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志之奇葩

专志之奇葩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原教育志》的编写者无疑深知此理,并适当地处理了繁简详略这一操作难题。《海原教育志》正是如此处理“古”“今”关系的。《海原教育志》专记海原教育历史,并以记地、记校、记事、记人为基本内容,属典型的资料性著述体专业志。形象地说,《海原教育志》既是“满天星斗”(时代性),又是“一轮明月”(地域性)。《海原教育志》的编修意图为何?

史家之识见 专志之奇葩——《海原教育志》序

抚读由田西林、解光穆同志主编即成的《海原教育志》,深感其纵横相宜,首尾贯通,囊括无遗,灿然有章又得要领,堪称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专业志杰作。

方志领域中,教育志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联系密切,编写难度极大。《海原教育志》坚持以新方志编纂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处理一些难题,“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较为鲜明地体现出如下一些编修意图并呈现出这样一些编写特征,也体现了主修者良好的志德、志识、志学水平。

在编写体例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专业志要记载某一地域的某项专门事业,侧重于地方史实,突出行业与时代特点,就必需合理设计、科学构建篇目结构。《海原教育志》框架结构颇具匠心:全志为双层“总—分—总”结构,既首尾相衔又开合有度。第一层是全志前有段式整齐、文笔优美的“引言”,勾勒教育发展概要;后有要言不烦、精当准确的“教育大事记”,以时为序具体描绘教育年轮变迁;中间因类分述教育发展全貌。第二层是首章“概述”,概括教育发展轨迹,归结成就,反映全貌;第二章至第十七章,分类细载各类教育沿革变迁,因类系事,因事系人;第十八章“教育改革与发展”侧重记述近年来教育改革趋势,这种史志结合,首尾回应的章法实属志书体例方面的一大创新。双层“总—分—总”结构,体现了志书经纬结合、时类并举以及分纲衍目、处理交叉整体框架结构的严谨性,是志书以横统横、以横统纵、纵横结合多种体例的灵活运用,集中体现了志人的志学知识水平和驾驭修志理论的高超能力。

在详略处理上既不失全面又能突出重点。被誉为“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书,多难走出“宁繁勿简”的误区。然而,志书的繁简详略也是相对而言的,决不可单纯以字数多少来度量。《海原教育志》的编写者无疑深知此理,并适当地处理了繁简详略这一操作难题。一是在形式上注重执简驭繁。章目、节目、细目排列有序,章目可观教育类型、结构类型,节目可知教育制度沿革、学校设施改善、教师队伍壮大、教育投入增加等发展情况,细目可晓更为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教育人物等丰富内容。二是在内容上剪裁有方。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自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结果及教育目的等基本要素组成。《海原教育志》既立足于忠实记录教育的组织实施者(教育管理者、教师队伍的实践活动)、教育承受者(受教育者的成长变化),也客观地介绍了地域教育媒介(学制与课程、教材等)、教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习俗及基础设施等),内容全面系统。在海原教育历史发展里程中,产生年代最早、受教人数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无疑是小学教育,故设两章以志其事。就文化教育欠发达的海原而言,初等、中等教育可谓是受教育者人生之本,教育之本,故亦详叙其事。编纂者一改常见教育志仅按“德、智、体”来粗略记录教育教学内容的办法,安排节目具体记述小学、中学各科教育教学,读至此,我既被编修者独到的详略取舍之法所折服,也为编写者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科知识所打动。三是力求略古详今。专业志要记一方一业之事,古今贯通,则要求立足当代,略古详今。《海原教育志》正是如此处理“古”“今”关系的。全志逾百万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教育发展内容占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内容约占二分之一。编修者还利用这次修志机会,将本县散存的教育历史资料予以收集整理,力求“爱古而不薄今”。对“古”“今”关系的精当处理,既使海原教育沿革有迹可循,又使全志重点突出。

