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的起源及其发展

图书馆的起源及其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人们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统称为“藏书楼”。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说:“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说:“图书馆是实现知识交流的社会机关。”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说:“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关。”他在《图书馆学五原则》中提出的第五原则:“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之一,不代表全部。

第一节 图书馆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图书馆的概念

图书馆,英语为library,源于拉丁语librarian。图书馆一词传入我国较晚,在1896年,由孙家鼎从日文中引进。在这以前,我国古代没有图书馆这名称,历代称谓也不一致,如周代称“府”(西周的故府、盟府),秦代称“宫”(阿房宫),汉代称“阁”(天禄阁)、“观”(东汉的东观),隋称“殿”(观文殿),宋代称“院”(崇文院),明代称“堂”(澹生堂)、“阁”(天一阁),清代称“斋”(知不足斋)、“阁”(文津阁等)和“楼”(铁琴铜剑楼)等等。现代人们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统称为“藏书楼”。

现在,图书馆是人们常见的事物,并是经常利用的社会设施。但是,人们对“什么是图书馆”或者“图书馆是什么”这个似乎非常简单的问题,认识并非很清楚。也许会有人脱口而出:“图书馆就是借书的地方。”这种回答也不能算错,因为借阅图书是图书馆工作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科学定义,因为它并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实质性的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认识图书馆,提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和相似或相近的图书馆的概念,这也是人们在认识图书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理性思考。这些理性思考中,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社会大脑说——主要代表是巴特勒和杜定友。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说:“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杜定友说:“图书馆的功用,就是社会上的一切人的记忆,实际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他们都是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认识的。

知识交流说——主要代表是谢拉。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说:“图书馆是实现知识交流的社会机关。”我国学者宓浩也基本上持这种观点。这是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来认识图书馆的。

继承创造说——主要代表是卡尔施泰特。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说:“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关。”

生长机体说——主人代表是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他在《图书馆学五原则》中提出的第五原则:“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自由使用说——主要代表是俞爽迷。1936年,我国学者俞爽迷在《图书馆学通论》一书中说:“图书馆是收集有效益的图书,随着大众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

共同使用说——主要代表是刘国钧。1949年,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在《图书馆学要旨》中说:“图书馆乃是以搜集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记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他们,整理它们,以便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

阅读组织说——主要代表是前苏联著名图书馆学家丘巴梁。他在《普通图书馆学》一书中说:“图书馆——群众阅读的组织者。”

科教文机构说——198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一书中说:“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馆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

中介机构说——主要代表是吴慰慈。1985年,吴慰慈、邵巍在《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说:“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我们在谈图书馆概念时是指,‘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实际上,这里讲的就是图书馆的中介性。”

信息系统说——主要代表是黄宗忠。1988年,黄宗忠在《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贮、选择、控制、转换和传递,供给一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一些。

除了上述“十说”以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种种“学说”,如:

美国的克劳福德(Crawford,W.)认为,“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还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用户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

台湾学者顾敏1981年在《图书馆学探讨》一书中说:“图书馆是运输知识的通道,图书馆是一个供应知识的单位,图书馆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场所。”

于鸣镝2001年在《重新认识图书馆》一文中说:“图书馆是资讯集合场,图书馆是知力(即知识力)供应站,图书馆是知识贮存库,图书馆是文化有机体。”

蒋永福等2002年在《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哲学四定律》一文中说:“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图书馆是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图书馆是组织客观知识的社会组织,图书馆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

这四种观点是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图书馆的,我们暂称它们为“多角度说”吧。

以上这些代表性的观点,都从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强调了图书馆实质的规定性,有的欠缺较多,有的比较全面,它们都为我们认识图书馆的实质提供了基础。我们认为:图书馆就是通过收集、整理、保管、多方面提供和利用文献的工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这一概念可以回答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图书馆的工作程序: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和利用;

——图书馆是一项社会分工:是一项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工作的社会分工;

——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文献;

——图书馆活动的目的: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图书馆的性质:是一种文化教育机构。

我们认为,目前对图书馆这样表述,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全面,基本上把图书馆实质的规定性的各个方面都概括出来了。这一概念和过去的所有概念相比较,主要是强调了以下几点:

