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教师培训参与程度

提高教师培训参与程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提高教师培训参与程度,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师训之路。每学期初由教育学院师资培训部排定全学期教师培训的各种菜单,让培训教师提高教师培训的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笔经费自主选择教师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己点菜单参加培训。新的一年中,我们将深化教师培训需求月调研制度,扩大调研面。

第三节 提高教师培训参与程度

为了提高教师培训参与程度,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师训之路。为了凸显教师参与继续教育主体性,2000年就尝试进行了“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的“研训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为了促进教师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们率先在师资培训工作中试行“教师教育券”,将培训的选择权交给教师;为了拓展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开拓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师训新途径,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研训一体”的实践研究;为了给拔尖教师成长提供平台,相继成立了“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和“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为拔尖教师量身订制培训方案,采用研究生式培养方式引领教师自主成长。

一、凸显主体,实践“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的全员教师培训方式

为了凸显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体性,我们大胆探索“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的全员教师培训方式。每学期初由教育学院师资培训部排定全学期教师培训的各种菜单,让培训教师提高教师培训的选择性。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要求,区教育局按每位教师2000元的标准统一向各个基层学校发放继续教育经费。教师可以利用这笔经费自主选择教师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己点菜单参加培训。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式,将师资培训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通过转换机制,既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同时对教育学院的研究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培训者时刻关注培训对象的评判,不断改善教师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质量。

不论是采用“短、平、快”的方式,用一周或半个月时间进行的学科短期专题培训,还是2年240课时的骨干教师的系统培训,都坚持采用互动式的培训方式。这种互动型教学方式,使学员在与伙伴,学员与专家的对话中提高自身素养,引领教师自我反思,提高专业水平。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关注的不是学员们背诵了多少学者专家的名言警句,而是学员们能否将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外化为可以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培训注重学员的反思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让每一位学员经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常常把培训放在学员的课堂,进行现场诊断讨论,指导行为跟进。每次指导,研究员与学员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三个互动过程:即课前教学设计的交互讨论,课堂同伴现场观察与视频片断分析与反思,课后专家引领的行为改进和再实践,使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着力解决新教育观念的树立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鼓励学员拍摄自身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建立自己的培训档案袋,在问题情境中开展课例研究,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学科带头人。正是这些专题培训班的举办,“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这一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在全区乃至省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

为敏锐感知一线教师需求,促使教育培训走向纵深。新的一年中,我们将深化教师培训需求月调研制度,扩大调研面。不仅了解校长、教师的需求,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需求,重视对北师大调研报告的解读培训及数据应用,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作为重要出发点,细化培训菜单,以手册形式提前下发各基层学校。菜单项目力求主题化,培训内容注重实务性,帮助教师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改进策略。边实践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土师训课程。

链接5-3

2009学年第二学期上城区教师培训计划一览表

img22

链接5-4

2010年上城区教师培训计划安排表

img23

从以上提供的链接材料中可以看出,我们通过对培训计划的科学设计,向教师提供可供多样化的培训主题和有关内容的“菜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使培训更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设计,实施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

追求教育的公平化和教师的均衡发展,是我们教师教育的理想之一。根据本区实际,我们构建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分为适应性培训(1~2年教龄的教师)、发展性培训(3~5年教龄的教师)、主题性培训(6~10年教龄的教师)、自主性培训(11~16年教龄的教师)和自由性培训(1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等五个阶段。适应性培训重在课堂教学诊断培训,实施双班主任制,聘任区“十佳”教师为兼职教师,操作引路,重构教学理论,培养教师新的教学行为;发展性培训、主题性培训力争聘请多位专家讲授同一主题;自主性培训和自由性培训则对中老年教师进行反思能力、知识结构更新的培训,帮助这些教师度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同时,我区还通过多层次的评比活动,给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结合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我区分别设立了新苗奖、新秀奖、风华奖、能手奖、红烛奖等奖项,实施了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通过“导师团队指导”、“继续教育绿色通道”、“课题研究支助”、“项目成果支助”、“校本研修互助”等策略激励全区各阶段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同时鼓励学校开展30%骨干教师的评选,逐步形成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引领队伍。为推动顶尖教师脱颖而出,对特别优秀的教师设立了“上城区特级教师”称号,这既是对更多优秀教师的肯定,同时也为推荐省特级教师储备候选人。在2007年,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还设立了“白杨”奖和“丰叶”资助项目,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资助、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和参加脱产研修活动。

