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众媒时代下“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众媒时代下“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立足于滇池学院作为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以“新闻学概论”这门理论性课程为对象,探寻如何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来培养适应未来新闻业的新闻人才。另外,目前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
众媒时代下“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王 欢[1]

引 言

随着新闻技术日新月异,媒体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着剧烈演变,一个全新的“众媒时代”已然来临。在此背景下,新闻学教学必须以培养未来新闻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立足于滇池学院作为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以“新闻学概论”这门理论性课程为对象,探寻如何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来培养适应未来新闻业的新闻人才。

一、一切皆“媒”:众媒时代势不可挡

2015年11月,由腾讯网企鹅智库与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深度报告《2015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中,对未来的媒体格局和生态进行描绘,提出了“众媒时代”的概念,认为智能互联网将驱动万物皆“媒”,一切皆“媒”,带来媒介发展五个方面的新趋势。

一是表现形态的“众”:即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媒介内容的体裁或表现形式都已超出过去对媒介形态的束缚。如近年来新闻制图的普遍运用、新闻体裁的演变、标题写作的多样性等。

二是生产主体的“众”:当下信息生产的门槛变低,媒体不再是获取网络新闻的唯一渠道。无论是个人、商业机构,还是政府组织,皆可以自由进入媒体领域,成为信息生产主体。生产主体的多样化加剧了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崩解。仅2015年度,包括《杂文报》《生活新报》《长株潭报》《上海商报》《都市主妇》《瑞丽时尚先锋》《上海壹周》在内的多份报纸杂志已宣布休刊。较之纸媒的寒冬,大量自媒体以独特的商业模式,获得了资本的青睐。2015年10月20日,以“有种有料有趣在知识中寻找见识”为口号,定位为知识运营商的自媒体平台“逻辑思维”宣布,2015年的收入预计将超过15000万元,同时完成B轮融资,估值13.2亿元人民币

三是传播结构的“众”:以用户人际关系为基础设施的链状传播结构,正在对传统的点对面传播结构产生冲击。有学者指出,近十年来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内容和服务,越来越趋向于以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为要点,而不再是简单锁定人与内容的关系为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公众传播行为的社交化的特点,信息沿着社交流动,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传播的节点,用户自身组成投票机制进行把关。

四是传播平台的“众”:无论是内容平台、关系平台,还是服务平台,皆可成为媒体平台。百度、腾讯、京东、阿里巴巴这四大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在媒介领域的频繁投资,也意味着传播平台的跨越正在迅速推进中。

五是多屏跨界的“众”:无人机的运用突破记者脚步的局限、机器人新闻驱动媒体的自动化、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带来新的新闻体验……而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硬件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终端的多样化。

二、众媒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理念

美国波因特研究院一项名为“未来新闻业竞争能力”的调查发现,有8项技能是新闻业内人士和新闻教育界人士公认的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分别是准确、好奇、使用正确的语法写作、拥有好的新闻判断力、基于可信度选择信息、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和发展信源、熟悉新闻伦理以及熟悉当下发生的事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姗认为,新闻教育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发展,顺应历史大趋势,必须树立大传播观念,既具有全媒体的技能,又具有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阎立峰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应具备双重属性——新闻教育具备职业教育和新闻教育的双重目标。前者通向职业,培养的是职业人,在新媒体时代要顺应发展,适度改革;后者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在新闻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新闻教育应实践教育和通识教育两手抓,不仅要重视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采编和报道能力、多媒体设备使用等能力的提高,而且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滇池学院作为一所云南省排名前列的民办三本院校,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但目前针对新闻单位的调查却显示,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应届毕业生主要有“动手能力差、活力有余而积累不足、缺乏人生阅历和认知深度、缺乏从业激情和职业信仰、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反馈,甚至有的新闻单位在招聘时,偏好中文、金融、法律专业的学生。各类非新闻专业的人才进入传媒业,给新闻教育带来了额外的就业压力。如何修复新闻教育人才培养和新闻业人才需要之间的断层,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的突破口,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三、目前“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授课者——高校教师来看

哈佛学者斯腾恩伯格曾指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特征,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层次的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只能喋喋不休地向学生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而滇池学院新闻专业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进入高校的,即毕业之后未有任何媒体实训经验就进入教学环节,缺乏实践背景。即便教师有过媒体实践经验,但大多数周期仅为半年到一年之间,且仅局限于某一类媒体。从整体上来看,新闻专业教师较少直接参与新闻的具体操作,对新闻的操作环节、操作技能和规范,只能从理论层面加以讲解。从职业属性来看,高校教师的工作范围主要在校园,与业界联系不保密,呈现脱轨的状态。加之传媒行业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就算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全面地熟悉和掌握行业现状。另外,目前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教师的精力主要花费在组织课堂教学和撰写学术论文上,在新闻实践活动方面,学校既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得专业教师在新闻教学的实践研究中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从授课对象——新闻、广电专业学生来看

