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知到行知行统一

由知到行知行统一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环节在课外完成,拓展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

由知到行知行统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王东莉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类别

本科生通识课

2.学科类别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3.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修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素质为目的。

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强调知行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本课程主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强调理想、爱国、责任感、进取心、合作精神、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创新意识等大学生必备素质的培养,强调引导学生在“思考、体验、参与、行动”中追求真理,感悟人生,提高素质。

4.教学对象

本课程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在浙大每年大概有5600多名学生修读此课程。

5.课程学时

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6.教学场景

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环节在课外完成,拓展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进行。

7.教师队伍

每年约有10名专职教师和30名兼职教师上课。

二、课程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该课程不是一门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其目的主要不在于向学生灌输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主要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影响,以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水平。

本课程教学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把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易于为大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体系。本课程是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其课程大纲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编写,是经教育部审定的重点学科和重大攻关项目,教材有其完整严密的体系。然而,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就不能照搬教材,更不能照本宣科,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演绎,将深刻、凝练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体系。

(2)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其实效性欠佳的状况一直比较严重,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既有学生先入为主的拒斥心理,也有上课讲授形式单一,比较呆板、枯燥,学生参与太少,课堂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环节缺少等教学方面的因素。在教材和大纲全国统一的情况下,要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就要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工夫。

(3)如何帮助学生从知到行,做到知行统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是一门系统的理论课程,不是让学生掌握了某些理论知识就能实现其教学目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真正理解和接受本课程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导向,真正使学生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成自己的自觉修养和内在素质,为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针对以上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其中的重点是深入实施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即把“案例教学”作为“知”层面的深化,而“实践教学”作为“行”层面的发展,促进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变,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围绕着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该课程的积极性,真正将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这一核心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探究“知”与“行”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切实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参与来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层面的东西内化为自觉自行,提升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水平,提高投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行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人生境界。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调查总结找方向。

我们一方面梳理浙大原有的做法和资料,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78份,其中本省高校58份,外省120份。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全国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把握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同时也明确了我们的改革方向和重点。

(2)总体规划促改革。

我们认为,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它们的改革都是整体性、全过程的改革,包括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制度、评估、考核等,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立足于从整体上改革,创新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同时,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共同服务于教学总目标,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并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放到课程整体改革中来思考、研究、实施。

为此,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强调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在改革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在内容上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方式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对话,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鼓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实践,努力实现从知到行,知行统一。

(3)师生联手造方案。

我们一方面广泛征求专兼职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征集教师使用过的案例和实践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研制、编写新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教学方案上。在案例编写过程中,我们走过了从“引用”到“改编”再到“创作”的过程,完成了2009版的案例集和2011年版的案例集。案例的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137个约26万字的文本案例及近40个视频案例。这些典型案例集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于一体。每个案例包括“案例文本”、“案例思考”、“案例分析”、“教学建议”4个部分,方便教师使用和学生阅读。

为了吸收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资料的编写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同学们开动脑筋,通过生活观察、资料搜集和讨论思考,编写出了有较高质量的案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案。我们从中精选了一部分,经修改后汇编成了两本可供师生参考的优秀集子,其中案例集有200个典型案例,约50万字;实践教学方案集有200个优秀方案,约18万字。我们把这作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本知识、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来自于学生视角的案例及其分析,来自于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方案,不仅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我们的教学素材,更成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也是一种提高,很多同学均表示在收集资料和编写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这一创新的做法也得到了教育部教指委的肯定。

(4)全面推行见实效。

在小范围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把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明确列入了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规定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参照实施。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实践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1/3左右,明确每位学生要参加两次实践教学活动,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作业,其成绩占总评的35%。

为了有效推行这一改革、提高实施效果,我们通过专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方式进行学习、培训,统一认识,明确要求。教研中心为每位专兼职教师分发了案例教学用的文本案例和视频案例,并提供了实践教学备选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落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身上。另外,还通过开展学生评奖活动等方式,来保证该方案的有效实施,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各任课老师和学生也都积极开动脑筋,尤其体现在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化上,学生采用较多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参加公益行动、志愿者服务;走访名人故居、老教师、杰出校友或优秀在校生;探讨学习生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中问卷调查是学生选择最多的方法,主要涉及的调研内容有学习问题、校园管理问题、校园文明问题、社团问题、学生日常生活问题、流行文化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几乎包含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学生调查这一视角,我们把其中的一些问题反馈给了学校有关部门,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其中以“行动”为取向的“行动式实践教学”成效尤为显著,即参加公益活动,主要有旧书接力、义务献血、义务讲解员、关爱老人、环保宣传、收集废品、清洁校园、义卖、关爱动物、服务公交车站等。学生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实践教学报告,并写下每个人参与活动后的体会,十分感人。

