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生源性委屈”的教育对策

解决“生源性委屈”的教育对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源性委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与教育同行的。遇到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主观判断,甚至用强烈的“情绪”化去处理是出现“生源性委屈”的主要所在。二是积极投身班级建设与班级管理,构建和谐班级,营造和谐工作的“小环境”,减少“生源性委屈”产生的几率。教育承载民族的未来,教育是社会的“良心”。

四、解决“生源性委屈”的教育对策

“生源性委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与教育同行的。解决“生源性委屈”呼唤解放思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公平;呼唤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协同努力;呼唤社会对教师以人为本”而不要简单地把教师祭上“神坛”;呼唤国家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而治本之策在教师自主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笔者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爱心至上、春风化雨。促进人的发展(发展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基本功能,育人要育德,育德要育心。热爱学生、忠诚教育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首推爱心,爱心不仅是职业道德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一项教育实践。具体来讲,一要了解当代学生的时代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思维品质、优点与缺陷等。二要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要走近学生,要交流更要交心。三要学会宽容,留给学生纠“过”的时空,千万戒做一字师(一句话毁掉一辈子)。四要对学生正确地引导,善做引航人、设计师,少当或不当消防员;德育一定要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落实。五要允许学生张扬正面个性,鼓励特长发展,要接纳学生在自己学科的“差”而在特长上发展。六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快乐与痛苦,与学生同欢乐,要真心去分享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七要平等待人,公正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切忌傲慢与偏见。“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的一块瑰宝,爱心绵绵、爱心甜甜、爱心纯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心一定能够使教育者得到育人的芬芳,领略育人境界的高妙。

——把握两个切入点。一是引导学生养成“爱自己”的思维习惯。爱自己符合当代学生的特征,易于接受也便于实施。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去承担责任、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关心社会、关心民族与国家?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青春、珍爱自己的前程,有利于把学生从“偶像崇拜”中回归生活的自我,有利于解决当代学生“只怪别人”的不良品质。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做现在的事”的思维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感悟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克服当代学生越来越重的“社会化”倾向,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发展、造福人生。

——大气人生,完善人格。期望学生成功成才是教师的诉求,让学生服膺你首先要让学生接纳你。让学生接纳的本源在教师人格,一是教师的“善”,二是教师的“公”(公正),这样学生才对你有亲切感、安全感、信赖感、理解感、共鸣感。教师的大气人生修养内容很多,但我认为根本的一条是正确看待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要正确分类,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一刀切”,有的问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有的问题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有的问题是环境影响而出现的,有的问题属过去不良习惯带来的,有的问题是学生“德”“价值取向”上的问题等。遇到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主观判断,甚至用强烈的“情绪”化去处理是出现“生源性委屈”的主要所在。为此,我认为教师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理念是:“孩子没有问题的话到学校来干什么?孩子不到学校又要教师干什么?”有了这一条,老师心情也许平衡很多,教育的方式也许会多出许多,感悟教育的快乐就离你不再遥远。

——培育自己的教育风骨。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有教育的原则、教育的规律,如以身作则、光明磊落、诚实守信、豁达大度、皓首穷经、爱生如子、爱憎分明、淡泊明志等。教育如父爱,厚重如山梁,教育拒绝“铜臭”,“德高一筹”,教育者要有自己的风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做“学习型社会”的领军人物。一定要充实底蕴,“学高一筹”,千万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定要培育自己的教学风格,优化教育教学艺术,“技高一筹”,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培植和谐的教育环境: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要尊重同行,建立和谐的“学科教研组”,为“生源性委屈”提供宣泄场所。二是积极投身班级建设与班级管理,构建和谐班级,营造和谐工作的“小环境”,减少“生源性委屈”产生的几率。

教育承载民族的未来,教育是社会的“良心”。从事教育的人生不能轰轰烈烈,教育的征程也不是鲜花与掌声的铺就。教育需要用“心”,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交流、用心培育,走进心灵,打动心扉,开启心智,润泽心田,从而去点醒智慧,点拨方法,点燃思维,点亮人生!只要我们用心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教育天空就会群星灿烂!

参考文献

1.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朱利安,泰普林.给教师的18个工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