在内容安排上既具时代性又具地域性。《海原教育志》专记海原教育历史,并以记地、记校、记事、记人为基本内容,属典型的资料性著述体专业志。该志溯源循流,明其始末,又紧跟时代步伐,起讫适度;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古”与“今”是相对的,编修者无疑是在动态中理解这一“时代”特征的。首先,在“教育管理”章中,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党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海原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忠实记录这一史实,就体现了志书的时代进步特征。其次,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章中,用较多笔墨勾勒海原教育的社会化和全民性。因为教育本身就有较强的社会性,而在当代,海原教育也随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潮流影响,趋向于社会化、全民化、大众化。忠实记录这一历史存在,就体现了志书的时代发展特征。最后,从教育对海原个体生存发展、对海原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归结,证明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要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而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该志如此处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又体现了志书浓郁的时代气息。

一地教育发展的变化无疑是与全国相一致的,但是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作为具有“海原”这一特定地域限制的教育专业志,自应在彰明因果的基础上突出本县教育大势大略,编纂者深谙此理。他们以“海原”为重心,既不“越境而书”,也不“移事他乡”,特设“民族教育”、“回族经堂教育”,准确地反映海原教育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教育特征。“民办教师”、“对口帮扶(支教)”以及“贫Ⅱ”项目、“贫Ⅳ”项目、“义教工程”等项目的记述,使《海原教育志》的地域性特征也异常明显。

我所见到的一些专业志,编修者常因视野不广、学力不足、理论修养不够而囿于本专业之内,较少多视角、宽领域地去记载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常存在章学诚所批评的“各属专志,譬之垣墉自守,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之弊端。《海原教育志》的编修者却能立足于大教育观,既全面反映了海原普通教育之种种情况,又客观介绍了党校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现代教育类型;既记载教育系统的变迁,又揭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这就使该志既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也充满了特定地域的乡土气息。形象地说,《海原教育志》既是“满天星斗”(时代性),又是“一轮明月”(地域性)。

在编修目的上既重“存史”价值又重“资政”作用。《海原教育志》的编修意图为何?其“引言”称:“在新世纪之初,认真梳理、全面总结海原教育的过去,对今后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新旧交替之时,忠实记录、科学归纳海原教育发展历程,对推动全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之际,冷静反思、恰当评价海原教育的成败得失,对海原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指导效用。”这些句式整齐、音调和谐、富有气势的语句,真诚地表达了该志的编修意图——“存史资政”。

《海原教育志》存史意图非常明显。一是断限(时限)明确。上限不限,下限至2000年。明确的上下断限,既防止了无限追古,又避免了一味从今。二是体例统一。该志在总体设计上,部分分类记述各级各类教育特有情况,部分记录各级各类教育共有现象。如此设计,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海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三是资料排比科学。该志门类齐全,节节相列,层层相辖,内容次第井然有序,内涵外延不相重叠。

编修志书既为“存史”,更为“资政”。《海原教育志》的编修者无疑抓住并努力体现了这一目的,对各类教育在全县社会经济特别是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科学归结、准确定位;对贫困地区因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落后而滞后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现象予以实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该志详尽地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在教育管理、教学方向、教育行为、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以论断性、归结性的画龙点睛笔法予以概括。这些十分精练、科学的概括总结,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并提高读者对今后海原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认识水平,对各级党政领导就加快本地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表达形式上既求“文简”又重“事丰”。一是紧扣“教育”二字,凡与“教育”无关的人与事,一概不予记录,虽然其卷帙浩繁,却能收到“神驰全局”、“文简事丰”的功效。二是各章无题小序(各章要点),或为概述性文字,以提炼内容;或为阐发性文字,以点明要点;或为策论性文字,以启发读者思考。目的是读者通过“要点”,引读全文,“或竞不及读全文,也能大致了了”,从而达到“总分结合”、“文简事丰”的理想境界。三是文表结合,文图并貌相映。古人素有“一表胜千言”之说。《海原教育志》置各类图表300余幅,活跃了版式,节省了文字,增强了直观性,收到了“文简事丰”的良好效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说不一。余饱览斯志,可无遗憾,品阅其书,视为佳作,聊作评语,以敬慕编者同心伏案,共成良志。因念田西林、解光穆同志再三命嘱,更请弁言,权且以之欣然为序。

2003年春节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