滇池学校的“新闻学概论”主要在大一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随机调查发现,新闻、广电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自我评价整体偏低。在为什么会选择新闻专业的问题上,有1/3的学生是盲目地选择,并没有特别的志向,以后也未必会选择从事相关职业。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自主选择并立志以此为未来职业方向的。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态度也许会发生转变,但上述的反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新闻职业理想淡漠的现状。

目前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内容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缺少广泛的阅读,缺乏持续关注的媒体,甚至很难接触到优秀的新闻作品。笔者曾在“新闻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媒体进行持续关注,但学生的执行情况较差,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窄小的兴趣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的单一,浅层次的媒体关注使得学生们对媒介产品缺乏全方位的了解。此外,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一、二本院校的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也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三)从“新闻学概论”授课内容和形式来看

1.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性太强,对学生吸引力弱

教材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新闻理论的教材数目众多,学院采用的是学界通用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目前已更新到第六版。李良荣在教材中已明确表示“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作为一本新闻理论教材,它的优点在于内容权威全面,体系庞大,且是众多新闻传播院校考研指定书目。缺点在于理论性太强,理论知识占全书百分之七八十,相对来说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同时内容和新闻史论、新闻业务多有交叉,对于尚未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新生来讲,缺乏其他课程的知识背景铺垫,学习中也有一定的难度。

2.以识记、背诵为主的低层次认知已无法适应当下媒体环境

过去对于新闻理论方面的课程,多以知识点的诠释、识记、背诵为主,无论是课程的内容还是课后的练习,均以此作为主要目的。而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恰恰需要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停留在识记背诵的低层次认知已经很难具有价值。因此,该门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弱化识记、强化理解,将重要知识点延伸到新闻现象,使学生对新闻学界和业界有初步的全景式的了解。

四、“新闻学概论”课程中的创新与思考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化和本土化

自1870年哈佛法学院率先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来,该方法便风靡于工商管理、经济、法学等高校专业的课堂。“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生硬枯燥的概念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避免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新闻现象更迭速度非常快,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非常注重案例的新鲜感。固然,新鲜的案例更具有吸引力,但并非案例越新越好,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在学生和老师的讨论中,达成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有的新闻案例虽然已经没有时效性,但具有典型性和贴近性,依然可以作为重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对重要的案例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同时,案例相对理论而言非常活泼有趣,深受学生的喜欢。因此不少教师把案例作为上课的主体内容来迎合学生。但要明确的是,案例的目的不只是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事”,还在于通过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帮助他们了解现实的新闻世界。由于滇池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云南省本土媒体输出,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本地媒体在新闻报道采访中的案例,增加学生对本地媒体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媒体的实习和工作。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和评价体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巩固知识,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更好地开展实践。作业的设计要灵活多样,避免采用单一的形式。作业设计要具有计划性和导向性,即教师要提前设计好作业的数量、形式,以及布置作业的时机。如某次作业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应该安排在新内容之前帮助学生过渡,还是应该安排在内容介绍完成之后,检验教学效果;作业是以小组形式还是以个人形式、电子版还是纸质版。这些问题都必须进行谨慎的考虑,才能达到布置作业的目的。由于“新闻学概论”和新闻业务多有交叉重叠,因此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可以把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拍摄、发表等环节融入作业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建立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网络播客等当下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制作和营销摸索。

同时,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评价体系仅仅是由教师在办公环境中给出对错、等级或分值的单向评价,师生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作业。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注重评价标准的公平公正,才能起到应该有的激励教育作用。在作业的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结合的形式。同时要尊重学生,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借助作业这条纽带,加深师生情感,融入学生中,真正做到“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三)探索校媒合作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大学的核心理念是人才培养,但学校教育的实际效果却是在当下无法确定的,必须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和验证教育效能。如何提高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就必须寻求新闻媒体的支持和合作。

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进媒体,尤其是进入当地知名媒体机构,充分参与媒体的生产和营销环节,熟悉媒体的运作,这样在上课时才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生硬的理论灌输,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请业界的资深媒体人士参与高校的新闻教育活动。由于他们身处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不仅可以向学生介绍实践第一线最鲜活的行业变化,充分把握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而且能够把媒体行业的未来要求提前带入课堂,减少学生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在“新闻学概论”共计16周的32个学时中,根据教学进度,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环节,如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事实的甄选、如何进行舆论引导等章节,邀请合作媒体单位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专业人士进课堂,举办一至两次专题讲座,能够弥补青年教师实训经验的不足,提高授课效果。此外,寻找媒体单位的支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践平台。

五、结 论

近十年来,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在汹涌的新媒体大潮中都应时而变,进行了新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作为一所民办三本院校,滇池学院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的改革措施,要立足于自身硬件设备、培养目标、师资和生源等基本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摸索出适合学院的培养路径。“新闻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它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实践,希望借此也为其他新闻专业课程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标杆。

参考文献

[1]黄姗.创新新闻教育,培养符合人才[J].新闻前哨,2014(9).

[2]阎立峰.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变”与“不变”[J].传媒,2014(14).

[3]郑金洲.案例教学原理与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郗小剑,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企鹅智酷.企鹅深度报告:解密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众媒时代”[EB/OL]. http://tech.qq.com/biznext/list.html.

【注释】

[1]作者简介:王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