链接5-5

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分层规划,分类指导,促进教师爱岗敬业和教师精神的提升;从不同的侧重点多途径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支助对象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

三、目标任务

拓展教师学习交流、实践展示的多维空间,不断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探索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培养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区域性构建合理的教育教学骨干教师梯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四、策略措施

1.实施“导师团队指导”策略。区域层面成立由教师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精神导师、业务行家的引领作用,对学校校本研修、教师课堂教学等开展团体性或个体性指导。学校或教师则以教育教学研究问题为任务驱动,与导师团队的专家建立多种形式(松散型或紧密型、一对一或一对多等)的问题解决共同体,在解决问题中促进教师的发展(详见《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团队助力”方案》)。

2.实施“继续教育绿色通道”策略。有的放矢,依据不同阶段获奖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培养目标,提供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特征的个性化的专项培训项目。特长辐射,根据获奖教师的特长与潜能,搭建面向不同阶段教师的各层面的研训平台,将教师自身的先进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游学启智,通过外出考察、访问、外援等游学历程,找问题,析原因,思方法,探规律,寻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策略。(详见《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专项培训助力”方案》)

3.实施“课题研究支助”策略。鼓励获奖教师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能力的提高。凡支助对象申报的课题在区立项的资助800元,结题奖励800元;在市立项的资助1200元,结题奖励1200元;在省立项的资助1600元,结题奖励1600元。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将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分小组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为此,区立项支助经费主要用于课题互助组研究活动。

4.实施“项目成果支助”策略。对获奖教师出版教育教学成果、开发校本课程进行专项支助与奖励。由获奖教师自主申报,教育学院科研部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评估与推广(详见《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项目成果支助”方案》)。

5.实施“校本研修互助”策略。学校制定相应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计划,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对话交流、研读反思、课案会诊、课题研究、专题辩论、风采展示、校际联动等研修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五、保障机制

1.构建区、校两级教师发展助力体系。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主要就助力计划的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全面负责协调工作;区教育学院具体负责助力计划前四项策略的实施与指导;学校具体负责“校本研修互助”策略的实施,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机制,科学用好专项经费。

2.设立获奖教师成长助力专项经费。教育局根据“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奖人数,按3600元/年·人标准设立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专项经费。其中50%下拨到区教育学院,用于专项培训、项目成果支助、课题研究支助、项目成果支助等;其余50%下拨到获奖教师所在单位,由单位统一管理与使用。其中人事代理人员的校50%助力经费由学校提供。

3.以项目学分制方式记录并管理五阶段获奖教师的专业助力成长轨迹,并作为两年一次的助力计划实施考核依据之一。

链接5-6

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团队助力”方案

本方案是对《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的具体补充,旨在明确导师和被指导对象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通过在区域层面成立由教师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导师团队,认真实施“导师团队指导”策略,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促进被指导对象的专业成长。

一、导师团队的组成

1.校(园)级导师

各中小学、幼儿园中“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皆有资格成为本层级的导师团队成员。校级导师的组成倡导校际之间的合作共享,可以按区教育局公布的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等组成本层级的导师团队。一般获“新秀奖”、“红烛奖”可以成为“新苗奖”的导师,获“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可以成为“新秀奖”、“新苗奖”的导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的导师带徒方式帮助被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

2.区级导师

本层级的导师主要由上城区在职省、区特级教师;区教育学院研究员;名师工作站学员、部分学科资深优秀教师等组成。

区级导师团队按学科分组,主要负责指导基层单位“新秀奖”“能手奖”的获奖教师。导师和被指导对象实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区教育学院研究员除外)指导对象一般不超过5人,经双向选定后还没有确定的教师由区教育学院学科研究部统一调配。区级导师名单由教育局发放聘任证书,聘期两年。

