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体育科研上以质量为先在成果推广上以运用为重

在体育科研上以质量为先在成果推广上以运用为重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工作要求,在市教委体委艺科处和市教研室精心组织下,首先成立了第三届上海市学校体育科学论文征集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其次邀请市学校体育学科相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对众多数量的论文,经过三轮的认真评选,评选出质量较高的130篇论文入围,最终选出100篇论文,作为本届上海市报送全国参评论文。领导重视,组织有序,基层自觉实施,已成为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

在体育科研上以质量为先 在成果推广上以运用为重 ——第三届上海市学校体育科学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综述

上海市体育科学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工作组

一、背景介绍

第三届上海市学校体育科学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0〕18号)精神而开展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以下简称“科报会”)于2011年7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为做好上海参加“科报会”的组织工作,同时全面展示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市教委决定开展优秀体育科学论文评选活动。

本届论文评选主题:增强全体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重点,深入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服务,为繁荣学术、提高学校体育科研水平和体育教学质量服务。

各高校、各区县教育局接到论文征集评选通知后,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纷纷克服困难,积极行动起来。尤其是各区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员,认真组织,积极宣传、动员,重视自身教研工作的积累,在本区县论文评选的基础上,精心选送高质量的论文上报参选。本届论文征集评选工作,呈现了报送积极性高、论文数量多、质量普遍提高的良好局面。

二、评选过程

全市高校、区县教育局报送的论文截至2011年4月2日,共收到740篇,其中大学52篇、中学264篇、小学169篇,共485篇;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转2011年市大、中、小体育科研各类课题255篇,其中大学157篇、中学64篇、小学34篇。与上海市学校体育论文评选征集第一届318篇、第二届497篇相比,本届数量接近2届之和,呈爆发性增长之势。

根据工作要求,在市教委体委艺科处和市教研室精心组织下,首先成立了第三届上海市学校体育科学论文征集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其次邀请市学校体育学科相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对众多数量的论文,经过三轮的认真评选,评选出质量较高的130篇论文入围,最终选出100篇论文,作为本届上海市报送全国参评论文。对评选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方法与要求:(1)工作组全体成员首先做好文稿分类、编码工作;(2)按回避的原则,随机将每一篇论文分发给三位评委;(3)对每一轮评委的评选结果进行编号回归整理,采用以三位评委重复评出为优,两位评委重复评出为基本入选的评审办法。

第一轮评选。从740篇中评选出小学、中学、大学和教育评估院共计323篇论文进入第二轮的评选,占总论文数的45%左右。主要评审成员由市区教研员、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组成。

第二轮评选。小学、中学、大学共323篇论文,按照一等奖10%、二等奖30%、三等奖60%的比例进行第二轮评选,分出三个等级,主要评审成员由市区教研员、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组成。

第三轮评选。对第二轮区分的一、二等级论文进行评选,由专家团队评出一等奖和二等奖,主要评审成员由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等组成,获奖情况见(表1)。在这些评选基础上选出130篇论文作为报送的入围论文。

同时,评选小组邀请了北京的有关专家对评选出的一等奖论文进行会诊,按照“科报会”评审的规格、要求,提出修改意见。

表1 上海市学校体育论文评选第三轮结果(送全国评选前)

img2

4月15日,市教研室对入围论文的作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统一部署修改要求,特别是格式要求。

4月23日,工作小组邀请相关专家再次集中市教研室,对修改后的130篇入围论文进行筛选,最终确认100篇作为上海市报送全国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论文。100篇报送的论文中,市级课题、教研室课题,大、中、小学校的论文入选所占比例,以及报全国评选分类分布等情况具体见表2、表3。

表2 100篇报送论文分布情况

img3

表3 100篇论文分类分布情况

img4

在全国中运会科报会评选全部结束后,市教研室对前期评出的中小学获奖论文又进行了精心梳理,根据全国评选标准和要求以及获奖结果进行筛选,最终评选出上海中小学学校体育获奖论文203篇,一等奖24篇,占参赛论文总数的4.5%;二等奖58篇,占参赛论文总数的10.7%;三等奖111篇,占参赛论文总数的21.1%。本次获奖论文占本次参赛论文总数的36.3%(总数740篇,大学209篇,中小学531篇),其中中学11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56.7%,小学88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43.3%。

