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师之志意象高远

大师之志意象高远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是我国教育界一代宗师。1921年南京高师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遂任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及主任。胡先骕公然拒绝出任北平临时政府伪职。应该说胡先骕等一批学者都是有功之臣。胡先骕遂受命于危难之时,于1940年9月到校任职,成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这个观点正是我们今天坚持人才培育、德育为先的原则。在大学教育方面,胡先骕追求的是既贵精专,尤贵宏通。

大师之志意象高远——对胡先骕教育思想及今天相关的教育改革探析

李佛铨

今年是母校江西师范大学70华诞喜庆之年。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国立中正大学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距今整整70年了。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是我国教育界一代宗师。值此校庆来临之际,仅作此文聊表对老校长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生于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江西省新建县人。先生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19岁(1912年)考取江西省公费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攻读森林植物学。23岁获农学学士及植物学硕士学位。24岁(1917年)回国,先任江西庐山森林局副局长职。25岁(1918年)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农林专科教授。1921年南京高师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遂任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及主任。30岁(1923年)再次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学博士学位。32岁(1925年)完成《中国植物学志属》学位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后,仍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34岁(1927年)胡先骕任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学部主任。在他主持下,中国植物学研究工作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把中国植物学研究水平推上了国际学术前沿。44岁(1937年)胡先骕受聘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植物学教授。

1937年夏,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胡先骕公然拒绝出任北平临时政府伪职。与此同时,胡先骕派人去云南,积极准备静生所的后方基地,后来通过云南省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市成立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作为静生所在云南的聚集点。(1950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改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直属中国科学院。)

1940年胡先骕由北平经上海、香港至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议,并在重庆发表抗日演说。由此我们看到,从拒绝出任北平伪临时政府的伪职,到重庆公开发表抗日演说,作为一名学者,胡先骕抗日爱国的立场何其鲜明。在此还应该提及的是,1949年元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傅作义将军,曾经在中南海邀集当时在北平的知名学者、名流,征询对北平和平解放的意见,胡先骕是受邀人之一。在会上,他和徐悲鸿、杨人梗和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等人,向傅作义热烈进言,支持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元月22日,傅作义率全军起义,接受解放军改编。北平终于获得和平解放,使美丽古都免遭战火洗劫。应该说胡先骕等一批学者都是有功之臣。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拟在江西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并命名为国立中正大学,校址选在江西泰和县的杏岭。校长人选原拟在西南联大任理工学院院长的物理学家吴有训(江西高安县人)担任。但吴有训却认为,胡先骕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深谙文理,且门生遍天下,拥有丰富的人脉社会资源,遂力荐胡先骕回赣任中正大学校长(当时吴、胡二人均在昆明)。吴有训并且认为,只有胡先骕才有能力在国家战乱之际,广罗学者、专家,组建起一批大学人马,创办综合性大学。于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便急电催促正在昆明的胡先骕尽速回赣,勉力为国家承担培育高级人才的重任。胡先骕遂受命于危难之时,于1940年9月到校任职,成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同时,他还在杏岭梁村择地,把静生所从云南昆明迁到江西泰和来,继续他的植物学研究工作。

胡先骕任中正大学校长时间不算长。但他对中国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并非始于任正大校长之时,亦非止于正大校长卸任之后,而是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情状,对教育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独具见解的学术论文、论著。最主要的有:1922年的《说今日教育之危机》,1925年的《从留学问题看吾国教育之方针》《师范大学制评议》,1926年的《致熊纯如先生论改革赣省教育书》,1933年的《论博士考试》,1940年的《大学生所应抱之目的及进德修业之方针》《如何获得丰富快乐的人生》《精神之改造》,1944年的《战后改造南洋侨民教育之方略》,1945年的《教育之改造》,1946年的《思想之改造》《如何挽救当前之高等教育危机》等等一系列文章或论著。这些文章和论著,极其系统和全面地表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其中有许多观点,如呼吁注重道德修养的教育,主张国民教育职业化,发展劳作教育,主张注重基础、平均发展、培育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等,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胡先骕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说,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在施教原则上,他认为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修身进德,两者比较起来,后者更为重要。

他在《说今日教育之危机》一文中讲到:“夫教育之陶冶人才,尝有二义:一为养成其治事治学之能力,二为养成其修身之志趣与习惯。”他说:“今日学校中一般课程乃术也,四维八德乃德也,有术而无德,不得为君子之儒,有德而无术,尚不失笃行之士焉。至今日至少每一个大学生,于入大学时,即当立任天下之志,有以先知觉后知心,斯之为立德,至于术则次要之事耳。”胡先骕这个观点正是我们今天坚持人才培育、德育为先的原则。

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注重基础,平均发展,养成人才适应“生活之环境”的能力。而他所阐述的“生活之环境”意涵十分广泛、丰富、全面而深刻。