二、导师团队成员的职责

1.充分发挥导师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认真帮助被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修,每学期辅导教学研究课不少于2节。

2.帮助被指导教师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每学年指导实施“小课题行动研究”1项。通过小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被指导教师的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能力的提高。

3.拓展被指导教师的学习视野,及时提供学习信息,交流观点和读书心得每学期不少于1次。

4.认真做好《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导师辅导手册》记录。区级导师每学期由区教育学院学科研究部组织考核,对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发放导师指导费。校级导师的考核由学校组织,导师指导费在校专项经费中开支。(《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发展导师辅导手册》见附件五)

5.每两年评比校级和区级优秀导师,并由区教育局给予一定的奖励。

链接5-7

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专项培训助力”方案

依据《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培训需求,特制订本方案。

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专项培训将结合培养目标,分层规划,在公共模块的基础上,提供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特征的个性化特色模块与自主模块,促进教师爱岗敬业和教师精神的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一、公共模块

1.自我规划:各阶段获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自传,自我诊断,撰写自我发展规划书,导师团队成员对获奖教师制订的发展规划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见链接5-9)

2.“我看教育”:邀请部分行业的精英人士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谈教育在其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从而探求教育的真谛。

二、专修模块

1.操作引路,重构理念:邀请我区专长教师对“新苗奖”获得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演示的能力、组织、实施、沟通、互动、应变的能力。同时“新苗奖”获得者可以在“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中选择一位作自己的导师,对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学习。操作引路,重构教学理论,培养新的教学行为。

2.搭建平台,实践锤炼:为“新秀奖”获得者开设特色课程“新课程与教师行为转变”,在学科研究员的引领下开展两月一次的说课、磨课、评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活动,增强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的能力。与外区市合作,提供多层面的实践锻炼平台,反复锤炼,促进教师在专业思想和能力上走向成熟。

3.学研一体,特色提炼:结合“能手奖”“风华奖”获得者的小课题,以“问题为导向”,聘请多位专家讲授同一主题,增加培训内容的互补性和全面性。邀请教育杂志编辑和高校教育研究专家与“能手奖”“风华奖”获得者开展论坛思辨,促使教师养成专业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建构融工作、学习、研究于一体的专业生活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游学启智,重燃激情;“红烛奖”获得者通过观摩考察、聆听访问、外援等游学历程,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转变观念、重燃激情,寻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工作生活方式。

三、自主模块

1.开发潜能,特长辐射:根据获奖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以“西博会名师名校长”等展示平台为依托,通过自主申报,双向选择,集体打造的方式,将研究成果物化向外辐射,将自身的先进经验在省、市、区范围内推广。

2.自选课程,自主研修:“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可以根据自我的发展需要,自主设计研修计划,自选课程,向上城区教育学院申请一定的研训经费。

3.网络搭桥,携手发展:依托“上城教育网络研修平台”,分别建立“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QQ群、博客群,在教育学院研究员组织管理引导下,建立在线不间断读书、交流平台,集聚优质资源,携手共同发展。

链接5-8

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项目成果支助”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上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旨在激励获奖教师物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获奖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专项支助与奖励。

一、申报要求

上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获得者均可申报“项目成果支助”。项目成果指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有学术价值和独到见解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包括专著、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报告等,署名不得超过5人。

