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贸高职学校制度文化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商贸高职学校制度文化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营造和孕育出利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学校制度文化。在与教师有关的所有管理制度中,对教师的教学考评制度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性最大,尤其是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考评。

商贸高职学校制度文化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杨丹妮

学校制度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对师生日常学习、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进行管理而制定的诸项规章制度的统称。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由此产生的学校文化现象,体现该校特有的发展目标、管理理念、校园舆论、人文精神、学校传统、行为规范和运行效率等。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属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生内隐学习得以完成,本质是无意识获得和无意识运用的过程,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内隐着的教育功能值得探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有意识的需付出努力的外显学习系统之外,平行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不需付出努力的内隐学习系统,且二者存在相互联系、转化、作用和统一的辩证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内隐学习效果优于外显学习,内隐知识具有高效性,其迁移和贮存密度高于外显知识。

素质教育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就是职业素质教育。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各种职业知识,还需让学生获得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兴趣、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领悟力和职业创意力等职业心理和职业素养的成长——这些并非单纯的专业课程所能解决的,也不是简单的学习理解及识记所能造就的。需要的是天长日久的养成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内隐学习,渗透于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是微妙暗默地发挥着作用。学生所有的习得过程是无意的、内隐的、非预期的,但作为教育者对其设计与施予是可以有意识和可预期的。需要做的是对其组成要素进行合理设计与控制,发挥积极功能,防止消极影响。

这些制度是校园内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游戏规则,对校园人有很强约束力和一定的强制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与导向,是一种行为准则与规范,框定和明确了某些具体的限制与约束。制度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和工具,更应是一种引导师生共同去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指挥棒。因此,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学校制度及其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点,服从于就业这一大导向,服务于商贸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掌握商贸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我们要重视对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要设法通过学校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强制作用,慢慢使之转化为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具有持续恒久且无所不在的精神规制——学校制度文化;需要研究制定利于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学校规章和管理制度,并力求避免消极影响,探索加强这种内隐教育的积极作用的影响因素与有效途径,探讨营造利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学校制度文化氛围的实践方式和操作指南,尝试将学校教学、行政与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整合,综合考虑,而不是只从管理者各自的角度着眼,探究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或较少被研究的相关的暗默方式,以拓展与深化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渠道,给制度设计、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策划以新的思维和视野。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营造和孕育出利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学校制度文化。

1 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及文化影响职业素质教育

1.1 教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在教学互动情境中,通过教师渗透在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教学过程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行为取向、待人处世、思维模式等所有知性的、德性的、人性的内容,经学生有意无意的观察学习,以欣赏、感染、暗示、认同、仿效、矫正、启发、浸润和内化等方式,潜在地影响其思维方式、认知转换、情感体验和人格构建,进而影响其职业素质——或积极或消极、或正面或负面。这些隐性教育因素除受制于教师本人内在的职业道德、价值信仰和教学素养等,亦受制于学校外在的制度体系和评价机制。

教师从理念方面——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学法指导、教学策略)、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班级管理);行为方面——教学态度(职业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教育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智慧、教学评价)、素质涵养(治学态度、学术水平、文化素养、业务素质、为人处世、行为礼仪);仪表方面——静态视觉(妆饰、着装、佩饰)、动态视觉(表情、体姿、界域)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形象对学生内隐学习的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低估。

其实,为人师者,在课堂内外,凡学生视听所及之处,他(她)都在上课——或显性课程或隐性课程。比如商务策划类课程,学生在理解你上课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读解着你,诠释着你,也在与你本身反复地“对话”。在这种解读过程中,或许会在他的内心与你形成一种精神的相融与沟通。作为教师,你本身的静态与动态形象,实际上是你的另一种“教育表达式”。传递着你的文化诠释和人文取向,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服饰观念和策划创意——这些是商贸策划类课程教学所孜孜以求的核心职业素质。上述的所有隐性信息,会不知不觉地为学生所接受,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策划理念和创意精神。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校方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罚制度、晋级制度、培训制度、科研制度和人事制度等。

1.2 教学考评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

在与教师有关的所有管理制度中,对教师的教学考评制度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性最大,尤其是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考评。与学生学绩评价紧密相关的是应该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施教风格、教学创意和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及教学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校方的相关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评估标准和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绩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其他一些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校内制度等。

所以,在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考评时,要既考核显性层面,又评估隐性效果。如教学理念的人文化,教学策划的创意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象的角色化等具隐性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的设置。总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思路是:利于学生自信力、思维力、创新力和潜力的拓展与开发;利于对教师素质的导引、培养、监督和激励;利于加强教师角色意识和示范心理;利于促使教师有创意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通过这种对教师考核制度的设计思路建立评价制度,形成引导和激励机制。同时,要对教师所做的各种教学探索和尝试予以鼓励,并在教学考评中应考虑到教师为此而承担的各种教学风险。