图书馆的概念,面对千千万万个众多图书馆时,它是抽象的,是个代表,是个集体的概念;当它面对一个图书馆时,其形态又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所以说,图书馆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图书馆工作是一种社会分工,是一种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社会工作和社会职业。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工作,还包括在网络环境下,多方面地提供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其中当然包括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和社会图书馆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利用文献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是多方面的。

图书馆是文化教育机构之一,不代表全部。社会上的文化教育机构有许多种,有新闻、广播电视、出版、群众文化、博物、档案、学校等机构,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种,是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各种文化教育机构,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教育机构的整体,与文化教育机构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图书馆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孤立的。它与一定的社会又是相容的,它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如果图书馆不能将人类的记忆移植到“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不能够组织知识,为现在人们交流知识、提供知识、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自由和平等地利用知识,图书馆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它又怎么能为社会服务?图书馆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也切切实实地为现实社会服务,这是回避不了的实质问题。

图书馆不仅仅是与文化相联系的机构,还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现代社会里,教育离开了图书馆,就不是完善的教育。特别是今天的信息时代,是个实行“终生教育”的社会,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就更加突出。因此,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相信,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图书馆的概念也将更加全面、完整、完善。

二、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图书馆作为一个具体形态来说,它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了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图书馆,必须对它进行剖析,分别研究它的各个构成要素。

图书馆的构成,主要有文献、读者、馆员、技术方法、建筑设备等要素。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图书馆这个发展着的有机体。

馆藏文献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文献,包括现实文献和虚拟文献。没有文献,就没有图书馆,也就没有图书馆工作。文献既是物质的,也是意识的。就其载体来说,它是物质的;就其载体所记录的知识信息来说,是经过人脑加工组织的,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人的意识的表现。因此,文献本身同时具有自然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图书馆馆藏文献是指所有收藏的各种类型文献的总和,是一个人工的文献系统。它是根据各个图书馆的性质(如类型等)、任务和读者的需求,经过选择、采集、整理、加工、管理等工序,将分散的各类各种文献,集中组织成为文献系统,向社会开放,提供社会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提高馆藏文献系统的质量和输出功能,极大地满足社会需要,应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

读者,又称用户,包括个人读者和集体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凡是具有利用图书馆资源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图书馆的读者构成比较复杂,有不同性别、年龄、职务、文化水平、知识结构、阅读需求特点和不同的心理特征等等。发展读者、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读者的存在和需求,是图书馆工作价值的具体体现。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标志着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水平。读者不仅是服务工作的受益者,也是推动图书馆工作,特别是服务工作发展的动力,检验服务工作质量的标尺。因此,图书馆应该改变观念,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特别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分高效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馆员,包括图书馆管理者在内的图书馆一切工作人员,他们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馆藏文献与读者发生联系的枢纽,是使馆藏文献由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的关键。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图书馆社会作用的大小都取决于馆员。

技术方法是做好图书馆工作和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主要手段。图书馆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取决于馆员能否掌握正确的、先进的技术方法。现代图书馆是现代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的交流工具之一,图书馆必须以各种技术手段、设备和方法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技术方法,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自动化、电子、通讯、网络、应用软件、存贮等高新技术和方法,构成了图书馆学的技术方法系统。这些方法系统综合地应用于图书馆各项实践活动,促使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

建筑设备也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之一。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图书馆,对建筑设备的要求也不同。馆舍建筑不当、设备不合标准、技术功能不够先进,或者配备不足、形不成系统,都会影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降低图书馆社会功能。

图书馆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决定的要素是馆员。馆员是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和服务方式,文献的组织形式与结构,图书馆的效益与价值,都决定于图书馆馆员的能动作用,这是图书馆发展到任何程度都改变不了的现实。因此,努力提高馆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馆员的组织和管理作用,以各种类型读者为服务对象,以科学、实用、有效的馆藏文献和优质先进的建设设备为物质基础,以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为服务手段,并为读者提供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便构成了现代化图书馆理想的结构模式。

三、图书馆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图书馆产生的条件

1.人类信息间接交流的发展和需要

人类信息交流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即社会信息交流。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交流两种。直接交流是指人们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是指人们之间借助工具而间接接触产生的信息交流。

直接交流形象、生动、直观、感受性强。直接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还包括表情、动作等等。直接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感觉和运动器官综合作用的过程,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只有在直接交流时才能表达或获取。直接交流不需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进行,比较方便、迅速,反馈及时。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一是它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异时、异地难以进行;二是交流信息稍纵即逝,无法存贮;三是受到语种、方言限制,不互通难以进行。因此,正是因为直接交流的局限性,也就促进间接交流的发展。