1.申请者必须是著作权所有者。著作权属多人时,由第一作者提出申请,并须有排定顺序的全体著作者签名,著作权不存在任何争议。

2.申请者已完成全部书稿。

二、质量认定

项目成果每本不少于10万字,初稿完成后,须请3位校外同行知名专家鉴定,确认有出版价值。

三、资助金额

对每本项目成果资助5000~30000元人民币,具体资助金额由区科研部组织专家评审决定。凡受到资助的著作,均须在封面上标明“上城教育研究”字样。

四、操作流程

第一阶段:由申请单位或个人向区教育学院科研部上交有关申请表格和科研成果初稿,每年一次。

第二阶段:区科研部组织论证,组稿。

第三阶段:作者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联系图书出版单位制作出版。

第五阶段:组织宣传推广。

五、成果推广

由区教育学院负责推广,推广对象为区属各直属单位、科研部门负责人、相应学科阅读对象、对口支援单位、各类研讨会参与者等。

六、相关权益

作者享有署名权,但由于属于资助项目,封面统一标明“上城教育研究”字样,如有再版,区教育局与成果所在单位共享著作权。未尽事宜,解释权归上城区教育局所有。

链接5-9

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img24

以上,我们提供了《五阶段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的全部材料,包括《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团队助力”方案》、《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专项培训助力”方案》、《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项目成果支助”方案》、《五阶段获奖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这一计划实质上是根据教师教龄的长短而构建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对1~2年教龄的教师进行适应性培训、3~5年教龄的教师进行发展性培训、6~10年教龄的教师进行主题性培训、11~16年教龄的教师进行自主性培训、1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进行自由性培训,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

三、关注个性,探索“成长性、个性化、全景式”的名师培训模式

我区在近年来开展的拔尖教师培养中,更加重视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度身定制,为他们的成长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2006年,我区成立了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工作站期望通过新一轮培训,达成骨干教师四方面的转变,即: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站采取了“借脑培训”“借书培训”“杂交”培训和“支教扶贫”方式多维创新的培养途径打造高质量名师。“借脑培训”是指借助特级教师和教授学者这两支专家队伍,提高学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研究水平。“借书培训”是指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及《现代小学语文》等教材的实验、修改和完善配套过程,提高骨干教师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水平。“杂交”培训,意在汲取百家之精华。利用全省的特级教师资源,并综合借鉴学习相关学科改革成果、相关企业成功人士的思想文化,达到人才杂交优化及丰富磨炼学员扩大本区影响之目的。“支教扶贫”也成为工作站培养骨干教师的一条途径。支教扶贫的锻炼平台既能为我省、市的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作贡献,还是锻炼学员师德,培养意志品质,磨炼教学技艺的一条途径。经过近两年的培训,工作站的10名学员中,有一位学员在浙江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两位学员在2007年“西博会”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采展上上汇报课;一位学员在全国首届阳光杯作文教学评比活动中获特等奖,同时有5篇论文获一等奖,有6篇获二等奖,1篇获三等奖;在今年的市学科论文评比中有一篇论文获一等奖,2名学员被聘为区小语学科兼职研究员,3名学员评上上城区第二届特级教师。全面反映工作站3年工作实践和成果的《名师成长之路》丛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领衔的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通过“一个讲坛、一本刊物”,为学员创设精神对话、沟通思想、交流心得的机会与平台。工作站将“读书”渗入每个学员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每个学员都有小课题研究,并把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记录下来,每半年出一本册子,提供给全区各小学选用。工作站创办的“大家讲坛”,试图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大家面对面地交流,开启思路,扩大视野,增添智慧,使“大家讲坛”成为思想的盛宴。学员交流的刊物取名为《生命与数学》,积极倡导学术争鸣,让每个学员养成“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要据理判断,不感情用事;要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提高学员的教学研究能力为重点,开设主题化培训课程,通过课例研究、校本教研、分组研讨、送教下乡等形式系统开展全面细致的研究,促进学员在专业思想和教学能力上趋于成熟。同时,工作站也积极营造读书反思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读书、写作、网络研训为重点积累实践智慧。学员定期撰写工作站所学所思所想,每月出版内部刊物《数学与生命》。所进行的几何课教学研究,学员共上交阶段性研究报告92篇,合计120余万字。同时,开通浙江教育资源网——朱乐平特级教师工作室,设置8个可供工作站学员研修与交流的栏目,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平台。

