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参与和调控

教师的参与和调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本身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和内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调查显示,在缺少小组学习目标和个体学习责任的22项合作学习研究中,只发现4项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组织及其教学流程的安排。

第五章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教学策略的含义比教学方法要宽广,层次也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战略层面,教学方法是教学战术层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为教学策略服务,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包含和体现着教学策略的意图。教学策略既具有静态内容构成维度,又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它具有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实践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差别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是成正比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本身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和内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编制

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学科领域的任何任务,都可以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组织完成”,[1]而且“合作学习小组对于解决问题、概念学习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获得尤其有效”。[2]然而,作为落实新课程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时,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与编制,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首先是学习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小组学习目标和个体学习责任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因素。就调查显示,在缺少小组学习目标和个体学习责任的22项合作学习研究中,只发现4项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由此可见,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维系有效合作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标的确定应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两个方面提出。宏观目标是让学生能把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课程结构及其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微观目标是再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合作的内容倡导或体现这两个目标的完美统一。合作的目标必须适度,具有可行性。目标的制定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不仅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匹配,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学习动机。一般来讲,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教师提问而实现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而明确自己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如果没有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或任务,那么学生的讨论往往会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很难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果没有个体责任的落实,那么小组内就可能出现“唱独角戏”和“搭便车”的现象。

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组织及其教学流程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任务(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所谓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意思。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蕴涵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等因素的教学任务(或学习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3]我们认为任何教学方法或学习形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有在其适用的情境范围内它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根据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学科的特点,我们的选取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通常在下列情境下安排小组合作交流。

1、解决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看法、见解也会不同,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也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例如:某小六(1)班全体师生45人去公园游玩。个人门票每人25元,团体门票满50人,以八折优惠,六(1)班师生进公园要花多少钱?请设计出一种购票方式。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设计出了许多购票方式:①每人25元,正常交费25×45=1125(元),理由是得不到优惠条件。②按50人买团体票,然后在卖出5张票,50×(25×80%)-25× 5=875(元),理由是这种方法最省钱。③在公园门口找五个合伙人,买团体票,45×(25×80%)=900(元)。④在其他班找五位贫困生一同游玩,50×(25×80%)=1000(元),理由是既比较省钱又做了好事,等等。面对各种购票方式,同学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也是他们不断释放创造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时刻。通过激烈的争辩和同学之间的不断修正,加深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也从而表现出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开放性的问题其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开展研究讨论,方能得出多种方法和结论。例如: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有这样一道题: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怎样画?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以宽。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的积是36。先让学生各自思考,然后组织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讨论交流,要求其间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由于学生事先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才能得以主动、深入、全面。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某某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再如:有这样一道开放题:在2、4、6、7、8、10这六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请说明理由。马上就有学生得出不同答案,这时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时,教师可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不但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有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比如教学“统计”一课时,从学生身边生活做起,领他们到校门口,请他们商量该如何统计7:20~7:30这个时段机动车流量情况,看着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先是面面相觑,继而自发地产生了分工合作的愿望,并自行组织了小组且分好了工。正式记录时,他们对记录通过各类车,如客车、货车、摩托车的数量各有分工,最后共同制作、整理了10分钟内机动车的通过情况统计表。对于课堂中的难点部分,更多地将学生推上自主合作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分工与合作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合作的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说,已不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延伸为学生交换学习体会,共同商讨交流的特殊活动地点,而孩子们也在对小组共同活动成效的评论中、在成果共享的快乐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合作的愿望。

第三节 分组的技能与技巧

合作学习离不开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约翰逊等人认为,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并让他们一起学习,这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产生较大的效力。科学合理地分组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

1、小组的人数。在西方,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对于小组人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国研究者也分别探讨了2人小组、3人小组、4人小组、5人小组、6人小组和7人小组利弊。一般来说,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来确定合作小组的规模。如:当需要的条件越多时,小组就越大;当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越差,组员就应该越多;当占用的时间越短,组员应该越少;任务越难,组员就应该越多。根据我们的实际做法,小组成员一般以4~6人为宜。

2、分组的策略。对于合作学习来说,分组的总体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异质分组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实行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常用的分组方式主要有:固定分组,固定分组是指根据座位较为固定的特点,将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是目前常被人们采用的一种方式,其优点是随机进行、节省时间。混合编组,即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点,保证小组成立是异质的、互补的。此外还有自由组合、基层小组等构成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分组方式,小组的构形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即力求使小组成立在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实行组间同质是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第四节 课堂的安排与布置

在西方学校里,教师们十分注重学习空间的创设。(如将一个教室分为几个学习中心)西方学校合作学习中心的建立与其小班化教学是相适应的,未必适合我们大班额教学的情形。在我国,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座位位置的改变上。如宴会厅模式、咖啡厅模式、马蹄型模式,等等。[4]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这种理念,打破秧田式的座位方式,重组方块式、圆形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确切一点说是由于实践和学习,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合作学习仅仅是座位的改变吗?一节课40分钟,学生用于合作的时间是多长?视听时间又是多长?长期侧头斜眼的视听对学生的身体有利吗?