1.3 评价指标是对教师教学考评的基点

对教师的教学考评制度的基点是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学校制度文化。例如以下评价指标就会影响一系列的教师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舍,继而影响学生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取舍,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理念的人文化,教学态度的严谨性,教学策划的创意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风格的独特性,教师形象的角色化,教学情境的职业化,外界资料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教学参与的注重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学评价的灵活性,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指向的实务化,等等(上述评价均指教师对学生的学绩评价)。当然,此类评估隐性效果的指标在策划和操作上往往更具难度。但是,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教学考评绝非仅仅为了管理,也不是为了考评而考评。对教师考评应从现行制度下的以管理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以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本。

同时,还要考虑到所处的教育大背景。比如过去以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在信息时代和网络化的教育大背景下已无甚意义。学生知识的累积已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要的是创造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职业院校而言,更要注重创造技能的教育。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考评也要有利于此,尤其是职业创造能力。

教师经由教学方法具体地传递和表达着各自的教学理念、施教风格和教学创意,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视角和职业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绩效,进而影响其职业素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更宽松自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内隐地提高相关职业素质。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施以情境教学法,即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音响和图像等创设或呈现一定的含有真实事件和问题的职业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事件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情感的丰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是不言而喻的。职业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仅指望在显性课程中就能完成与实现。其形成尤其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机制。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教学可以通过职业情境体验和角色模特儿示范,培植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兴趣,感受职业氛围,熟悉职业行为,体验职业心理,形成角色气质,同时,还能激励学生的职业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又如,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原则、方法和技巧教学时,不要求学生去记忆并表述,而是让学生在适当的职业角色演练和具体的职业情境应用中领悟和把握教学内容。在商品推销课程的教学中,现代推销人应提倡的推销理念,会在学生一次次模拟推销情境的演绎中,一遍遍职业行为的操练中逐步形成,并且会恒久地影响其今后的职业生涯。

2 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及文化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

2.1 对专业课程的学绩考评

专业课程的学绩考评,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学绩考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引领学生价值和行为取向的指挥棒。这种考评不应该是教学的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社会对学生的质量,更关注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单纯看知识积累。我们的职业教育就应根据社会对职校生的要求,致力于探求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维度和方法。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绩考评,不能仍然囿于以往传统的学绩考评体系,要重新审视。再也不能仅以考核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标准来判断教学质量,还要考查学生的职业创意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应将评价指标既指向专业知识领域,又指向操作技能领域。当然,这都需要教学评价制度的支持才可能落在实处,否则只会流于形式。

2.2 对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

包括校级管理、系部管理、班级管理和寝室管理等。所有这些管理制度设定的目标指向,都应是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比如,商贸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必须是建立在宽泛的知识平台和一定的能力背景基础之上。这些能力主要有:交际、沟通、说服、谈判、创意、传播、管理和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其获得可融合于学生日常的学校学习与生活之中。制定的系部、班级乃至寝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以及对班主任的考核,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引导与鼓励学生从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目标着眼,自治自理和自强自律;有利于陶冶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有利于引导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上述目的。

2.3 对校园学生社团的管理

各种校园团体和社团活动(如商贸院校的各类竞赛活动、竞选演讲会、文艺联欢会、公关礼仪队、推销俱乐部、营销大本营及策划小沙龙等)既不直接对学生提出硬性任务,又具有娱乐性,比之说教式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校方应该借助校园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扶持和限制制度、政策与措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地与校园的社团文化活动相融合,让学生能在喜闻乐见而又愿意参与的形式中,得以逐渐提高职业素质。

2.4 对校园内部网络的管理

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产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也是一种隐性课程,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等。具体涉及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对课程的开放性、理解性、延伸度的拓展,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校园网是网络文化的载体,是校园的信息源和沟通平台。其管理制度的构建既要使校内网具有“主体自由”的网络文化特征,又要有益于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管理制度的细化操作可具体到聊天议题的确立、版主版面的控制、内网新闻的刊发、视觉画面的提供、网上竞赛的内容、娱乐版面的组织、娱乐活动的报道、专题报道的选择,以及影视节目的确定等,以诸多要素合力营造出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内部网络文化。

可见,我们要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视角,去探讨如何把制度文化的内隐教育功能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地落实在教学、管理诸环节,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密切结合。旨在形成一种整体视角,探讨强化这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所应坚持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进一步廓清并细化隐性课程中学校制度文化的板块,并对其如何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做较为细致的分析和论述。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从理论上探讨,还须躬行实践,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改进我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陈雅芳.创设情境和教师角色的定位.中国大学教学,2003(1)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A.S.Reb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des in the learning of a complex rule structure.Jowmel of Experimental,1980

[6]周光礼.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教育学断想——兼谈隐性课程的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