四、在线研训,架设教师“自主研修,互动研讨”快速通道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我区积极开拓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师训新途径,将网上研修作为传统研训方式的重要补充。以上城教师研修网为平台,以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实验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通过网络,实现知识的自我管理及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开设“网上论坛”、“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形式,使老师们不出校门,就可以方便地与同伴交流,与专家“面对面”,逐步建立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互动共进的长效机制与有效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2009年上半年通过市场调研,引进部分商品化的新课程资源,为区域化的教育资源库增加了近百万种素材资源。至2009年10月,全区共有17个学科在研修平台上开展了网络教研,并有2所学校(幼儿园)在研修网上开展了校(园)本教研活动。研修网的本地教育资源库已收集各类学科资源1642个,下载量达到了1526547人次,网络光盘189张,下载使用量达5000余次,本地建设的资源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同时,升级改造学院图书管理系统,通过购买服务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成了《上城教师读书网》,并且录入了万余册电子图书与百余张学院馆藏光盘资源,使得全区的老师不仅能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学院图书室的藏书信息,还能通过读书网进行在线阅读及光盘的借阅。自光盘库建成以来,已有5000余人次下载使用。此外,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及访问量,经学院与ISP接入商多次协商,目前我区的网络中心已将网络访问速度提升至100M,并同时接入了电信与网通的双路光纤,保证了网络访问的通畅,教师进修培训或是进行校际交流活动时能使用一个账号无障碍上网。上城教师研修网是上城区教育学院为全区教师的自主培训构建的一个优势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它借助远程教育的手段,打破时空阻隔,使不同学校的教师能共享优质资源。

在未来的日子里,上城区的任何一位教师,只要他需要,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只要他可以链接到网络研训平台,就可以在任何地点都进行学习;只要他喜欢,就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以英语教研为例,通过以研修网作为平台,开展英语教学研究活动,为英语教师提供了教研活动的新视角和新思考,具有明显特点和优势。

首先,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学习型社会的演进,呼唤教师学习的职业化、制度化、生活化、效率化,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培训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和满足这一客观需要。困扰教师培训的问题也很多,诸如,教师学习动机弱化、培训内容和方式落后、学习与工作脱节、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资金短缺和资源匮乏等。以研修网作为平台,开展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英语教师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参与教研活动,都能共享优质培训资源,方便个体自主参与。

其次,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员的主体参与,对学习的个性化服务是建立在个体对学习自主参与的基础之上。学员主体参与程度越高,获得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便越多。在研修网上,教师可以就公开课、讲座及个人教学实践发表观点、提出问题,而研修网中的跟帖活动,能及时展开有关某个主题的交流,解决教师的困惑,获得关注和帮助。这是网络平等合作文化的一个典型现象。

再次,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革新。研修平台的使用,倡导的是自主反思式学习。自主反思式学习,这是指整个学习强调老师们的自主反思,发表评论、互动交流、激励评价等各方面都要方便和促进教师自主反思,从中获得专业提高和专业自信。比如,学习内容采取案例—问题—观点—解读—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结构,就是从适应和帮助教师自主反思的角度来考虑的。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对这种新的研训方式赞不绝口,我们摘取了一些教师的心得体会,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的评价。

链接5-10

教师的体会

1.上城区教院附小万淑瑰:“两节课板书清晰,简洁明了,体现本节课的主题。两节课都有作业布置,让一节课有头有尾,完整结束。两节课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表演非常投入。两位教师教态很好,环节丝丝入扣。”

“第一节的设计非常好,简直滴水不漏,但是从‘词、句、段、篇’的要求来看,到了最后的环节,反而没有呈现出完整的语篇,不免有些可惜。”

“两位老师的故事编排都非常的精巧、有效,在故事中进行单词的操练,解决了枯燥的简单单词的不断重复的问题。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老师的精彩教学,也领略了学生的风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故事的引入有助于他们对于单词的巩固,难度的提升对于他们来说问题也应该不大,如果有拓展,那么课堂会显得更真实。”