他在《教育之改造》一书中说:“教育之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性,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能达成此目的者为优良(教育),不达成此目的者为恶劣教育。”他所定义的“生活”,包括人生之一切活动,涵盖:“谋生之知能,物质之需要,身体之发达,保健之方法,求偶生殖之本能,求知之欲望,感情之发泄,道德感与美感之满足,宗教伦理之信仰,德性之修养,政治社会之活动等等。此多方活动若能平均发展,则为美满之人生。教育之目的,即在于如何指导与训练个人。使人人皆能在生活之各方面尽量发展其潜能,以达到尽善尽美之域。”

在大学教育方面,胡先骕追求的是既贵精专,尤贵宏通。他主张大学应将专业课程修习之时间大为减少,将自由选课时间加多。且规定学生舍去部分课程后,必须选择相当数量之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科学、美术等课程。并主张大学学制不限四年。他认为“现今学问之范围极广,而掩贯宏通之人士,为国家社会所急需。故为养成伟大的社会领袖人才,必须鼓励积年劬学之士也。”他在《从留学问题看吾国教育之方针》文章中,以生物学为例讲到:“学生之治生物学者,似有一种误解,以为但求习生物系所有之课程,即可达成生物学名家。至于文史课程、作工具用的德法文课程、拉丁文课程以及高等数学等等有关系之学科,皆不欲过问。但求治生物学,焉有大成之望乎?盖学生心目中只有‘专家’观念,遂不知造成第一流之专家,须有于博之学问矣。”

胡先骕关于压缩专业课时,增加选修课时的主张,正是我们今天实施重基础、宽口径,以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教学主张。笔者以为,这个主张实际上是施行“通才”教育。在众多“通才”中必有一部分人将脱颖而出成为“专才”。今天在我国许多重点大学里,规定学生进校后要读到高年级时,再选择并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专才”一旦养成,必定是知识面宽、学识渊博、各项素质优良、具备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实为国家社会所急需。

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上,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国民教育职业化,开展劳作教育。主张实施因材施教,各尽其性。

他在《教育之改造》一书中讲到,近代中国教育之弊端,主要是教育与生活脱节。他认为“在低级学校所学之学科,仅为升入专门以上学校之预备,而与日常之生活无关系也。苟不能升学则所学几全无用。苟能升入高级学校矣,生徒亦尽知修养其所专治之学科。对于个人德性之修养或处世接物之道,从不知注意也。对习本国及世界之文化,素无所容心也。身受高等教育而对于立国之政治经济原理,或本国现行之政制与法令,茫无所知也。盖除其所专门之学科外,几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一无所得,燕居之暇,无精神上之寄托,则饮酒赌博或放僻邪侈,言不及义而已。”

笔者以为,就胡先骕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来说,他能那么明确地提出国民教育职业化,开展劳作教育等一系列主张,是极值得称道的。就拿开展劳作教育而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彻底否定,也是对数千年来封建社会流传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的彻底否定。

胡先骕出于他对“生活”给出的意涵,因而他倡导的教育内容也是十分丰富而全面的,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他提出的“教育改造之要旨”中列出十多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高尚人格培养、实施劳作教育、国民教育职业化、政治经济知识之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性教育、倡导美育、改进师范教育及女子教育。

关于大学教育,他主张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实施因材施教,各尽其性,铸就人才。

四是在教育的根本宗旨上,主张独立创建,不仰外人。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反对打倒“孔家店”,反对全盘西化与功利主义。

他在《思想之改造》一文中认为,由于历史造成的饥荒心理与个人主义,使中华民族沾染上许多恶德。他首先列举了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如勤劳、节俭、忠厚、刻苦、诚实、守信、爱好和平、讲求伦理等。这些美德是应该传承和弘扬的。其次他详细列举了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种种恶德表现,如贪婪、残酷、保守、纵欲、不忠实、缺乏同情心、缺乏正义感、缺乏求知欲、缺乏美感、缺乏互助合作精神、不守法、不守秩序等。他希望对这些劣德、恶德进行彻底的改造乃至彻底摒弃。要承认落后才能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能赶上先进。他认为,中华民族不仅要能适应生存于今日世界,还要能领导世界创造更加伟大之文化。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曾饱经世故与忧患,创造精神备受压抑。改造思想不能仅以恢复中华民族固有传统美德为满足,还要勇于追求真理,有所创造,使传统美德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

胡先骕还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功利主义。他在比较各国教育之利弊后认为,美国教育的特色在于注意实验实习而轻视理论。其次是但求精专,不求广博。当时留美的学生中,“或欲为实业家,或欲为政治家,或欲为学问家,高视阔步,自命不凡者比比皆是。独无以道义相砥砺,以圣贤相期许之风尚,盖功利主义中人已深矣。”因此,他说:“吾人之习西学,亦适得买椟还珠之结果。不但买欧人之椟而还其珠也,且以尚椟弃珠之故,至将国有之珠而亦弃之,吾国教育之危机可想见矣。”笔者认为,胡老这番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正确态度出去留洋,一意想找捷径获取“成功”,结果把人家漂亮的木匣子买了回来,而把中国传统的美好道德情操却丢掉了。如果那样,留洋镀金的结果,充其量就是换来一个漂亮的空匣子,把“珍珠宝贝”丢给了人家,实在是取舍失当,好看不好使,这样的功利思想要不得。

