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印度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10年中,印度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在国家和邦级层面面临的问题,比如课程改革、入学公平等。印度高等教育实行学术自由和自主的政策,课程改革属于院校的责任,政府原则上不会干预学校的课程改革,但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常规性地指导课程改革。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该委员会的主席,每个校区各设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

第四节 印度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过去10年中,印度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在国家和邦级层面面临的问题,比如课程改革、入学公平等。虽然印度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多年中大量扩招,但是各个阶层的入学机会并没有平等增加。印度政府要求大学必须为那些社会底层和教育落后阶层的学生预留一定的名额,使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大部分社会底层的学生获得的高等教育通常集中在较便宜的文科,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和预算,扩招的计划和课程改革常常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印度高等教育实行学术自由和自主的政策,课程改革属于院校的责任,政府原则上不会干预学校的课程改革,但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常规性地指导课程改革。1986年,大学拨款委员会在大学建立了27所课程发展中心去评估已经存在的教学大纲,重新组合了课程单元,并发展新的课程模块。这些课程发展中心新设计的模范课程模块在全校推广,并鼓励教师对新的模块作出适当修改以期更好地应用在教学中。但是,大学对拨款委员会的做法并不赞同,认为它们将新的模范课程模块强加给学校实行。1991年,一个评估委员会建议取消课程发展中心的工作,而由院校自己代替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工作。随后的一些年中,大学拨款委员会改革课程的功能减少,课程发展中心也变得有名无实。由于缺少合格的师资、实际培训的机会以及课程与社会需要不协调等,模范课程模块并没有得到积极实施。2001年,大学拨款委员会重新制定了一个模范课程模块,内容包括35个科目,但是印度高等院校对此的回应依然是不冷不热,有的甚至严重抗议大学拨款委员会干涉了大学的学术自制和自由。目前印度政府正在通过法律设立一个国家教育和研究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以代替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功能,新的委员会也会代替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和国家教师教育委员会。按照提议,新的委员会需要去建构新的国家课程体系,关注跨学科知识领域,同时也为大学提供一种远景进行课程项目的改革。但是这一提案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很多高等院校也消极地回应这些新的措施与主张。

在课程改革中,大多数院校关注的只是课程的内容和范围,鲜有院校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印度国家教育评估政策委员会(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 Review)在1991年特别指出,课程内容也需要帮助增加学生的个人和社会性发展,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印度中央教育顾问委员会也指出需要把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比如将社会工作和农村发展等纳入考核范围,以此鼓励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拨款委员会也建议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设立一些基本课程去促进人的发展,一些大学也相继设立了一些核心基础课程。比如,泰米尔纳德邦的圣若瑟学院(St.Joseph’s College)根据甘地哲学为本科生建立了必修课程。在该学院院长、甘地哲学研究专家叶素达山(Jesudasan)神父的领导下,第一学期主要为学生提供以下的课程:价值教育原则,人格成长,正面思想的影响力,伦理、社会、知识、灵修与情感的发展,性的趋势,家庭与为人父母,生物伦理;第二学期的课程包括社会教育,社会分析观念、贫穷、不公平、发展的不同进程,公共生活的诚信;第三个学期的课程包括宗教与社会发展,世俗主义/共产主义,恐怖主义与暴力,国家统一,环境与永续发展,消费教育,大众传媒广告;第四个学期的课程包括新世界的远景,科学与技术发展,公共卫生(包括艾滋病与吸毒),人口教育,人权,基本权利与少数民族权利/责任,基础和成人教育。这些课程包含了博雅教育的理念,融合了从书本知识到具体行动的观点,能帮助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和团体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他们具体的生活中。虽然圣若瑟学院的基本课程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同和欢迎,但是并没有得到其他高等院校的共鸣。目前,这类基础课程在印度的高等院校体系也没有得到推广和发展。

十年来,工程教育在印度发展迅速。目前有200万名学生在印度的3000所附属于技术大学的工程学院就读。这些工程学院的课程范围比较狭隘,除了英语和一些管理课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个别学院也包括几门关于人的价值的核心课程,但是总体而言,这些工程类院校缺乏人文和社会学科。但印度理工学院则是其中一个例外。

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创建于1951年,在全国共设有七个校区,分别是德里(Delhi)理工学院、坎普尔(Kanpur)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Kharagpur)理工学院、马德拉斯(Madras)理工学院、孟买(Mumbai)理工学院、瓜哈提(Guwahati)理工学院和卢克里(Poorkee)理工学院。