间接交流的优点正是直接交流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也正是直接交流的优点,它们之间互补性特强。间接交流与直接交流的最大区别,就是必须借助于工具才能实现。从整个社会交流系统来看,图书馆正处在这个大系统的中间环节,作为一种工具,正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字和文献是前提条件,语言是表达思维和感情的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但是语言的局限性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好最美的语言当它一说出口就成历史。为了克服这一不便,人类在进化过程就发明了记录符号——文字。文字是人类从野蛮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作为辅助交流工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记录的知识信息,可以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甚至多个地方,可以保存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人们还可以看得懂。有了文字,就得有记录的工具和载体。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更复杂了,可以完整地表达思想和感情,能够准确地记录事物的时候,最初的图书文献就产生了。有了图书文献就得有保存它的方法和场所。为了一定的需要将一批图书保存起来的处所,也就是形成了最初的图书馆。所以,图书馆直接起源于保存图书的需要。没有文字就没有图书,没有图书就没有图书馆。一般地说,人们将图书以及除图书以外的各种附着在一定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文献的概念要比图书大得多,图书馆的实际收藏就是文献。因此,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文字就没有现代化文明社会。文字的功用是通过文献体现出来的,文献又是通过图书馆保存、利用的(只是最主要渠道),所以,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事业发达与否,确实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达程度。

2.延伸人脑记忆功能的需要

记忆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本身是一个对知识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能提取输出的过程。记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记忆将知识经验贮存在自己的大脑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想象活动,然后又将思维和想象的结果再贮存在大脑中,作为进一步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记忆的功能就是能使人们的思维逐步深入、条理化、抽象化,促使人的智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离开了记忆,对以前感知的事物就会变得陌生,也就无法进行思维和想象活动。记忆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就是遗忘。人们在思维和想象活动时,也一直在和遗忘作斗争,以求记忆更加长久、稳定。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人们一生中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交流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多种多样,非常丰富,单依靠个人记忆是不可能的,便开始寻找和借助工具保存记忆。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用“结绳记事”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以往的经验。发明文字以后,人们用文字记录经验、知识,帮助保持记忆,记录的结果便产生了文献。文献使人脑的记忆得到了补偿、扩大,思维得到了再现。文献多了,就保存在一个地方,这就是最初的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对文献进行输入、编码、贮存、提取和利用的机构。图书馆的产生是对人脑功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实现了人脑记忆功能延伸的初步形式。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可以说是对人脑的自觉的模拟,为人脑功能延伸的高级形式。图书馆使人类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和继承,在人们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记忆”的作用。

3.生产力的发展为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字和文献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人们为了组织管理社会生产和生活,记录生产经验等,就要求产生文字,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书写工具和记录载体。书写工具和记录载体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图书馆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图书馆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信息交流和为克服记忆功能局限性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必要前提。文字和文献的产生,是图书馆产生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图书馆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的产生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图书馆从诞生的那时起,就与人类社会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图书馆产生与发展概况

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3世纪殷代,王室就有保存典籍的正式图书馆——“藏室”。根据近几年考古证明,类似这种“藏室”可能还要向前推进400—600年。可以说,我国图书馆的历史,至今已经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

秦朝。秦始皇在咸阳阿房宫设有专门藏书机构,并设有“柱下史”负责管理。

汉朝。武帝时,皇帝下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广泛征集图书,并建馆舍藏书,设专门官员管理,官方藏书已达35000余卷。成帝时,命陈农搜访遗书,藏于天禄阁,又命刘向、刘歆父子整理藏书,并编成我国最早藏书分类目录——《七略》。它记录了我国从古至汉藏书第一次大汇集,反映国家藏书已初具规模。

三国。魏、蜀、吴都有国家图书馆,并设有秘书令、中书令、秘书监、秘书郎等负责管理。

晋朝。元帝时,著作郎李充根据国家藏书造《四部目录》,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的体系。

隋、唐、五代。国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私人藏书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时期。

元朝。建有宏元院和艺林库。

宋朝。宋代很重视征集民间藏书,并建立了皇家藏书和国家图书馆,如秘阁、龙图阁等。私人藏书有了新的发展。书院藏书初步形成,如当时比较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都有大量藏书。