在课堂的安排上,我们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如创设问题情境、视像画面、数学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尤其是在刚刚引入合作学习方法时,更要重视这种动机的激发。(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强。)这时可采用奖励、竞争等方法促进合作,强化合作意识,增进其合作的欲望,认识合作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提高小组的内聚力,使其保持积极而长远的合作动机,为后续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前提。此外,还可让每个小组为自己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如“智慧”、“勤奋”等,从而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的内涵很丰富,它要求我们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更要求有全新的教学行为,组织安排好小组活动,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以锻炼学生组织、协商、沟通、让步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创作参与的意识;在课堂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氛围.首先是相信学生,允许学生就合作学习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教师期望效应”来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合作时要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时间过短易使刚刚展开的各种交流戛然而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觉得没了头绪,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合作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纪律松散,也会影响合作效果。因此,课堂安排上,不仅要甄别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所用的时间。首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交流的内容,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如在教一道思考题“把1~100号码牌按顺序发给四位小朋友,想一想,得19号的是谁?得25号、38号、80号呢?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首先,我请4位小朋友走上讲台,然后,根据第一个小朋友手中的1、5、9三个号码,第二个小朋友手中的2、6、10三个号码……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寻找规律。时间长达半节课,让学生在讨论时,尽量确保讨论时间,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合作性想象,你引导我,我启发你,在奇思妙想中获得新知。

第五节 小组合作结构的形式

“合作也需要结构,如果在课堂上组织起有效的学生群体,课堂通常就要成为结构恰当的场所,学生们要严格地遵循这一场所中完善的规范和程序。”[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在一定规范的支配下才能提高合作效率.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进行需要形成一定的小组间合作,小组间合作形式的标志主要有:

1、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是指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员,与其他同伴荣辱与共,对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这种积极的相互关系“可以防止某个学生过于操纵一个小组”,而其他成员搭车的现象。当小组内部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时,学生会紧坐在一起先后讨论学习任务,并彼此鼓励;而当小组内部缺乏相互依赖关系时,他们往往会各自为阵而忽视他人的存在,他所讨论的可能不是学习任务,或者讨论不能深入。建立起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的途径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目标相互依赖,即全组的目标相同,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组内没有竞争压力,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奖励相互依赖,即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决定着小组的整体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小组由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阵的局面,可以推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角色相互依赖,即为完成某一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联系的角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内成员分工;资料相互依赖。比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时,可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因为每一个组员所收集的数据,直接关系着小组的整理、统计,从而促进互赖性;此外,还可以给小组选择名称、口号、标志等形式激发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2、个人责任制度的确立。[6]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合作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能力强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措施。个人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斯莱文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有效的合作学习都有两个共同点: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他们还发现,单靠合作的动机是无法提高学习成绩的,只有将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结合在一起时,合作学习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约翰逊等人也指出,个人责任是有效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会出现成员不参与小组活动的现象。我们常常发现的“搭车”现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有时也会看到这种现象:在小组汇报时,同一个小组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小组内没有责任分工(如记录,归纳总结),交流、讨论不够充分,因而没有真正合作。为了鼓励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我们可针对课堂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合作技能的训练,并通过一些规则明确每一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为保证责任到人,可用随机提问,个别测试综合评定等外力加以规范。

3、关于合作技能的生成与培养。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关涉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小组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发展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的培养,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10项,他们是:①听取;②说明;③求助;④反思;⑤自控;⑥帮助;⑦支持;⑧说服;⑨建议;⑩协调。他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在这里我们就学生倾听能力的生成与培养,谈谈具体的做法:

⑴欣赏鼓励,激发倾听兴趣

①言语激励。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②荣誉激励。做惯了学生,如有机会转换一下角色,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因此,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一些判断题,改错题,巧铺地砖或合理租车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小医生”、“小小评论家”、“小博士”、“小小设计师”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多的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随时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从内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时候教师“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⑵正面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倾听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倾听的意义,认识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维系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⑶强化训练,发展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在听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听清他人的发言思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或自己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打断同学的发言,要等同学的发言结束以后再来评价。

锤炼学生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利于教师把注意必要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责任转移给学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

要真正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技能,提高合作的实效性,就应注意:“⑴尽最大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认识到合作技能之于个人和集体的主要意义。⑵帮助学生们弄清每种合作技能的作用……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可以分步来进行,最后可以是一种技能,随着一种技能熟练之后,再逐步加大训练力量和技能学习的数量。⑶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⑷要及时反馈技能训练的信息.……”[7]

第六节 教师的参与和调控

合作学习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监督与介入,“仅仅把学生置于小组中并不一定会获得积极互赖或个人责任,还必须得靠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之以渔,交给学生一些技能,还要参与其间,调控有度,并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一些现有资源。然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由于教师出于对教育时间和教学秩序的控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预设,而对课堂的一些生成,哪怕是很有价值的生成也不敢顺势引导。

例1:三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中的这样一题:

“小芳和小红用一根100厘米的绸带做中国结,小红用了这根绸带的2/5,小芳用了这根绸带的3/5,_________?”(原来是“她们各用了多少厘米?”)

