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移情,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它是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充分考虑他人需要和情绪情感的能力就是移情能力。主持人通过语言或行为使受众认同其传播的思想和感情,并引起共鸣。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是善于营造适合他表达的氛围,善于营造一种吸引受众的“场”的。一个具有良好感染能力的主持人往往能在传播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移情,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它是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通过学习、训练逐步养成的。节目主持人培养移情能力的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受众

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传者的移情和受众的注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主持人善于移情,能使节目亲切、自然,就会引起受众的注意,共同形成了传播的真实性。他们表达的方式,如果充分地考虑到传者和受众的立场、观点、需要和情感等,就有可能使主持由己达人。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充分考虑他人需要和情绪情感的能力就是移情能力。移情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之间感情上的互动,不仅包括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还包括把自己的情感向对象“客体”移入,借以达到感染对方的目的。

当今社会,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要想拥有主动权,拥有受众,传者必须具备受众意识,考虑受众需要什么,考虑他们应知欲知的信息是什么。站在广播电视传播途径最前端的主持人,是联系传媒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直接与受众见面的人,受众更容易认识他们、熟悉他们、记住他们、喜欢他们,并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他们的表达方式与受众对节目的注意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主持人要善于移情,能使自己的思维活跃,思想感情更充沛,从而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感染受众

感染是主持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建立在敏锐感觉和深刻感知基础之上的,是主持人由内及外的过程。主持人通过语言或行为使受众认同其传播的思想和感情,并引起共鸣。我们都知道,一个节目最终是要靠主持人通过他的声音(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有体态的作用),把内容传递给受众。这种感染的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表现力、形体表现力、幽默感等诸多方面。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是善于营造适合他表达的氛围,善于营造一种吸引受众的“场”的。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受众被某个节目所吸引,往往是先被主持人主持的外部形式所吸引。这样的节目主持人就是具有感染力的主持人。良好的感染能力是有效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前提。一个具有良好感染能力的主持人往往能在传播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融入受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朋友是在多方面相像的人。”传播学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亦均表明:人与人的相互吸引是建立在其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之上。主持人要体现出与受众之间的相似性,就必须融入到受众中。中央电视台7套《乡约》节目主持人肖东坡被许多农民观众亲切地称为“第一中国农民之友”,听肖东坡在主持节目中的讲话,包括他就某个问题对嘉宾所进行的采访,他在与嘉宾的促膝谈心时某些小小的幽默,他在节目中就嘉宾独特人生经历所做的感悟等等都十分平实,具有乡土气息。

在一期采访农民神捕朱守营的节目中,肖东坡一开始说话就轻而易举地消除了嘉宾的紧张和陌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肖东坡一上来就操着一口地道的“农民话”,让采访对象感到自然亲切。

主持人: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我听说你几乎每天都会上街去溜达?

朱:天天出去。

主持人:刮风下雨也不怕?

朱:雨很大了,就不行了。

主持人:雨很大了,贼也不出去了,早晨7点出去,几点回来呢?

朱:中午回来,吃了饭,趁中午再出去。

主持人:合着你一天别的什么也不干,专门出去溜达抓贼去,比如说你现在看到一个小偷,但是他没动手。

……

主持人:从你刚开始抓贼那会到现在有多少年了?

朱:30多年了。

主持人:30来年就在咱这个章丘什么地方转悠啊。

朱:主要是在俺明水,那时候有集市,天天在这儿转悠。

主持人:一转悠就是30多年,时间长了,这些贼不就认识你了?

朱:外地的他不认识。

主持人:平时你出去化装吗?

朱:不化装。

主持人:能看着那个熟悉的贼吧?

朱:少啊。

主持人:就是你抓完了之后,他还在这儿作案,他知道朱守营在这儿,一般你往集市上一站,这个猫咪来了,老鼠都吓咆了。

在肖东坡所主持的节目里,像这样与农民嘉宾形同兄弟,在这样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同农民嘉宾或观众作推心置腹交流的农民式话语几乎随处可见。也正是这些农民式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再一次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使主持人最终真正成了观众中的一员,甚至成了他们的兄弟。正是这种亲近关系,造就了传受双方良性的传播关系。

很多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年轻的主持人,会有一种困惑,就是跟农民没法沟通,因为农民文化水平太低,交流起来有困难,简直没法采访,而这恰恰反映出一个问题,主持人根本没有融入农民的生活中。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对此就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主持人有三个层次:“入眼”、“入脑”、“入心”,我国大多数主持人都能做到“入眼”,即形象气质已被观众接受和认可,部分主持人处在“入脑”的层次,即观众对他提供的事实,对他的知识结构、采访水平,有一种欣赏和佩服的成分。然而,作为主持人,仅仅停留在“入脑”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了解受众,感染受众,融入受众,真正做到对受众的移情,走到受众心灵深处,达到“入心”的境界,才能增强信息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注释】

[1]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2]李彬:《大众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威尔伯·施拉姆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77年,第8页。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6]同上书,第323页。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8]陈默:《影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9]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页。

[10]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11]〔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304页。

[12]程士安:《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新闻大学》(2001年冬),第74页。

[13]张同道、黎煜:《北京人的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探寻电视受众心理图式》,《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4]张同道、戴定南等:《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第32页。

[15]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参见《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77页。

[16]徐树华:《略论节目主持人的受众期望》,《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17]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18]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19]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204页。

[20]叶家铮:《电视传播的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44—54页。

[21]李黎明著:《新闻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22]吴郁:《节目主持艺术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23]李苓编著:《传播学理论与务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24]蒋育秀:《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25]同上书,第64页。

[26]李黎明:《新闻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27]陈亚栋:《电视节目主持的审美取向》,央视国际http://www.cctv.com/anchor/20030514/100845.shtm12003-5-9。

[28]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29]又称“专家调查法”,是综合有关领域专家意见而进行预测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30]罗莉主编:《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31]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