士一级学科点一个,硕士一级学科点三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实现总产值2 934.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5%,[3]但重庆高校计算机、电子信息类博士一级学科仅有两个(含重庆邮电大学2013年获得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见表2);又如两江新区明确积极发展航空及临空产业经济,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

表2 重庆市主要产业的主干学科建设

三、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结构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横向比较而言,学科(学位点)数量还相对不足,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为此,应在进一步适度扩大学科(学位点)总规模的基础上,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指引,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形成与“五大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科结构与格局,建成与重庆直辖市地位相称、长江上游科教中心相适应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1.以功能区建设为导向,提高学科建设的功能区针对性

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是在坚持继承、深化、细化“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针对重庆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作出的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五大功能区战略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重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此应当坚持以功能区建设为导向,全面深入分析各个功能区的目标定位、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瞄准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特别是产业提档升级的人才技术需求,加强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及时填补若干空白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与功能区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大力提高学科建设的功能区针对性。

如都市核心功能区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都市形象,精细化城市管理,适当疏解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则学科建设就应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风景园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相关学科;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主要任务是有序拓展城市空间,组团式规划布局,产城融合发展,培育提升开放门户、科教中心、综合枢纽、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业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保护好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环境,建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大都市,则学科建设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相关学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任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并举,着力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实现库区人民安稳致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则学科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农林、食品加工、城镇化、社会学、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

2.围绕功能区重点产业发展,提高学科产业发展服务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根据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国家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围绕五大功能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不断夯实各功能区产业发展的学科基础,不断增强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基础,提升学科产业发展服务能力。

如都市功能拓展区着力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云计算中心和结算中心、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内陆服务贸易、保税贸易和跨境融资等创新试验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通信设备、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等,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等学科(群)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积极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清洁能源、页岩气开发及利用、轻纺食品、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等,则应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特色资源加工、新能源、纺织、食品(生态产品)、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学科特色。

3.加强非都市功能区的学科建设,实现功能区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五大功能区战略实施将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必然影响学科建设的发展格局,必然要求形成新的学科区域格局。从前文分析可知,除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外,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非都市功能区的学科建设非常薄弱,特别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基础的薄弱,学科建设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

虽然从理论上讲,加强都市功能区的学科建设肯定会覆盖也完全有可能支撑非都市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除市场因素外,至少还有省级政府的区域统筹职责),但在实践中,学科建设往往又强调“本土化”甚至“属地化”,因此各功能区学科建设将不可避免地更加重视所在功能区的核心需求、关键需求,而忽视或无视其他功能区的基础需求、基本要求(其中有学科辐射半径、方向等的影响)。为此,应完善学科建设的市级统筹管理体制,切实加大对非都市功能区学科建设(以及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实施都市功能区与非都市功能区学科建设对口帮扶制度、联合共建制度等,形成合理的学科建设区域布局,促进全市学科建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非都市功能区学科建设要更加注重“接地气”和“应用型”,要使之真正“地方化”,否则难免为“他区”做“嫁衣”。

综上,五大功能区战略的提出对重庆高校学科布局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我们根据五大功能区战略做出积极应对。但在学科建设的具体思路上,必须转变“铺摊子”“上规模”的思维,更加重视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更加重视学科的社会适应能力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带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先进实用科技创新,实现学科建设本身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委发〔2013〕14号).

[2]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释】

[1]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重庆市普通高校学科建设与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研究”(批准号:101201)研究成果。

[2]作者简介:蒋华林(1972—),男,四川广安人,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陈渝(1965—),女,硕士,副研究员,重庆市教委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

[3]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3月13日.

[4]《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委发〔2013〕14号),2013年9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