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的一门必修课。《道法基础》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道法基础》05方案启动后,我们积极响应,深挖教材,大胆创新,结合高职特点对理论教学模式深入探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张志军 刘晓波 张蕴启 郑良忠

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的一门必修课。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05方案,我们积极学习新教材,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包括基于行动导向的理论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要求

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相互激荡,一些腐朽文化正加紧对青年们的思想进行侵蚀和毒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新的形式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面对严峻的形势,05方案应运而生,它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程方案实施的第一门课程,在新课程方案中起着基础课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道法基础》)课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

*荣获2008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道法基础》课紧紧围绕着思想、道德和法制三个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基本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道法基础》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教学的模式和成果

《道法基础》05方案启动后,我们积极响应,深挖教材,大胆创新,结合高职特点对理论教学模式深入探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学院的《道法基础》课已经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试题库和习题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由统编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案例影视介绍的组成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有较高学历的、热爱《道法基础》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在理论教学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是向学生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围绕以下几个环节抓好理论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一)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成立了《道法基础》备课小组,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现已成为了一项制度。集体备课会就每一章节进行认真备课,主要针对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基本任务、基本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情景的设计,案例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等内容展开讨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努力实现教材内容标准化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创造性运用的有机结合。

(二)基于行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课堂教学动力系统,善于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具有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使《道法基础》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无论是从现代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应具备的思想可能性和实践可行性的角度,本课程都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概念和结论,而是要激活学生自己思维及思想,通过教师的启发、教育、引导和激励,使其在广阔的实践背景下,从生动实际的教学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和实践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们积极探索基于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单一模式,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有所思有所想。

表1 基于行为导向的情景教学案例

img45

(三)建立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听课、评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我们采取教学观摩和教学工作质量检查等做法,及时交流、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精彩一门课”讲课大赛,让老师在切磋中成长,效果显著。

(四)建立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增强教学生动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公共邮箱,把教学案例、教学心得等都保存在邮箱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构建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优势互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深刻性和实效性。

(五)完善学生的考核体系

仅仅依靠良好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不行,还必须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否则,“60分万岁”、“上课就是来玩玩,图个新鲜”、“就是来拿个学分”等这种尴尬境地很难有所改变,最终思想政治课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功能。因此,期末考试的题型和分数比重不能够墨守成规,比如名词解释、填空题等客观题型尽可能减少甚至可以取消,主观题比重加大,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背诵了多少概念和内容。此外,要进行过程性考核,不仅包括课堂内学生的表现,还要把课堂外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中。在实施中,我们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作为考查的三大因素;课外表现,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和获奖情况来考核。各因素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因素

img46

通过这种考核体系,目的是让学生从德性转化成德行。质言之,学生不仅能够辨别是非,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更重要还要自觉去践行。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道法基础》课是一门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只有把这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道法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品牌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将“一言堂、不二价”的“照本宣科”改为理论切合时代和学生实际的专题讲授外,还“走出去”、“请进来”,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与深入的改革实践联系,与“精彩和无奈纷呈”的大学社会实际联系,在与实践的联系中体现知识系统、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格物、致知。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有的放矢

《道法基础》的实效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做到合理组织,科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及效果。

(二)环境熏陶

1.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线,组织学生进行“八荣八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举办了“八荣八耻”、“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摄影、漫画展,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本地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等主题教育。宝贵的红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的有效载体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鼓励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工学结合

建立和顶岗实习单位跟踪考察的合作关系,发放考核量表,建立学生工作状态数据库,把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作为其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考核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考核项目如表3所示。

表3 工学结构考核因素

img47

(四)网络实践

开发网络实践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网络资源,由学生自行上网互动学习,旨在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

(五)第二课堂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潜移默化,所以仅靠教学学时很难保证其实效性。主讲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学生社团的演讲赛、辩论赛、志愿者行动等,把他们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呼唤科研工作同步发展

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因此教师就必须拓展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并对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厚实、更求实、更有针对性、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不放松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和撰写科研论文

总之,05方案实施后,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道法基础》课程建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主导作用。但是一些主客观原因,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会并不断完善并继续走自己的路。

创新点

1.实践并创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探索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五种有效途径。

3.丰富了课程教学平台和媒介。一是完善教学课件,使其既内容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Flash动画等),又美观大方、互动性与可视性强(几乎每张幻灯片都有相关图片),且讲求实用,并采用数据库方式进行设计,汲取各位教师教学课件的优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以及课程教学的差异性(如教师教学风格等)需要。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教案的设计中列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探讨,在争论中明理,在讨论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思想道德和法律,让学生自行上网互动学习,旨在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

实践效果和推广价值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已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推广使用,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承担并完成的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研究》的子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件,在全省76所高校推广使用,反响良好。

3.利用完成的教案和课件参加学院2006~2007年第二期“精彩一门课”教学评比活动,荣获三等奖;参加四川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彩一门课”讲课比赛,获二等奖。

4.撰写的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被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收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