师:请同学们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生1:我会求小红用了多少厘米?100÷5=20(厘米)20×2=40(厘米)

生2:我会求小芳用了多少厘米?100÷5=20(厘米)20×3=60(厘米)

师:很好。你们真棒。

生3:老师,我还可以求小芳比小红多用多少厘米?60-40=20(厘米)

生4:老师,我觉得第三个问题还有……

师(打断了这个学生的话):好了,同学们就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进行了正确的解答,真让老师高兴。

为了弄清生4想说的是什么,课后我问该生在课堂上想说但被阻止的是什么。该生告诉我关于问题三他找到了另一种解答方法:3/5-2/5=1/5,100÷5=20(厘米)。多么善思的学生,在探索中把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也解决了,真是可惜。后来我也和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当我问到他为什么没有让学生4将话说完时,他说一怕时间不够,造成拖堂;二怕他乱说干扰了原定的教学节奏。很显然这位老师的思路一直行走在自己的预期上,牢牢地控制着教学的节奏,而忽视了“自由的空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必要条件。”这位学生在今后的合作交流中会怎样表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多向思维又怎样得以体现?

例2:《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一例:

师:60÷2=?大家讨论讨论。

生:等于30。

师:606÷2=?大家再讨论讨论。

生:等于303。

师:以上两道题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大家会做吗?

生:会做。

师:下面的时间,同学们自己做课本×页和×页的“做一做”来巩固一下这部分的知识。

这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没有讲解“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面对学生在解题时所出现的种种疑问,也不作任何适当的解答,此举真有点让人遗憾。在课后的交谈中,他说:“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淡化教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再讲授‘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事项,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不要教师的参与和调控;向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学生机会,并非把方法和技能排除于数学教学之外。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参与和调控要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比如,当小组对任务还不清楚时,需要教师的参与(说明要领、过程指导);当某一组一时无法完成合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参与(指出受阻原因,问题所在,并启发学生如何完成);当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需要教师的调控(采取措施给予制止);当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时,需要教师参与(给予纠正,使之回归主题);当小组的讨论出现搭车现象时,需要教师的参与(给予及时提醒,鼓励其积极参与);当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或组间竞争过于激烈,以至影响团结时,教师需要参与(进行调处)。这种种情景的出现,都需要教师及时作出处理,而不能因为班级人数过多而放松或忽视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和调控。

我们说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协调者,这种参与和协调既可维系课堂的教学秩序,又可提高合作的效果。不过在实践中我们也同时发现:教师的参与不能局限于某个活动,我们对参与的理解是:调控、参与讨论、调整秩序、指导提示。

例如:当小组活动开始时,教师要能够观察注意到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我们认为站在一个小组旁而观察另一组或几组是一种好策略。相反的,你如果深入到某一组,非但不能掌控全班,还可能造成其他小组成员心理上的不平衡。为了引起你的注意,他们可能会有过激的行为(下位问、大声讨论等)。为了让学生感觉到你有参与或专心观察他们,你可用语言或肢体传达信息(弯下腰倾听,问问题,一个微笑等);当组内和课堂出现不和谐局面时,要适时进行调整,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以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规则。关心弱势群体,指定他们做小组长、小组发言人,给予更多的训练和展示的机会,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组织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为目的。

第七节 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现代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建立一种引导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合作学习中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可多重组合,共同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小组自评与同伴评价也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合作成果,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格局的形成。同时这种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反思,以便在下次合作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上,评价的内容通常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是否达到建构意义的要求;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中,我们虽主张以学生评价为主,但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学生对合作的技能尚未掌握的时候,教师的评价则具有导向与激励性作用。

当然,在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到评价对象的变化。在语言的表达上多一些“他们”或“你们”。学生在汇报时也要多一些“我们”。也许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初期,我们的语言表述可能不够准确、到位,但一定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同时,评价中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在实施评价策略时要设身处地以学生为出发点,正视学生的独特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和人格特征,关心爱护学困生,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

总之,由于各个合作主体的方式不同,评价的方式也须多元化,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目的,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更大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

【注释】

[1]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约翰逊.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刘春法,孙海法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约翰逊.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刘春法,孙海法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4]张伟.教室设置与学习模式.远程教育,2004(1).

[5]丹·尼尔斯、最佳课堂教学案例、余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1.

[6]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

[7]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