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小学生探索知识能力的导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探索知识能力的导学策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疑导培养策略指训练质疑品质来疏导小学生培养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

培养小学生探索知识能力的导学策略

马伟芳

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知识。我们重点采用了最基本的导学策略来培养小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如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导”字上很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下列四种导学培养策略。

一、趣导培养策略

趣导培养策略指培养探索兴趣来激导小学生培养探索知识的能力。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者渴望获取文化科学知识和能力,带有肯定的情绪色彩相联系的认识倾向。爱好,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喜爱某种事物。一个人对科学知识从有感到有趣,再发展到乐趣,才能形成稳定的兴趣。有了爱好,就能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这是促进自身发展和成才的重要因素。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且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也是如此。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规律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很喜欢吃桃子,它要用50米长的绳子圈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桃园,请问:绳子的长度够吗?”学生们就会产生疑问,迫切地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们就会积极动手操作,认真研究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得出了至少要60米长的绳子,而50米长的绳子是不够围一圈的。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方的岁数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大,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讨论,情绪激昂,都产生了好奇的心理,觉得不可能,都怀着迫切的心情跟随老师进入新课。在讲解新课中,着重让学生进行平年与闰年的比较,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方的生日是在二月二十九日。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既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不陌生。利用卡通书与字典的价钱来引入,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就能轻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找钱的情景。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学生不但学会了小数加减法,提高了理解的深度,还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二、情导培养策略

情导培养策略指创设情境来引导小学生培养探索知识的能力。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情景有助于思维,有助于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幼儿园张阿姨拿来一个大西瓜,张阿姨说:“我分给小明1/6个,分给小红2/12个,分给……”请同学们来帮忙,“张阿姨到底分得公平吗?”这样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又如,在进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教学时,我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位学生上台,伸出双手,问:数一数,我俩一共有几个手指?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的说:我是2个2个数的,列式是2+2+……+2=20;有的说:我是1个1个数的,列式是1+1+……+1=20;还有的说:我是5个5个数的,列式是5+5+5+5=20。教师追问:如果我要数教室里所有人的手指总数,你能马上数出来吗?学生说:这样数太麻烦,不能马上数出来。教师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管有多少个相同加数,只要一个简单式子就行了。这样,在课的伊始阶段,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投入到新知探索中。当然,不仅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生活情境,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经常地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三、疑导培养策略

疑导培养策略指训练质疑品质来疏导小学生培养探索知识的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对题中的关键词质疑,对列式的依据是什么质疑,在教学计算题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玩导培养策略

玩导培养策略指在组织玩耍娱乐中诱导小学生培养探索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操作活动、合作互动、竞赛、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1.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诱发学生探索知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乐此不疲的游戏,让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引力,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在教学“乘火车”这节课,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游戏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依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并让学生主动探究,把乘火车的情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让学生把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一道计算应用题:饲养小组养了15只公鸡,40只母鸡,一共养了几只鸡?学生解题后,要求学生将40只母鸡改为间接条件“养的公鸡比母鸡少25只”,并向学生说明“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课,这节新课老师还没讲,咱们来个比赛,看谁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最先正确解出来的,老师奖给一面小红旗”。比赛刚开始,全体学生都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进行由旧及新的学习迁移,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远比“教师讲解”、“自学看书”要好。

进行口算训练时,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制作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分组接力”等形式的比赛,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全体同学说一声“棒、棒、你真棒!”这样的比赛既能提高学生的演算速度,又符合儿童好奇、好玩、好胜的特征,同时还克服了教师“满堂灌”的毛病,让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气氛中学得了新知识,并转化为技能。

课堂游戏既营造了一个“玩中学、学中玩”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又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变成了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精心设计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及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特点,注意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

例如,在“元、角、分的认识”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学生常用的日用品、学习用品,以及一些小玩具,并给这些物品贴上价格标签。课堂教学时,我从班上先挑出十位同学当商店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到商店任意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购买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直接参与自由交易活动,兴趣较高,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而是在轻轻松松的“玩”来“玩”去中认识人民币,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学到了购物知识,学到了合作与探索,又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这就使活动更具魅力。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3.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社交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师生之间的紧密合作,更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学生分小组活动的形式围绕问题相互启发,进行合作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大家公认的综合意见与评价。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用直尺或软尺测量出课本封面和课桌面4条边的长,做好记录,然后学习小组讨论算出4条边的总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探索出很多种算法。教师把各小组的算式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请代表们讲出各自列式的理由。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算出了课本封面,桌面4条边的总长。这个总长就叫作长方形的周长。通过你们的实践探索,你们已经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应用时要选用比较简便的方法。”然后教师又结合实际,设计练习,全体同学也都用较简便的方法解答了问题。这样的教学,既有个体的努力探索,又有群体的影响辐射,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