中学一等奖14篇,占中学组获奖论文总数的12.2%,占获奖论文总数的6.9%;中学二等奖33篇,占中学组获奖论文总数的28.7%,占获奖论文总数的59.1%;中学三等奖68篇,占中学组获奖论文总数的59.1%,占获奖论文总数的33.5%。

小学一等奖10篇,占小学组获奖论文总数的11.4%,占获奖论文总数的4.9%;小学二等奖25篇,占小学组获奖论文总数的28.4%,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2.3%;小学三等奖53篇,占小学组获奖论文总数的60.2%,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6.1%。

从中可以看出,本次评选获奖难度和评选质量要求之高。

三、总结概要

(一)成效分析:四个“注重”显能量

领导重视,组织有序,基层自觉实施,已成为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几年一届的全国性体育科学论报告会,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心中已成为教育科研的“奥运赛”,科研意识增强,课题开展普遍,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氛围逐步浓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本届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注重”:

1.注重学术性,涉及面广泛

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论文740篇,我们可以感觉到上海体育教师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可以看到上海体育教师的学术意识和科研态度。特别是最终报送的百篇论文,论点明确,所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论证方法科学得当;能透过对一些问题的研讨,揭示出内在规律,从而给我们以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这些论文还显示了论辩性,观点公允,支撑观点的论据可靠,论证过程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

从最终报送的百篇论文可以看出,本届论文评选的参与层次有提高。来自大学、中学的论文各占了34%,还不包括市级课题的数量,说明大学教师的积极参与,对提升论文质量起了重要作用;更因为大学为主的教授、专家参与,显露出浓浓的学术味。比如,研究政府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和责任,针对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论文《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与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最佳实施方案的研究》、《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等等,都是研究这方面的力作。

具有代表性的百篇论文,涉及十个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学校体育理论、二是阳光体育运动、三是学生体质健康、四是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五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六是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七是体育教师队伍、八是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九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十是其他等,涉及面广泛,多领域的研究反映了目前本市体育教师教科研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其中“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体育教师队伍”、“学生体质健康”、“阳光体育运动”占据主要位置。

2.注重实践性,成效在课堂

二期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广大体育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较好贯彻了二期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稳步推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评论文对教师培训、教学现状、课堂学习、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效率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作了研究,阐述对二期课改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展现了一线体育教师在二期课改指导下对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所进行的新探讨、新思考,同时也对目前所遇到的一系列困惑和疑虑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解决方案,体现了研究的现实性和认真研讨的意识。

而大学所研究的更侧重于高校体育理论实践、体育教育创新、课程研究以及国内外体育比较、俱乐部运作机制等方面,相对来说,研究的领域比较高位。从总体看,诸如这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体育教师队伍”、“学生体质健康”等实践性领域,本届论文评选中探讨的还是比较多的。

同时,一些热点问题也成为研究实践的对象,如《上海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及其配置的研究》、《儿童肥胖学校运动俱乐部干预效应研究》、《基于健康促进学校的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现状研究》、《生命教育视角下高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的构建》等论文,都在本次论文评选中有了反映。

3.注重科学性,创新出真知

体育论文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信与实在。要有可信的事实依据,用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说话。同时也应该有完整、正确和贴切的理论依据;二是逻辑性强。论文结构严谨,论述应合乎逻辑要求;三是突出新颖性。论文只有新的认识,才有交流学习的价值。因此,学校体育科研并不一定要求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而重在调动广大体育教师参与到研究活动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迫切问题,这样的研究就有价值。

本届学校体育科学论文征集,研究的意识较强,对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多、较实,实践操作的文章较多,在实践中创新,积累出真知,提升研究质量。论文提出的观点与结论,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结论科学有推广价值。如《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生活物品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浅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研究》、《“十一五”期间提升区域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等论文,集中体现了实践操作和创新性的特点。

4.注重研究性,整体在提高

本届学校体育科学论文,不仅数量上升,而且质量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科研报告的撰写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论文的文字表述较为流畅;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性有所增强;选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能较好地注重实践、关注热点、把握方向;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研究视野和领域都有显著变化,反映出本市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整体有较大提高。

