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又如何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呢?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教师在让学生探究前,又出示了一张工作表.工作表学生便按照工作表的问题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6]因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呢?又如何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呢?

一、对问题解决的认识

1.问题解决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问题解决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对于“问题解决”的具体内涵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教学手段,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过程,有的认为问题解决是基本能力,还有的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等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释.现在较为普遍的认识是,“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77]它包含基础、问题属性、问题特点、解决途径四个要素.[78]

1)基础

数学问题解决承载了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包括数学知识和方法.这里说的数学知识是指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运算等内容.所说的方法主要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思想、简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2)问题属性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包括数的组成问题、数的运算问题等;另一类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营销问题、行程问题、测量问题、统计问题等.

3)问题特点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具有情境性,把待解决的问题蕴含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从情境中抽取出纯的数学问题.此外,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才能顺利解决.

4)解决途径

解决数学问题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索解题策略,往往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要对问题进行转化、变通甚至进行问题重构.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具有创造性.

2.问题解决与应用题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应用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应用题是一种数学问题形态,包含题、情境性和数量关系三个基本要素,而问题解决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形态及能力展现状态,即综合性、创造性地在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这种能力的表现过程.问题解决强调的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活动过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之中.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79],是问题解决的对象范畴.

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①让学生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②引导学生找到有用的已知条件;③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尝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⑤回顾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⑥总结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80]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问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对于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如果是科学的,应及时鼓励;如果有不足之处,要正确引导修改.对于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也要给予表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3.创设好问题情境

问题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条件.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满足四个条件,即价值性、挑战性、多样性和综合性.[81]价值性是指问题本身具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价值,表现为有好的发展思维;挑战性是指问题本身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和探索才能解决;多样性是指问题具有多种解决策略,表现为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是指问题解决牵涉的知识和方法较多,而且这些知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很多,包括教材、参考书、各类报纸杂志,以及生活中好的问题素材等,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情境来源于教材.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高矮》中“练一练”第4题时,由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所以学生思维的闸门被充分地打开,有的学生认为警车过不了桥应绕道走,有的学生认为警灯是活的,可以拿下来,还有学生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不能顾及警灯的损坏.在这些问题中,学生是用变化的、发展的、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表扬,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82]

案例 三角形内角和[83]

教师在执教《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创设了“玻璃被打碎了”的问题情境来引入,并出示一块被打碎的三角形玻璃实物.教师的问题“要配上一块与原先相同的玻璃,拿哪一块去配好呢?”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教师在让学生探究前,又出示了一张工作表.

工作表

学生便按照工作表的问题开始了探究.

点评: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思考、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驱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新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工作表),使学生的探究有一定的支撑,而不流于形式.这样保障了探究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积累探究经验.

5.有意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另外,反思对学生的问题解决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问题解决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对“解决问题”方法教学的思考

1.对“解法多样化”教学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某种方法而感到困惑.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易懂的.教师担心解法一多会产生思维混淆,甚至会在学习上产生负迁移.在教学中有位教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树上原有10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大多数学生答10-3=7只.当她刚要结束这个题目的教学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大胆提出:我还有一种解法,因为(7)+3=10只,所以还剩下7只.在此启发下,另一个学生也站起来说,还能做成10-(7)=3只,所以还剩下7只.后面两种做法算不算对呢?面对算法多样化,我们都知道应该肯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减法问题都这样做的话,那会不会产生思维混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知道基本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应该理解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是对群体而言的,问题解决方法优化是对个人的几种解法而言的.

2.对“提出数学问题”教学的思考

在实验教材中,经常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也努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尽量提,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结果学生的思维是发散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一本故事书8.5元,一本连环画4.2元,红红买了26本故事书和13本连环画,一共花了多少钱”教材的要求肯定是针对题目提出“一共花了多少钱”,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东东买故事书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对不对?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是对的,因为学生针对题目提出了数学问题,并且问题是对的,所以应该是对的.有的教师认为应该给予否定,因为虽然学生提出的是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违背了题目意思.笔者认为:在教学时要进行正确引导,要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根据要求提出数学问题.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情感与态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简阳市东溪镇明德小学 陈碧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