明朝。成祖时,由解缙、姚广孝负责编撰《永乐大典》22 877卷,辑古今图书7000—8000种,可以推知当时皇家藏书的丰富程度。明代私人藏书楼比较多,如:江苏毛子晋的汲古阁,藏书84 000余卷;宁波范钦的天一阁,藏书70 000余卷。

清朝。清代有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等七阁,是主要的国家图书馆和皇家藏书楼。乾隆时,广征图书,编成《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共79 309卷。这是我国图书又一次大汇总。

从宋到清,是我国古代图书馆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古代图书馆可分为4个体系:一是官府藏书;二是书院藏书;三是私人藏书;四是寺观藏书。这些图书馆都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但它对保存我国古代遗产,发展科学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末年开始,随着反封建运动蓬勃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封建藏书楼逐步解体,近现代图书馆得到了发展,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不断出现,并得到发展。1902年,古越藏书楼建立;1903年,我国第一个带有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性质的武昌文华公书林成立;1904年,湖南省和湖北省图书馆相继建立;1910年,我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并于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正式对外开放。到1930年,我国已有各种类型图书馆2935个,1936年已达5196所。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破坏,全国的图书馆数量急剧下降,1943年,全国仅有图书馆940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影响,图书馆事业无法得以发展,1949年全国共计仅有图书馆392所。

1949年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真正成了为全体公民服务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事业虽然受到了一些波折,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次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影响,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这是一个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图书馆数量增长很快,藏书量大量增长,馆舍面积成倍增长,办馆设备大大改善,现代化程度逐年提高,大中型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到1994年,全国已有各类图书馆258 477个(不含少儿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949年有55个,1994年已达2596个,藏书3亿多册,馆舍面积1980年91.9万平方米,1994年增加到409.1万平方米;1999年增到2767个,藏书已增加到4亿多册。高校图书馆,1949年仅有132个,1994年增加到1080年,藏书4亿多册,馆舍面积由1980年132.33万平方米到1994年已550.83平方米;目前,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多数高校形成多校区多个图书馆,虽然合并了部分高校,但也新办了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性质的高校增长很快,这部分高校绝大部分建有图书馆;目前,全国已有高校图书馆2000个以上,藏书已超过6亿册。科学专业图书馆,1949年仅有44个,1994个发展到8000多个,藏书10亿多册。1994年,全国有少数民族图书馆427个,现在,全国已有各类图书馆已超过30万座(不含少儿和中小学图书馆)。另外,全国有县级以上的少年儿童图书馆84座,藏书近1000万册;60000多个中学图书馆,20多万个小学图书馆(室)。1995年,对公共、高校、科学三大系统3139个图书馆调查统计,共有计算机6521台,终端机2296台,声像资料近193万件,建立各种数据1076个。如果现在再统计的话,这些数据都要翻几倍了。

2.国外图书馆产生与发展概况

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出现图书馆较早的国家有古代的巴比伦、亚述、希腊、埃及、罗马等国。

埃及国王设有专门机构保管文献,这种机构兼有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性质。第四王朝(公元前3800—前3500年)及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00年)时期,载有“书库文牍”“文献管理员”“卷籍专家”一类头衔的人物墓碑,说明这种机构有专职人员管理图书文献,而且拥有相当的地位。当时主要图书馆有两座,一是设在距开罗287公里的阿马拉的王室图书馆,发现藏有“阿马拉文书”32件,全部用楔形文字写成,内容大多是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前1320年)国王阿霍特普三世、阿霍特普四世与古巴比伦、米坦尼、亚述等国君交往的外交文书。二是拉美西斯二世在首都底比斯建立的一所以收藏宗教文献主义的图书馆,称为“灵魂之药”,意为图书可作为精神食粮;被雇的图书工作人员阿门、恩、浩特的姓名及职业均见于墓碑。古埃及的寺院都设有图书馆。考古发现,在古巴比伦王国遗址发现一些贵族的贮藏室藏有公元前2000年的楔形文字泥版;1986年,还发现一座公元前10世纪巴比伦王国图书馆,在巴格达南40公里萨巴尔城遗址。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阿舒尔巴尼帕尔建有尼尼微王宫图书馆,藏有大量泥版文书,从19世纪开始,陆续发掘出有3万多件。公元前6世纪,希腊雅典城创立了第一个图书馆;稍后一些,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创办过图书馆。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建于公元前4世纪,是当时埃及的学术中心。古罗马于公元前3世纪创办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私人图书馆数量也相当可观,有的藏有纸草纸书约1700卷。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已有寺庙图书馆。