1963年,根据印度国家技术院校法案,印度理工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院校,并赋予独立的学术政策、独立的招生权及学位授予权。印度理工学院的七个校区均为政府大学,在教学和经济管理上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学院委员会管辖。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是该委员会的主席,每个校区各设董事会负责全权管理。董事会负责各校区的学术政策制定、教学大纲的审核及成绩考核。50多年来,印度理工学院成功地将人文和社会科学融入了工程课程。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理工学院与美国九所大学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并且深化了创意性科目的发展,比如,整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类等课程。这些合作院校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理工学院、凯斯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理工学院认为,一个理想的工程师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解决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创意知识与思维,而且需要具有人文思辨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能力。印度理工学院对课程进行周期性评估,增加选修课的弹性,并于2000年增加了沟通和交流技能课程。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理工学院也意识到,多元化的技能以及互动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里必不可少的因素。虽然印度理工学院将学制由五年减少到四年以及选修科目的增加而导致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比例下降,但是人文和社会学科在其课程体系中仍然受到重视。除了创意性的课程之外,坎普尔理工学院也很重视以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法,并强调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学校也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除了印度理工学院之外,位于海得拉巴(Hyderabad)的国家资讯技术学院开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占本校课程的15%。此外,该校也开设了一门生命教育必修课。生命教育课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每周进行一次公开的小组讨论,辩论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信仰或者神秘主义等。学院每年会举办一周的研讨会,讨论生命教育以及当今社会的时事问题。研讨会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公民,并对家庭、社会、团体以及自然等有更大的关注。虽然印度的一些理工学院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课程方面不断改进,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练习仍然尚未被更多的理工学院采用。

除了一些理工学院开设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外,新德里著名的斯丽兰女子学院(Lady Sri Ram College)是附属院校里提供创新课程和优秀教学练习的佼佼者。斯丽兰女子学院强调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并提供数学、统计学、基本教育、新闻学、冲突转化和和平共建等方面的课程。该学院也提供一些短期的课程,比如,艺术欣赏、女性和政治进程、沟通技巧、非暴力的沟通、出版、数学技能以及法律知识课程。该学院特别强调通过学生研讨会、与著名学者的对话与互动、实地工作、课堂报告、补习以及非正式的讨论等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学生们拥有更多机会去体会国际性的、丰富的文化等。学生也参加不同的社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音乐、舞蹈、戏剧、艺术、辩论、创意写作社团等。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斯丽兰女子学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比如,国家服务计划,志愿者机构或者公平、入学、能力与人文主义机构。这些活动让学生更敏锐地体会和了解到社会边缘人士的挣扎与挑战,同时也了解了性别、公平和永续发展等核心问题。斯丽兰女子学院秉持博雅教育的精神与理念,确信该校的毕业生将在社会的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且相信学生会践行该校校训——成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的领袖。酒传统而言,印度高等院校的人文与艺术类本科教育是三年制,但是,印度以工程和科学研究生项目著称的班加罗尔(Bengaluru)科学学院在2011年已经开始了四年制的科学学士学位项目,它以跨学科为主,使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学习科学、工程和人文类课程。科学学士学位项目以工程学科为主,也涵盖了社会学科。该项目主要是在研究生院校施行,很多本科生通过和研究生的交流与互动受益。所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三个学期要学习以下核心课程: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工程和人文;另外一些专业课程则在另外三个学期学习,在这期间,学生也被鼓励去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第四年以研究项目为主。除了多元化的课程和学习之外,本科阶段的独立研究也是这一项目的独特之处(Balaram,2010)。

虽然印度的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学习与实践,但大部分学校依然保持传统的模式。2009年,在中央教育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下,印度政府宣布在五个领域进行学术改革:第一,学习时间从年度制度改为学期制度;考试从年终考试改为阶段性的常规考试以及外部评估、周期性的课程更新、精简的招生程序、以选择为基准的学分制度。此外,还强调一些课程内容必须每年更新一次,所有的课程在三年内必须更新一次。这些变化可以使课程具有更大的弹性及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新的学分制也让学生可以选择更多跨学科课程。以选择为基准的学分制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喜欢学习的科目。同时,学生在院校之间的转换也变得更加方便,增加了教育的质量,并为那些半工半读的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以便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业。这些改变将会增加印度高等院校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虽然这些学术改革看起来令人振奋,但结果如何尚未有任何机构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调查。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另一项成果是印度高等教育创新与复兴建议委员会(Committee to Advise on the Renov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最近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复兴的报告,该报告建议由以专业为主的教育转换为以跨学科为主的教育。此外,该报告也建议,除了主修专业之外,学生也需要学习额外的知识,课程需要继续以跨学科的科目为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院校也需要设计出更有创意和弹性的机制来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批判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得到真正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