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知活动主题

行知活动主题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廷相还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的观点。在王廷相看来,如果人的感官不与外界接触,思想的器官(“心”)也就不可能获得资料。王廷相所指的“知”是后天之知,并非德性之知、良知。总之,王廷相不承认有先天的知识,不承认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王廷相的思想,在明中期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

人性论方面,王廷相从气一元论的立场出发,指出“论性也,不可以离气”(《横渠理气辩》),这正是对程朱学派的一种批评。他认为,人性依附于人的形气(即形体),而不是“别有一物”。他这样论述:“仁义礼智,儒者之所谓性也。自今论之,如出于心之爱为仁,出于心之宜为义,出于心之敬为礼,出于心之知为智,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也。苟无人焉,则无心矣,无心则仁义礼智出于何所乎?故有生则有性可言,无生则性灭矣。”(《横渠理气辩》)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廷相认为,人的形体产生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产生出道德伦理观念。如果没有形体,没有精神活动(包括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也就谈不上道德观念。这实际上是自然的人性论,强调了精神活动对于生理感官的依赖,认为人性是从人的自然形体中产生出来的。这种观点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对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

王廷相还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答薛采君论性书》)的观点。他很强调“接习”和“实历”的作用。所谓“接习”,是指“心”借助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王廷相这样发挥说:“夫心固虚灵,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人事而后灵能长焉。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彼徒虚静其心者何以异此!”(《石龙书院学辩》)这里所说的“徒虚静其心者”,主要是指自南宋陆象山以来的“心学”观点。在王廷相看来,如果人的感官不与外界接触,思想的器官(“心”)也就不可能获得资料。如果把一个人幽囚起来,不与社会接触,他肯定会变成傻瓜。因此,“心学”所主张的“致良知”其实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观点。所谓“实历”,是指亲身经历。王廷相举例说,坐在房子里是学不会“操舟之术”的。要掌握“操舟之术”,只有亲自在船上练习。他指责那些“徒泛讲而无实历者”,是不会有真知识的。

王廷相的认识论观点,正是建立在对程朱、陆王两派认识论观点批评的基础之上,上文所引的《石龙书院学辩》,就是一篇典型的文章。石龙书院当时是王廷相的友人黄绾讲学的地方,王廷相写《学辩》送给书院,并“请揭之院壁,以为蒙引,使后生来者,脱其禅定支离之习,乃自石龙书院始”(同上)。

禅定与支离本是程朱、陆王两派学者的互相攻讦之词,而王廷相将二者一齐否定,他提出的观点,是“知行兼举”。他说:“学之术有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慎言·小宗》)他承认人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方法存在差异,例如,有人有“博文之力”,有人有“体事之功”,还有的人能“师心独见,暗于道合”,但不论怎样,要“精于仁义之术,优于尧舜之域,必知行兼举者能之”(同上)。这里的“知行兼举”在形式上与王守仁的“知行并进”相似,但细加考察,就会发现两位思想家使用知、行范畴的不同含义。

(1)王廷相所指的“知”是后天之知,并非德性之知、良知。王廷相在《雅述》上篇专门批评了“德性之知”的观点,他把“知”分为“天性之知”和“人道之知”,指出:“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己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父母兄弟之亲,亦积习稔熟然耳”(《雅述》上篇)。可见,天性之知仅仅指人具有的生理作用,其他的“知”都是学习积累的结果。总之,王廷相不承认有先天的知识,不承认不学而知,不学而能。

(2)王廷相所指的“知”有一个积累深化的过程。他说:“夫神性虽灵,必借见闻思虑而知;积知之久,以类贯通,而上天下地,入于至细至精,而无不达矣。虽至圣莫不由此。”(《雅述》上篇)这里的“积知”“以类贯通”就是“知”的深化过程,上面所讲的由悟而知,由疑而知都包含有这层意思。王廷相还认为,认识的深化是必然的,因为“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狭其心”(《慎言·见闻》)。可见,王廷相对“知”的论述已初步接触到感性认识(耳目之闻见)与理性认识(心)的关系问题,并且对此有了比较正确地表述,他说:“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讨理而尤贵达于事”(《慎言·潜心》)。这里对识与思、讲与习、外与内、理与事之间关系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观点。

王廷相的思想,在明中期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这一时期,正是学术思想领域中朱学走向衰落、王学走向兴起的时期,他不像罗钦顺那样打着朱学的旗号去批评理学,而是对朱、王两派学说都持批评态度,卓然自立于理学的潮流之外,是一位既有求实精神,又富于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家。

王廷相的学问范围广博,在文学上也负盛名,与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等并称“七才子”(即明前七子)。在创作思想上,他号召“文以载道”,反对“刻意模古”,主张“无意为文者,志专于道,虽平易疏淡,而其理常畅,云之变化,湍之喷激,窅无定象可以执索,其文之至矣乎!”(《王氏家藏集·石龙集序》)这些观点中所反映出的反对形式主义,推崇自然之理的美学倾向,和他的整个思想是相吻合的。

【注释】

[1]《王廷相哲学选集》由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增补再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