2.崇文实验学校樊旻辉:互相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建议,那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教研中彼此交流感想更是能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以前,每次教研后除了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也会在相应的纸质材料上留下我们的想法和建议。

本学期伊始,我们开始运用我区全新的研修网。这个网站功能非常强大,除了以上提到的可以保持日常教研的功能外,也显得更便捷。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浏览到所有与会老师的教研和学习感想,通过这样的交流也会使得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其次,通过它比较全面的功能系统我们教师还可以随时查找到每次教研的信息,及时下载学习内容、资料和摘要,这样不仅让我们在最快的时间里共享了资源,还为一些因为种种原因缺席教研的老师一个及时了解及时补课的机会。

3.望江门小学范洁:自从上城区英语骨干班培训开展,学员们纷纷在区研修网的“教研互动”版块活动起来。不消几天,学员们都在这片“乐土”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一是方便。每次培训后,均能在培训内容中找到相应的PPT和培训录音文件。即使在培训课中没有“消化”的部分,也能在课后再三“体味”,同时,非骨干班学员也能从中受益。

二是及时。每次培训,骨干班学员都不会忘记回“主题研讨”空间“踩踩”——就当天的培训内容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有对听课的“百家争鸣”。有了交流,才有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英语骨干班的学员会用足用好研修网论坛的这块阵地,不断提升自己,练就过硬本领,为上城英语的繁荣做不懈地努力。

4.望江门小学蒋琳:作为一名普通的年轻英语教师,我最渴望能在平时教研活动中除了多听、多学优秀教育理念,还能多与专家及一线教师们交流、沟通。

这学期,上城区小学英语教师研修网这个平台的开展,帮助我搭建了这个平台。在我们小学英语研修活动的网页上,我不仅可以下载到教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课堂录音和上课教师的精髓课件,对再次学习提供了方便,我还能第一时间阅读并学习到各位一线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感受和反思要点。当我看到很多资深教师独特的评价,或老师们的真诚感悟,首先让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团体很亲近,仿佛他们就在我面前和我交流,其次我可以从这些评价中更深入认识并理解很多理念的内涵和实施方法。

其实,在教研网上进行反思评价,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提升了自己评价的表述能力。希望教研网能越办越好!

5.抚宁巷小学王海琦、杨帆:方便了老师能够从更多的一线教师处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也可以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对比平台。公开的评课环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畅所欲言的教学研究,使学科教学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了实体组织的一次或几次教研上。使教师有了更多的吸取他人优秀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的机会。对于提高整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能够利用该平台,及时地提出自己的疑惑,获得更多的学科教师的帮助,有助于及时有效全方面地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6.天地实验小学贾继平:小学英语研修网给了我们英语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尤其是看了其他教师学习后的感想,觉得每一位老师都学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认真地思考。

研修网上的内容最大的特点是:每一次活动后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学习内容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存在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英语教师课时多,有时自己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一天就过去了,从而没有定期地上网关注,导致一些资源的闲置。

7.天地实验小学沈洁:上城教育研修网为我们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网络平台。栏目涉及科研动态、教研资讯、心理健康、教学评价等多种方面,使我们在第一时间能够掌握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成果。其中最让我受益的是学科教学和教学评价这两个栏目,学科教学把多门学科最典型的教学案例展示给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本学科的优秀成果,还能采他山之玉从其他学科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评价涵盖了专家讲座和教学反思,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

8.胜利小学周燕:参加了上城区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培训,第一次通过研修平台进行交流,让我感觉到了信息化对于培训带来了新的理念,带来了更多活动。首先,它让交流变得更多元化、更直接。在平台上,我不仅能与区内的英语老师更直接地沟通,交流培训感想,同时能共享各位的心得体验,分享培训成果。其次,研修平台为我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各种经典的课堂实录、课件、教案等等,为一线的英语教师们打开了另一扇信息源的大门。再次,它让培训变得更自主化。以往的讲座,课堂听课评课过去了就过去,有了这个平台,可以让老师自主点播,可多次观摩,多次体验,真正做到了菜单式地点播。

