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张“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认为“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成”。另一种是阳明的“知是行之始”与戴东原的“重行必先重知”。陶师是更明确地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一)书只是追求他人已经发现的一种方法

陶师批评有些人误认为读书与求知是一回事。陶师说:“用书只是追求已经发现的一种方法。用书虽然重要,但是如果以书本为一切知识之来源,那就难免坐井观天了。”(Ⅲ,348)这是一般人最容易误解的问题,一提求知识,便联想到“书”。陶师举了个例子:一位朋友要研究蚂蚁。陶师问他为什么不立刻动手,他说:“我正等着美国来的书咧。”他不知道在他的身边就有许多蚂蚁够他研究一辈子。陶师风趣地又打了个比喻:这位先生遇到了林黛玉,把她放在一边,却自言自语地说:“等我的《红楼梦》买来再和她谈心吧!”

(二)活的书

生活教育反对读死书,死读书,提倡读活书。什么是活书?陶师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动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便都是活的书。”(Ⅱ,151)有人说,读活书我赞成,但必须先读几年死书而后才能去读活书。这是因为我们大多受了传统的教育,后来才进入大自然、大社会才接触到活的书,学问才有所长进。如此我们已损失了流金岁月,人已迈入中年。岂不可惜!生活教育告诉我们,书要当作工具用,让它帮助我们去研究各种活的变化、活的问题,在实践中探获新知识,发现真理,让前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如果我们读死书、死读书,哪里会有新知识的发现,知识哪里会有进步?

(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师说:“知识不是从玄想中跳出来的,必得在大自然里追求。财富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也必得在大自然里探获。”(Ⅱ,628)中华民族的解放也不是从玄想中产生,必须凭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做指导并在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产生出新知识新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革命才能成功。仅仅依靠书本决不可能产生新中国。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1472—1528),明哲学家、教育家。主张“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认为“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成”。陶师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Ⅱ,3)陶师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在教学做合一下,“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Ⅱ,557)这样一来,陶师的生活教育便与传统的观念针锋相对了。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二元论在中国的力量很大,影响至深,绵延几千年。他教劳心者不劳力、不教劳力者劳心。结果是把炎黄子孙划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级,从而使劳力者劳而不获,任人宰割,而劳心者不劳而获,优哉游哉,终日来吟着“之乎者焉”。在这样的传统习俗下,哪里会长出科学的种子,我们的民族哪里会有进步?

另一种是阳明的“知是行之始”与戴东原的“重行必先重知”。这些思想在中国教育上的影响也极深。陶师批评说:“‘知是行之始’一变而为‘读书是行之始’,再变为‘听讲是行之始’。‘重行必先重知’也有同样流弊。请看今日学校里的现象,那一处不是这种谬论所形成。”(Ⅱ,558)陶师进一步指出它的严重后果是:“中国学子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Ⅱ,558)在陶师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下,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做”为中心,那么,很自然的,必须把他们的理论倒过来,变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陶师是更明确地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Ⅲ,595)陶师说:“中国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二千余年的文化,照理讲来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线,为什么现在不但不能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而且还处处跟人不上?这个原因固很复杂,但是过去教育政策的失败,可以算是主因。”(Ⅲ,507)从这里可以看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地提示了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于人的症结之所在,在于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所谓的“读书人”。

陶师批判孟子的二无论哲学,“把劳心的和劳力的人分成两个阶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受人制裁;劳心的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以致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不但如此,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发明都是不可能了。”(Ⅰ,128)陶师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无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轻重得宜,以明对象的变化,故能以人力胜天工,世上一切发明从此而来,他能改造世界,叫世界变色。所以陶师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Ⅰ,129)这里陶师所说的“阶级”是指劳力与劳心两个阶级。

应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他反对劳力与劳心分家的哲学二无论,坚持劳力与劳心的统一,他也反对所谓的“劳力与劳心并重”而把一个人之身分为劳力生活与劳心生活分开来过。陶师也反对“在劳心上劳力”,因为这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陶师指出,在传统教育里,“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Ⅲ,594)“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Ⅱ,10)反之,只要做有意思,在劳力上劳心,那么学和教都有意义了。陶师批评说:“书呆子就是读书没有目的的人。”(Ⅱ,14)这就是说,传统教育的办法剥夺了学生行以求知的自由,只让他们去读死书。应该看到,书呆子也不是一天两天能造就成功的,他也是长年累月的在一个读死书的环境里铸就的。由于长年累月的这样生活,使他失去了行动的本能,等他长大以后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还不能恢复到孩提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