为了表彰、鼓励学生实践教学的成果,我们组织了本课程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评奖活动,由各任课教师推荐或学生自荐成果,经层层评审,最后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9项,优胜奖39项,并召开了全校表彰大会,时任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出席了表彰会,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并发表讲话。5个一等奖获得者汇报了他们的实践教学成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妥善解决了主题、经费、安全、时间、考核等问题,使课程实践教学覆盖到每个大学生。我们的探索得到了教育部教指委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评,并被采纳。

(5)深入研究谋发展。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究,探讨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本课程的专兼职教师撰写了几十篇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对象研究的论文,先后于2011年、2012年在浙大主办了“浙江省首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讨会”、“浙江省首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研讨会”、“浙江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与全省的同行交流汇报我们的教改经验,同时吸收兄弟院校一些好的做法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1)案例教学举例:

我们在2011—2012秋冬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给学生布置的冬学期研究性学习作业即是让他们编写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我们给学生提供了教学案例的格式样本,要求他们所编写的案例一定要包括标题、案例文本(情节)、思考题、案例分析、教学建议等几个部分,而且要求“案例典型、有意义(注明资料出处);思考题有针对性、启发性;案例分析针对案例情节,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和观点,有拓展性思考;教学建议写清此案例对应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等”。而且我们把学生的任务布置得很具体,按照九章教材的内容把学生分成9大组,每一组承担一章案例的编写。学生根据以上要求每人编写了一个教学案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达到了相当高的质量。例如,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有“肩负历史责任”、“青春迷途”、“名校生的焦虑”、“希望的翅膀”、“从未停歇的脚步”等教学案例,对刚入大学时的大学生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很好的诠释。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有“只要梦想不死,一切皆有可能”、“信念的力量”、“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追寻理想,成就人生”、“处低谷而力争”等教学案例,表现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和思考。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有“有一种伟大叫坚守”、“刀尖上的舞蹈”、“生命的星辰”、“活得淋漓尽致”、“大学生采煤班”等案例,反映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告秩序”中,有“公德的拯救”、“只为社会的美好”、“可贵的守信”、“让公德驻足心中”、“网络暴力危害大”、“活在微博蔓延时”、“喧嚣中的寂静”等教学案例,反映了学生对现实公共生活和网络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的认识。我们从学生编写的教学案例中精选了200个,经修改后编辑成教学案例集再反馈给各任课老师,其中有许多都能直接在课堂上应用,变成了直接来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我们还从中精选了几个特别好的案例上传到教育部思政理论课资源共享网站上供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老师参考、下载。

(2)实践教学举例:

2012—2013秋冬学期,我们有一项实践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并制作一份不少于30张幻灯片的图文并茂的PPT(PPT的内容包括:1.活动主题;2.活动目的和意义;3.活动过程;4.活动收获和体会4个部分。PPT中的图片要求用活动的真实照片)来反映本次活动。另外,每个小组成员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参与活动体会和感受”。5~8人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走出校门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如到敬老院陪伴老人、教社区里的老人使用电脑、到福利院做义工、宣传绿色环保、义务献血、慰问抗战老兵、为西藏盲童录制有声读物、收集旧书送给贫困小学生、回收废品、关爱流浪猫狗等)。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了公益活动的过程和收获。从学生展示的公益活动成果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欢迎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他们觉得小组合作让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增强了团队精神;走出校门让他们了解了社会,关注到以前在学校未曾关注的人和事;身体力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让他们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奉献的满足。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使他们更加理解和接受了本课程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导向。

3.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本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把这种理念贯穿在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平时成绩的分量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内容。实现了从灌输到启发、单向到多向、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显著特点。

本教学方法改革的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体现出的“三突出、三贴近、三结合”的独有特点。