胡先骕教育思想的上述亮点,虽然从其提出至今已经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但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足见胡先骕教育思想极具前瞻性、长远性、现实性。也许出于历史归真的自然规律,胡老当年曾牵挂的“孔家店”安危,今天我们看到,“孔家店”不但未被打倒,反而走出了国门,遍布全世界(孔子学院)。

胡先骕在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极其执著和深入。他一生为人师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顶尖的植物学人才,桃李满天下。在他的一系列文章论著中,对中国教育的改造、改进有许多真知灼见和殷切期待,对我国教育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称胡老为中国的教育大家一点都不为过。就像他对中国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他是中国植物活化石——水杉新种的发现和命名者)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植物学家一样当之无愧。

令人感到高兴和鼓舞的是,胡老当年关于我国教育文化改革与创新的许多期待和预言,今天都在逐步得到实现或正在实施中,可谓大师之志,意象高远,后学传承,创新发展是也。例如,胡老在《教育之改造》和《思想之改造》两文中提出要实施国民教育职业化问题和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问题,我国今天都在开展改革试验,本文就这两个方面略作述评,借此表达对老一辈教育家的缅怀和纪念。

1.关于教育的改革试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教育部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就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方面,先后同天津、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五省市签订协议,分别共建五个教育改革试验区。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等五个经济特区。90年代又支持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由此带动了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历史进入21世纪初,党中央又先后启动了中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利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发展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极度紧张。中央提出与有关省市共建教育改革试验区正是适应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建立教育改革试验区又是推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难题的实际需要。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这一时期的最好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方面发出更加明确的号召,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等。党中央对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号召,令教育界深受鼓舞,全国人民衷心拥护。近年来,教育部已先后与上海市、重庆市、湖北武汉市、四川成都市等地方政府,共建了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与天津、四川、河南、广西共建了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与重庆、湖北、国务院三峡办共建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试验区;教育部、科技部共同与广东省合作共建了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由此我们看到,涵盖东、中、西部地区及部分相关城市,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我国教育尤其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提出了许多问题必须逐一解决。例如,如何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如何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如何有效实现教育公平?如何促进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等等。对此,教育改革试验区必将肩负神圣而重大的使命。笔者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对于为国家社会提供实用型人力资源保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将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让我想起一位老校友,他告诉我的一个历史事实。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和我国东南11省市重点师范大学部分校长和党委书记,组成代表团去台湾作教育考察访问,在台幸遇一位姓曾的中正大学老校友,他告诉我说,60年代中期台湾实现经济起飞,使GDP总量达到398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520美元,台湾由此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老校友津津乐道地说,这是他们的职业教育(台湾称职业教育学校为职技院校)起了很关键作用。台湾职技院校培养的实用性人才对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因此笔者认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台湾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所谓台湾经验归纳起来不外五条:一是台湾的职技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教育层次较多(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都有),学制灵活性也比较大;二是对生源的包容面比较广,各类学生(指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及个人喜好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三是注重师资质量和学生实训、实习的保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注重校企和行业合作;五是注重对外交流合作。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五条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三点:认识上要统一,观念上要更新(包括有些办学者过重的功利思想要去掉),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配套支持(包括对私立学校给予适当的办学经费支持)。有了这三点共识,剩下的都是技术性的操作问题了。

2.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试验

大家知道,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在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仁、义、礼、智、信”这一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古代儒家道德规范体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包含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许多糟粕。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现代生活所用,这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我国在思想道德教育和促进道德文化建设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我国公民基本素质和精神面貌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摒弃了其中的封建糟粕,又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创新发展,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统一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内容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这是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史上重大的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基础。笔者期待,我国的各级宣传、教育部门,机关、学校和社会文化媒体,运用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宣传、教育形式,联系正反两面的实际典型,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并对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解读,以利学习者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在践行中加以掌握。例如,像下面提示式的解读,就能给学习者提供帮助。

第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涵盖了我国宪法中“五爱”的精神,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点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三,“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完善。

总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它的精神实质和我国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相一致的,我们应该把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这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育“四有”公民,最终实现民富国强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附言:本人短短一篇拙文,不可能把老校长胡先骕博士生平和学术成就作出全面介绍。抚今思昔,胡老学识渊博,学贯西中,博古通今;他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学术眼光,堪称一代典范;他的教育思想,前瞻理念,教育实践,更有许多创新之见。这一切都值得当今一代后学追忆和学习,胡老任中正大学校长时间虽不长(1940.9—1944.5),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很多。他是深受正大师生敬仰的好校长,是师生心目中的名师、大师,更是值得江西人民为之骄傲的赣鄱之子。人们心中永远缅怀他。

2010年4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