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提出来已经有20多年,并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必须,这是前提。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为统一。素质教育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教育疾病又称教育病,主要指教育中不正常、不健康的状况。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一、素质

所谓素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与内化品质的统一。所谓人的内在品质,是指每个人原有的、先天遗传的品质,或平常所说的天赋。所谓内化品质,是指每个人在其内在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家庭影响或教育,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各种教育活动)影响所转化为自身比较稳定的品质。具体来说,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以掌握的特殊的知识体系为客体素材,并把它内化为主体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7)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提出来已经有20多年,并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尽管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汗牛充栋,素质教育的定义依然所指混乱,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明确的定义。素质教育概念是一个已经泛化的概念。社会的学者在政府文件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做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以下列举一部分:

顾明远(1996):所谓素质教育,简旨之,就是提高人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详言之,则是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杨银付(1996):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柳斌(1997):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的文件中,对于素质教育的描述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燕国材(2002):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培养人们先天特点与后天品质即素质的教育。

毛宗山(2007)(8):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张志勇(2008)(9):我们可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出如下7个方面的界定:(1)遵守“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必须,这是前提。(2)围绕“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3)坚持“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4)突出“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素质教育的目标要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5)统筹“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为统一。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书本学习之外,还有社会实践。(6)遵循“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素质教育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7)贯穿“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

素质教育是一个模糊的、抽象的提法,人们容易掉进定义的陷阱。一千个研究者会有一千个理解和定义。所以,本书关注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打算再对素质教育作一个定义,认同张志勇对素质教育的概括。

三、高校

本书所指的高校,包括各级、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我国,根据《高等教育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主要包括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的高校及独立设置的学院,以及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内涵上,主要是指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实施高中后教育的、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高中后教育的”,强调的是高等学校招收的教育对象是以完成中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所谓“正规的”是指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而且是法定的审批机关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批准设立的。

四、大学生

大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高职)学生。

五、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基础素质为基本目标,专业素质为重要目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造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六、疾病

对于疾病,范珊珊在《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病理现象及其治理对策》中详细指出:疾病一般认为,疾病即病,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10)反过来也指失去健康的状态。(11)具体一点看,人的疾病指人的身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在不同程度上,人体正常生理或心理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现在对疾病又有了新的诊释,“新医学”把疾病分为以下五大类:生物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结构性疾病,大脑他控性疾病,大脑自控性疾病。“新医学”理论还认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类个体是处在3个同时存在生存环境的动态平衡之中:第一,人类宏观大环境(天地人),以人类为中心的包括人类自身、地球、太阳、月亮为整体的动态平衡大系统。第二,人类个体宏观大环境(天地人),以人为中心的包括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环境在内的整体动态平衡系统。第三,人类微观内环境(天地人),即人体大系统中,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包括肉体、精神、大脑的自控系统,3个系统在内的整体动态平衡系统。为此,新的医学体系把人类个体所处的3种决定其健康状态的生存环境的动态平衡的失衡所导致的结果称之为疾病。

以上几种观点各有其科学性,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疾病的内涵。

七、病理

所谓“病理”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原理,或者说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和原理。

八、教育疾病

教育疾病又称教育病,主要指教育中不正常、不健康的状况。个人是个有机体,社会是个有机体,教育同样是个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就不可避免要生病。在致病因子和教育系统自身的相互作用下,教育系统或系统中的某些子系统的有关组织结构、功能都会发生不正常的种种改变,这些改变均可视为教育疾病。可见,教育疾病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而且它延伸到社会,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九、教育病理

教育病理主要指教育病的发生原因及其发展的过程、机制和原理,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异常条件使教育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过程。将教育病和教育病理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病侧重的是一种状况、一种现象,而教育病理侧重的是一种分析的过程。

十、教育病理学

石鸥在他的《教学病理学》中指出:教育病理学是研究教育病理,即研究影响教育良性运转和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探寻原因,从而提出改进对策,力求消除或缓轻教育疾病,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各种病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应用教育科学。教育病理学要研究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研究教育疾病的各种致病因子和发病条件,研究这些因素与教育健康之间,与各种教育病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教育病理学要研究保持教育健康的机制与原理,为预防、克服或减轻各种教育病症、增进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服务。(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