中世纪,初期宗教统治笼罩西方,僧院图书馆在这时兴起。修道院图书馆在2世纪出现,到6世纪已经很普及;4世纪出现大教堂图书馆,但数量赶不上修道院图书馆。11—13世纪,西方大学兴起,大学图书馆也发展起来了。当时意大利有18所大学图书馆。比较著名的有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巴黎大学图书馆等。在德国、西班牙、瑞典、奥地利等国均有大学图书馆。到1500年,欧洲共有75所大学,后来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文艺复兴时期(14—15世纪),欧洲各国,首先是意大利,兴起了建立图书馆的高潮。15世纪初,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西方,大大推动了西方图书馆的发展,西方各国图书馆的数量和藏书大为增加。

近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如果是以公共图书馆的出现的话,也就是17—20世纪初这一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在西方萌芽、发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有大批有知识的劳动力,这就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化教育设施,使图书馆为公众开放成为必要。这时,许多国家开始建立起公共性的图书馆。其中较著名的有:丹麦的皇家图书馆(1657年)、德国柏林皇家图书馆(1661年)、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175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1800年)等等。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西方各国图书馆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图书馆已经很普及。19世纪初,许多皇家图书馆对公众开放。1852年,英国建立了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同年,美国成立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图书馆进一步发展,图书馆总数迅速增加。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世界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2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立,为图书馆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创造了条件。新的技术革命以迅猛之势冲击着各个国家和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已从传统型转为现代型,对外开放的程度愈来愈高,已成为充满活力的社会服务机构,其类型、职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54年,计算机首次应用于图书馆。1966年,MARC(机读目录)的研制成功,使图书馆的技术方法得到了逐步改进。光电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大量的应用,使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方式、服务手段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图书馆正向信息化、整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未来的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四、影响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经考古发现证实,在世界上,古代图书馆首先起源并发展于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图书馆的存在,如古代的中国、埃及、希腊、印度、罗马、巴比伦、亚述等。经济实力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水平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动力。就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事业也同样发达。仅以国家图书馆为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其馆藏文献已超过1亿以上个统计单位。其次是俄罗斯的国家图书馆——列宁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超过4000万个统计单位。此外,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国家图书馆都很有名,而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相比之下就逊色得多。

(二)工业城市和国民教育的发展水平

17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此以后,大批人口涌向城市,原有的城市在工业化道路上继续发展,新的工业城市不断出现。由于现代化的大生产,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竞争加剧,为了使思想和生产技术跟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也就不得不拼命的边工作边学习。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促使图书馆由向少数人开放变成向全社会开放。从19世纪后半期图书馆已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城市的发展,使得社会人口相对集中,人们集中使用图书馆的要求为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特别是在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也对人们提出了“终生教育”的问题,人们利用图书馆的要求提高,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全民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得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图书馆数量大大增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图书馆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另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其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图书馆为其提供过去已有的著述和数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凭空的发展,它是在前人的或者说是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要发展,人们就更加需要了解和掌握原有的发展水平、原有的理论和知识、原有的技术数据,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新的发展。这些理论知识和数据都记录在文献上。文献是图书馆存在的物质基础。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是经过选择、收集、整理,可以提供利用的完整的文献体系,只有图书馆才能够提供科学技术研究的记录相关理论知识和数据的文献,为相关科学研究服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大规模地利用图书馆,有赖于图书馆提供以往的经验、理论、数据,图书馆也有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文献。文献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图书馆扩大规模的首要原因是文献数量的增长。而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是文献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科学活动,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总结出新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这些经验、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数据记录下来,就产生了新的文献。图书馆将这些文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存贮和提供利用,实现文献信息的传递职能。因此,科学技术活动促进了文献大量的增长,促进了对图书馆的利用,进而促进了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改进图书馆工作和文献生产提供了技术手段。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不应该被看成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活动,而应该看成是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全部的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因此,科学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图书馆的发展,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新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确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这是最根本的。过去,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三论”理论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文献理论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文献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文献生产的速度,为图书馆丰富馆藏创造了条件。到目前为止,文献的生产技术,从最初的手工刻抄,发展到机械印刷,再发展到今天的光、电子、磁等多种生产技术,多样化、电子化、高速度,这是文献记录方式的发展变化。在载体上,从最初的自然物(树叶、甲骨、石头等),发展到人工物体(金属、简策、帛、纸等),再发展到磁、电子、光等装置。记录方式和记录载体每经历一个发展阶段,文献数量都会随之剧增。特别是伴随工业革命而出现的机械印刷设备的产生,使文献的生产成倍地增长,对于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文献生产电子化、多样化、信息化,对于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也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工作一直没有脱离手工操作的局面。工业革命仅仅使图书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机械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的局面。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现代的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基本上摆脱了手工操作的局面,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真正实现了图书馆多少年来的梦想,也真正实现了“节约读者时间”原则。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国家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图书馆从诞生时起,就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对图书馆的政策、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奴隶主政权和皇帝政权代表国家。从考古发现,最初的图书馆几乎都是王室或皇室及寺院图书馆(皇权与神权是一致的,甚至是统一的)。在当时,只有他们才能占有文化,他们有无数的财产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图书馆也只能产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政权代表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更多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此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图书馆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政权代表国家,劳动者创造文化,是文化的主人,图书馆也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图书馆也就在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下,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有时政策的失误,也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两次受到极“左”思潮影响,对图书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国家干预图书馆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的:

①制定法规、法律。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健全的图书馆法规、法律,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国家规定的“呈缴本”制度,对于保证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完整性、系统性,有了可靠的保证。

②拨款、支持图书馆的经费。一般来说,图书馆发展所需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国家掌握着图书馆的经济命脉。当然,在一些国家中,由个人或团体捐资办馆的也有一定的数量,但主要由国家拨款办馆,从整体上来看,仍然是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主体。

③控制人事调配。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主要领导人都是由国家或者各级政权任命或安排的,有些国家的图书馆一般工作人员都是由国家或它的各级政权机构调配的。国家干预图书馆的人事管理,以便从组织上保证图书馆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在任何国家里,图书馆不可能超越时代,去为抽象的国家服务。

(五)图书馆界的交流

古代图书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在漫长的2000年、3000年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很慢。在工业革命以后,图书馆之间、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有些国家和国际图书馆界成立了各种图书馆行业或专业学术组织,为图书馆界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社会里,图书馆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图书馆交流更是多种多样。在网络社会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成为一个图书馆系统。这些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互相合作和资源共享,为了人类的整体需要,推动图书馆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各种因素,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综合各种因素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图书馆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而且,图书馆还会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五、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图书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现象,它一出现就按照自身的运动规律发展,表现出自己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国际范围内,在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当中,都能表现出来。图书馆的规模和在数量上的分配是以经济实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从古至今,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规模就大、数量就多;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规模就小、数量就少。在先前比较发达,后来又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规模发展就减慢、数量就减少。除了在规模、数量上不平衡,在发展速度上也表现出不平衡。图书馆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经历了两三千年时间,图书馆的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只有200多年,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图书馆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政治、经济不稳定,特别是遭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的发展速度也大大减缓,甚至倒退。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二)图书馆由封闭向开放式发展

在古代,图书馆被皇族权贵们把持,对社会是封闭的,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只是王族权贵和僧侣的附属物和点缀品。现在,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图书馆必然对他们开放,为他们服务。在信息社会里,图书馆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图书馆极大地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差距,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读者服务,实现了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三)图书馆的职能在不断扩大

早期的图书馆职能单一,以收藏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由重收藏过渡到现在的重使用。为了更好地使用,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对社会文献流整序和对文献信息管理的职责。这样,就使图书馆由过去的“藏书楼”转变为现在的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现在,图书馆已成为人们自学的场所,是人们实现终生教育、改善知识结构的社会机构。另外,近些年来,由于图书馆较多的开展有偿服务、联合办馆和开办社会教育活动与企业性服务,其经济职能正在逐步显现。图书馆职能的不断扩大,是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也表明图书馆自身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四)图书馆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就是产生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农业社会,发展于人类文明的形成时期——工业社会。那么,在人类社会的成熟时期——信息社会,图书馆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人类文明越是发展,图书馆也随之发展,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了。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客观事物,有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特点,目前我们尚未完全认识,特别是它的运动规律,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认识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和运动规律,深入揭示其本质,对于我们发展图书馆学,做好图书馆工作,开展图书馆事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