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教育基本对策

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教育基本对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尽快地融入学校、班级、宿舍等各层次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生源学生来说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因此,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待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工作。

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教育基本对策

——由个体学生发展差异引发的思考

孙晓刚 王新星

摘 要:作为一个农村生源占了大多数的省属高校,如何减少和缩小农村生源地大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两个具备相似背景的个体发展差异入手,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对策。

关键词:农村 生源 大学生 教育 对策

作为省属高校,青岛科技大学生源来自于农村的比例较大。这些同学,在年龄构成、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空间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里,不少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不断地发觉、寻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并迅速成长成才,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在不断丧失优势的过程中一点点走向自卑、不满和孤僻,甚至产生仇恨心理。缩小和减少这种差异是我们学生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首要任务是寻找差异发生的根源所在。

一、农村生源学生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笔者曾经走访过学院来自于同一地区的两名大二学生。他们俩中学时代经历相似,家庭经济状况相差不大,高考时都是第一志愿报考一本专业,但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一个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学生,一个综合测评总是位于班级末尾,差距为什么如此之大呢?经过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1.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上有差异。发展较好的同学学习比较主动积极,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和下课认真复习之外,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补充知识,提高素质。因其在班级、学生会、社团都担任主要岗位,所以课余时间被社会工作占用较多,她就特意购买了充电台灯,在其他人睡后继续学习,有时能达凌晨。而另一位同学相对来说自觉性较差,往往准备上晚自习时因寻找不到合适的教室就回到宿舍,又因抗拒不了其他干扰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拖欠课程较多,考试成绩较差,加之很少参加课余活动,德育成绩也较低,故综合测评经常倒数。

2.人生目标定位上有差异。发展较好的同学有较为准确的人生目标定位,目前准备报考外校研究生。因此,在学习上,在素质培养上,都自我加压,动力性很强。反观相对落后的同学,自升入大学以来,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换还没有完全适应,对人生目标态度迷茫,故学习没有动力,又缺乏其他兴趣爱好,整个求学过程略显盲目。

3.家庭影响上有差异。发展较好的同学父亲虽是农民身份,但长期在外做工,见识较广,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自身中专毕业,相对普通农民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故在与子女的沟通引导方面,起着积极的向上作用。相对落后同学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又长期在农村务农,人际交往能力弱,与子女沟通较少,对子女的成长基本没有引导示范作用。

4.个人性格上有差异。发展较好的同学性格开朗,待人接物大方有礼,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班长,自信心较强。相对落后的同学中学期间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故全部精力都放在应对高考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性格,自信心较弱。对大学中的各项活动,缺乏敢于尝试的勇气,人际交往能力弱。

5.社会适应能力上有差异。如何尽快地融入学校、班级、宿舍等各层次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生源学生来说是比较关键的问题。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会影响到他们接受的观点和思想;家庭背景也会对他们的接受程度和接收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发展较好的同学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有自己范围较大的社交圈,生活方式也相对丰富多彩,很快就适应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相对落后的那个同学就更倾向于保守和服从,社交圈狭窄,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性与他习惯的封闭式、服从式、灌输式矛盾激烈,其社会化进程就变得困难缓慢。

二、对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教育的基本对策

虽然以上两名同学属于特例,但他们都代表着两大类人群,故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待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工作。大多数农村学生因受家庭成员文化素质较低的影响,其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能提前规划好大学生子女的成长路径,而处在求学过程中的大学生因对社会生活的不熟悉,也无法对自身的发展作出合适的规划,盲从性较强。这就要求辅导员和学校的相应机构,提前介入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入学,就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帮助,使其尽早订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跟踪指导,及时根据发展情况作出修订。只有目标明确,学习才有动力,潜能才能发挥。

2.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的引导和督促。大多数农村学生,因中学时代的竞争压力巨大,一般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素质教育课程,所以,不具备相应的特长。进入大学后,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既羡慕又恐惧。想参加活动又怕因能力不足而遭到别人的讥讽,对课余生活显现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脱离群体活动,一方面会形成较为孤僻性格;另一方面,对其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口才写作等方面的训练达不到要求,不能最终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因此,引导、教育农村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多参加读书活动,积极从事体育与文娱活动,融入集体,努力学习,乐观向上,畏惧的心理情绪就会自然消失。辅导员要建议贫困生多参加团体培训,学习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勇敢地开创一个新天地。

3.加强对农村大学生意志的磨炼。经济上的差距和精神生活上的差别,往往使农村大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遇见事情,总是千方百计地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精神上的强势地位基本没有。辅导员应教育学生懂得成就卓著的大人物都具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性和自制力,使其坚定自信心,及时发现自身优点,激发自豪感,才能逐渐强化他们的意志,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4.加强对农村贫苦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完善学校层面的助学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要向贫困生倾斜,满足贫困生的基本需求。要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助学贷款,充分利用公家的优惠政策,自食其力完成学业。辅导员还要帮助贫困的同学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多参加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工作,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其更快地成熟起来。

5.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亲情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之一,辅导员应加强同农村大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向家长提出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家长将老师的意见转述给学生,使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