9.胜利小学王虎:这学期,我们有了新鲜事——网上研修(还要记学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脑袋就大了,什么事情非要在网上学习,面对面说不是更好吗?是的,那个时候,我是消极对待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喜欢上了网上研修。虽然现在网络普及,从网上找想要的材料并不难,但是本学期几次网上研讨的很多内容都是许多优秀老师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大家平时工作都忙,很少有时间交流,即使交流,也不会说得这么全面,所以,这还真是难得的机会!而且由于是网络交流,所以在时间上就没有限制,想好了再说,觉得语句不通顺还可以重新编辑,这就避免了现场发言的某些弊端和尴尬!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我相信在我们上城区小学英语教师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我们的研修平台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穆兴小学方怡:作为一种便捷、优质、高效的新体系,上城教育研修平台包含了“教育资源库”、“课题管理”、“教师培训”、“教研互动”、“教育论坛”等丰富的板块,为教师们构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展示、培训的新平台。

借助这一平台,可以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前沿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如一些专家点评和专题讲座,促进了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发展;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形成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库群体,使全体教师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如一些案例讨论、课件交流等,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又分享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借助这一平台,可以打破学校、学科、年级和时空的界限,使信息沟通交流、研讨互动、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引领的渠道得到延伸与扩展;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建立同伴互助交流空间,创新了教师研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很显然,这一有效平台为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不少的益处,我想,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更多地关注这一平台,主动上传共享一些教学素材和资源材料,让平台内容更充实丰盈些,就更好了。

11.天长小学周琳:学校信息办挨个给我们教师的电脑安装OA系统的时候,我还以为不过是政府工程,不过就是多了几个链接,可之后参与上城区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过程却让我豁然发现其价值。有一次在研修网上闲逛时,忽然看见了“小学英语教学规范”的主题培训,由浙江省英语教研员郑文老师主讲。记得当时是非常想参加该次主题培训的,但由于学校工作而未能前去,没想到还有机会利用研修网重新学习。点击进去之后,我发现既有图片、又有课件,甚至还有整个讲座的录音,区教研员杜洁老师非常完整地用现代化工具记录了整个讲座,帮我们弥补了遗憾,解决了学校工作与教研培训相冲突的困难。

一次偶然的网络境遇改变了我对研修网的固有看法,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网络平台,而是一所弥补遗憾,加深教育理念理解,提高教学技能的好学校。

12.大学路小学王怡君:上城教育研修网的建立开辟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老师们可以通过研训动态、公告公示及时了解各种教研动态;可以通过这个载体发表自己的教学心得、案例;资源库可以给老师们提供视频课例、查找各种知名期刊的机会,这对于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学修养是大有裨益的。最值得称道的是研修网上最近开通的教研互动栏目。本学期恰好小学英语老师培训,有很多精彩的讲课、听课内容大家都觉得很有必要课后继续研讨。教研员杜洁老师每次都在培训课后及时将培训课的全程录音、授课幻灯片放到平台上,给学员们提供了很好的自学材料。有很多没有机会参加首届培训的老师们也纷纷上研修网下载资料,及时了解培训班的教学动态。教研互动栏目中还开辟了主题研讨环节,大家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表听课后的感想心得,进行观点碰撞。对上课教师来说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建议,对今后改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

13.秋涛路小学章琰:我是秋涛路小学的一名普通英语老师,由于师资配置问题,我校英语兜兜转转,还只有我一个专职教师。有时候,听了一节课很有想法,却没有可以讨论的同行;有时候,培训结束后很有感触,看到其他学校的教师讨论得热火朝天,自己总觉得有点形单影孤。直到上城区研修平台的出现,这种情况才被改善了,让我觉得上城区英语教师团队找到了自己的大家庭,每个学校的老师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让彼此联系更紧密。每一次研修后,都有现场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并且提供相关资源下载;各校教师及时做出评论,各抒己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评价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当时没能参加活动的老师,也能有机会感受培训氛围。像我这样的老师,能够通过平台,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想得更多,学到更多,真正把培训的范畴延伸了。希望上城区的英语教育能更上一层楼!