在上报全国参赛的100篇论文中,上海代表团共获一等奖12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30篇。中学获奖篇数为27篇,占获奖总数的40.3%,小学获奖篇数为17篇,占获奖总数的25.4%。其中一等奖中学3篇,占一等奖总数的25%;小学1篇,占一等奖总数的8.3%。二等奖中学9篇,占二等奖总数的36%;小学7篇,占二等奖总数的28%。三等奖中学15篇,占三等奖总数的50%;小学9篇,占三等奖总数的30%。从总体获奖情况来看,上海代表团获得了全国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上海代表团的一等奖获奖数更在全国排名第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和各区县教研员以及全市体育教师的倾情付出。

从上报的100篇论文分析,其中课题组13篇,大学组34篇,中学组33篇,小学组20篇。大学组报送论文占34%,保证了本届报送论文的整体水平;其次,市课题论文13篇,占13%;中小学教研员广泛参与本届论文评选,数量达到16篇,占16%,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较高的整体水平。又经过三轮的筛选和评比,从740篇中选送了100篇参加全国论文科报告会的评比,为优异成绩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薄弱之处:四个“方面”需加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选题立意还需提高

题目不合适。学术论文的标题也强调语言精炼,文字简短,能使读者从中了解该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和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如美国《林业科学》规定:“题目要简洁、明确、概括、不超过15个单词”。众多参评论文中在选题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课题陈旧、重复、无新意,无研究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题目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论题不集中,或者题目中包含两个以上的论题,使文章的论述无法集中;二是题目缺乏新意,表述不清楚或不明确。这些都影响论文的价值。

选题和所写内容脱节,有些论文中提及的行动研究法等没有在文中很好地表现。大学送审的论文中有相当部分是阐述大学体育的,脱离了中运会的主题。

2.理论研究还需深入

纵观本次参赛论文,尽管大学高校、进修学院等参赛论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整体上显示了较高的水准,但是在研究层面上还须深入和提高,尤其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如在创新性、新颖性等方面还有待开展和提高;在研究内容方面,还可针对目前上海市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在理论层面作深入分析,为政策决策和制定,提供科学性依据。

3.方法逻辑还需精炼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十分强调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性,注重研究过程的阐述,通过科学准确的质性分析归纳、量化的统计和典型的事例来导出结果,得出结论。部分体育论文存在着文章结构散乱、逻辑性不强等问题。主要是题目与文章的主体不一致;段落层次的安排不合理。对某些研究的概念认识不清,缺乏论证,缺少广泛、充分和具体的事实或数据,无法对论题提供客观可信的论据;或者是论文框架不错,可是细看下去,会发现因果关系不一致,比如前面论据是A,后面结论却是B。有时是不用研究,也可以得出该结论。

4.行文论述还需规范

有部分体育论文缺乏深度和实证性,停留在心得体会的层面上,不能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阐述该论题的起源、发展、现状及相关的权威引言和论述。有些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太多,使得在行文中出现论述不清的毛病,缺少纵深的、整体性的研究。

有些论文在文风上保持前后一贯的统一性还不够。有些论文的格式和结构有待改进,理论依据不充分,缺乏先进性,以及研究的深入程度上显得不足;有些论文收集的数据不严谨,说服力不够。

四、建议路径

本届学校优育论文征集、评选,为深化体育科研提供了参照系。

1.科教兴体,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能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树立了科研意识,这为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能。但整体而言,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还存在缺乏正确认识的倾向,即有意识缺行动,有行动缺指导实践;学校体育科研存在单纯为科研而科研的倾向,科研为写文章,科研重理论研究而对实践工作缺指导和应用,缺乏正确的科研意识。

2.学校联动,提升研究的共振效应

高校体育教育研究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纯理论研究和忽视普通体育教育研究的倾向,更紧密地联系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使理论研究(高校体育研究)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切实的指导,又能使高校体育研究得到丰富与发展。如果缺少高校体育研究的支持,就会影响中小学体育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论文的质量提高。

3.实研互动,注重课题的引领导向

体育科研是推动体育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力武器,其目的是为体育实践服务,为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反之,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从课题确立,至课题研究结束,实践是巨大的创造灵魂。体育教师在研究中应该注重在实践中积累,重视平时的教学问题发现,重视教学中的反思,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更要忠于实践,重视科学方法的实施,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因此,必须重视在实践中积累。

4.改进设计,增强科研的持续能力

学校体育科研的成败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同时,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是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有资料显示,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20%—25%,而在我国仅占9%,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欠缺教育科研的知识储备。

二是不断改进研究方法与设计。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比较法等。科研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

顾永明 徐燕平 王立新

2012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