三突出:即突出主旋律、突出社会热点、突出浙大特色。

三贴近:即精选案例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时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三结合:即实施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时做到与教材的主要精神和价值取向相结合、教学案例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方式与学生需要和学生的接受心理规律相结合、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生的实践参与相结合。

教学方法改革最终要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4.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法与支撑手段

1.考核方法

本课程设冬学期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但只允许带教材和平时手写的课堂笔记。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构成:作业(包括实践教学的参与程度、研究性学习成果等)70%(35分),参与课堂讨论20%(10分),到课情况10%(5分)。

2.支撑手段

本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一个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包括:供学生阅读的重要文献选编;与课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汇编;经典法律故事选编;课程电子教案;教师选编的案例集;大学生完成的实践教学方案选编;大学生完成的教学案例选编;供案例教学使用的视频;以及学生实践教学作业选编;等等,供学生学习、观看、研究时选用。这些资料也为大学生撰写案例和实践教学的研究报告提供了样板。

五、教学效果和推广性分析

1.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以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性强、体验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启发性强等优势受到学生欢迎。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单一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与实际生活的接触,改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从灌输到启发、从独白到对话、从单向到多向、从被动到主动、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活动后都感到收获很大。如学生说:

“老师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大家思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道德与法律的重要。”

“老师很注意实际的案例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结合,教会我们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去看问题,增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

“每段视频都让我感动,令我深思,而同学们踊跃的发言和老师精彩的点评使我很受启发,收获很大。”

而实践教学活动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学生写道:

“这次公益活动没有像在中学时那样,托熟人,搞证明材料,拍两张照片敷衍了事。我们真正地去交涉,怀着新奇与激动的心去做这些事,去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也真正地从我们付出的汗水中感悟,从每个细节去看全貌。”

“真正感受到了实践活动的意义,不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这次活动,更是为了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奉献一份爱心。以一颗感恩、助人的火热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尽一己之力。”

“这是我在课堂上、书本里没有办法学到的宝贵的经验,也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种实践的学习模式是非常好的,能培养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我。就像一位学生写的:

“通过这次思修小组调研活动,我不仅结识了这么多优秀的朋友,也收获了调研经验,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我对大学生活也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我对大学有了进一步了解,深深体会到,自立能力的重要,意识到学习依然是大学中的王道,待人接物也是一门技巧。此次活动,我受益良多,这对我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推广分析

本课程是全校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浙大每年近6000学生受益。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目标明确、理念先进、方案切实可行、操作简便、不需要额外经费投入、不会产生安全问题等,较好地解决了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中的一系列难题,使之可以较好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因此受到大家的好评。其不仅在校内得到广泛使用,同时也对全省乃至国内兄弟院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校内全面采用。我们通过召开全体专兼职教师备课会、校内教师教学研讨会及纳入教学计划等方式在本校专兼职教师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覆盖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从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收获颇多,对课程评价逐年有提高。学生对教学方法肯定的比例从2006级的47.1%上升到2010级的80.2%,对课程总体评价“很好”、“较好”的比例从2006级的42.2%上升到2010级的78.4%。

其次,已推广到全省高校。我们联合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举办了3次全省教学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浙大的教学改革经验,分发了我们师生共同取得的相关教改成果,深受大家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厅宣教处处长薛晓飞3次前来参加会议并讲话,对浙大的教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三,逐步推广到全国。我们在全国性会议上通过提交大会论文和大会发言以及赠送资料的形式逐步推广浙大做法,特别是借助于本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优势,宣传了浙大经验。许多高校来函索取资料。我们编写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案被许多学校采用。我们的探索受到了教育部教指委专家的好评。

由于我们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的业绩,我们通过竞标成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共建团队,主要负责案例编写工作。目前已完成36个案例(对应教材的9章内容,每章4个案例),上挂到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上,供全国同行们下载、使用,学习参考。

六、课程教材及参考资源

本课程的教材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的,全国本科生统一用同一本教材。

浙江大学本课程2010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网址:http://jpck.zju.edu.cn/ eln/201003011515410031/show.jsp?cosid=1614&NODEID=9949&DOCNAME=课程主页&BACK=),其配套的教学网站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参考,包括教学大纲、全套的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相关文件、法律法规、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等。2012年底,我们完成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申报,对原有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