14.清泰实验学校张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的学习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所有学习模式中,最具有冲击力的便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教师研修平台。在这个研修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从网上下载导师的作业、教育音频文件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向不同学校的教师同行交流提问,从而激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研修网的出现和使用,方便了我们老师间的交流。以前参加完教研活动,一般只能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写下来。有了研修网之后,不仅方便我们保存自己的一些感受,还能看到别的老师的一些观点。比如之前的优质课展示等活动,有了研修网这个平台,我看到很多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环节,许多老师对课的设计以及一些上课技巧手段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大开眼界,而大家的意见集合起来也更加有利于老师的学习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自上城区研修网小学英语教研互动平台。从中可以看出,研修网的诞生为教师的资源共享和观点的碰撞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下载收集最新的教研培训信息,并及时对学习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了曾经的忙碌——为听一节课而浪费整个下午的时间;解决了曾经的孤单——独自为一堂课而困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而且资源是即时的;解决了曾经的滞后——收到通知才发现已经过期……总之,研修网为老师的共同参与提供了帮助,发挥了教师培训的最大效能。

五、多管齐下,形成“多维度、众途径、全方位”的全员育人体系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我们重视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从多个维度、各种途径共同影响教师的成长。除了常规的教师培训外,我们积极尝试通过以下一些新的途径与视角。

精神导师。无论是新教师班还是骨干教师班,作为每项培训的必修内容,我们都会邀请名师大家谈自己的成长历程、谈个人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认识,与学员们进行“精神对话”。名师们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员进行点拨,还通过身体力行对学员进行价值观、事业观的指导,学员们则通过与名师“面对面”,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名师们的教育激情与奉献精神,感悟做人做事治学的真谛。

师德培训。我区每年的全员师德培训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遵循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榜样示范与建章立制相结合、暑期集中研修与平时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训内容及形式的丰富多样,组织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网上录像点播、师德演讲、主题论坛等活动,组织教育考察、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力求培训的实效性。2009年暑假,师德培训主要围绕“培育教师精神,履行教育职责”这一主题,全区上下共同探讨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讨论怎样为品质教育奉献理想与激情。

对口支教。“扶贫支教”也是我区全员育人的一大措施。除了晋升职称要求之外,鼓励骨干教师以自愿者身份与全区相对薄弱的学校结对,发挥其辐射和指导的作用。同时,每年我们会组织骨干教师去对口地区上课交流,扶贫支教。对口支教的锻炼平台既能为我省、市的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作贡献,同时也是锤炼教师师德,培养意志品质,磨炼教学技艺的一条途径。

爱心体验。2008年我区在杨绫子学校设立了“残疾人爱心教育体验基地”。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我区要求新教师必须有两天的特殊教育助教实践,后备干部需有一次调研走访活动,骨干教师应作为志愿者到基地奉献爱心,爱心体验。而名校长培养对象必须有特殊学校实践经历,通过走访调研、参加活动、听课评课、助教、支教、挂职等方式,走进特殊教育,了解特教教师的工作生活,感受特教教师的教育激情,学习“杨绫子精神”,关注生命,进一步地将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觉贯穿到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去。

同时,我们还结合世界读书日举办上城区首届教师读书节活动,通过读书节徽标设计、读书论坛、对话名家等系列活动进行教师培训与交流,丰盈教师精神世界,增强教师责任感,让教师研修从教师培训逐渐走向教师学习。

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我区从提高执行人员素养入手,尝试并创造了一条适合城区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和新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目前,全区有省特级教师31人、省教坛新秀13人以及一大批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为进一步提高师训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将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教师校长专业成长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宗旨,重视教师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重视培训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以“上城教育网络研修平台”为载体,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信息技术等整合功能,多维拓展,不断完善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在场在线培训的立交桥,打造教师教育新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