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与职业分工相联系,职业道德要求随之产生。由此可见,基于职业分工和活动的职业道德已在奴隶社会出现。教师职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奴隶社会的官学的教学大师大多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教育形式虽为学校教育,但形式仍存在口耳相传、单纯模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职业活动的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地考察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世界各国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展望未来教

第一章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一)职业的产生及含义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种种需要。为此,就需要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从事专门的业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职业是伴随劳动分工出现、深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每一种职业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每一个劳动者不但要参加一定的职业活动,又要履行个人对社会的职责。所以说,职业生活不但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且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职业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相联系,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职业也就越来越多。

(二)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一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由于各种职业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

2.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由于职业具有不断发展和世代延续的特征,不仅其技术世代延续,其管理员工的方法、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历史继承性。

3.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各种职业道德的要求都较为具体、细致,因此其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4.强烈的纪律性。

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一方面遵守纪律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纪律又带有强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三)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的分工。它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职业道德的萌芽时期——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低下的生产水平的限制,只存在男女的性别分工,没有职业分工,自然没有职业道德。到了末期,人类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生产力发展,出现产品的剩余,从而出现交换,商业产生。随着原始职业或行业的形成,社会出现了最初的职业道德,但并未形成相对独立的道德类型。

2.职业道德的形成时期——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社会形态进入奴隶社会,在社会和手工业中出现了不同职业或行业分工。道德与职业分工相联系,职业道德要求随之产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了哲学王、军人和自由民三类职业分别应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我国古籍《周礼·考工记》也记载着“国有六职”。由此可见,基于职业分工和活动的职业道德已在奴隶社会出现。

3.职业道德的发展时期——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虽然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部门独立性和分化性都不高。又由于传统盛行的宗法等级制和行业家长制,使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调节处于次要地位,因此,阻碍了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的发展。

4.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得益于生产日益的专门化,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职业道德在其类型、内容和形式上,都在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道德的专门学科也应运而生。同时要说明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利己主义的道德。

二、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的形成

人类最初的教师是在印第安原始部落就职大会上教育新酋长的人。会议上,有专人向就职者讲述、传授以往的事情。我国则是在殷商之前,就把有经验的老人供养起来,让他们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教师。在中国奴隶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存在着“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情况;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多数教师是由僧侣充任,或其他劳动者兼任。那时的教师职业只是处在萌芽阶段。

古老崇高而神圣的教师职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逐步实现的。我国教师以独立的职业替代官职,而专门从事教育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华开始的。孔子作为私学的代表,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即民主平等的教育对象论。此后,封建社会里私塾公学并行,讲学授业者就是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最早的教育场所“庠”、“序”,二者兼有实施教育的功能。但由于它们都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在这一时期,教育活动多由氏族中的部落首领和长者承担,他们将自身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积累的道德规范,生产生活经验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给年轻一代。

奴隶社会时期,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学校。学校是奴隶主维护自身统治,宣传统治思想的国家机器。奴隶社会的官学的教学大师大多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教育形式虽为学校教育,但形式仍存在口耳相传、单纯模仿。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都有了很大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教师作为封建教育内容的主要传播者,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封建社会主要有僧侣和封建主两大统治阶级,为他们服务的教育有主教学校和骑士教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教师大多由神职人员担任,宗教教义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到了近代,生产力和科技迅猛发展,不仅要求扩大劳动者的数量,还要求提高质量。世界各国教师开始向专职化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育被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职业活动的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地考察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世界各国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展望未来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趋势,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我们高瞻远瞩的完善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建设。

1.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

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我国就逐步开始了教育职业活动,并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提出了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基本内容是“要忠诚于奴隶主阶级的教育,以‘明人伦’为宗旨,‘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为奴隶主阶级培养能‘修己治人’之才”。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教师职业道德开始理论化和系统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了精辟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见解,对我国教育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孔子。

孔子广纳弟子,聚众讲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并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继孔子之后,荀子孟子等人从不同的方面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①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不分阶级、贵贱、地域、贤愚,只要虚心好学,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这是我国较早的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

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许多发明创造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

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榜样。为人师表: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陶冶情操,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⑤博采众长,教学相长

博采众长的意思是广泛吸取众人的长处。《教学相长》出自《礼记》)的《学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致使资产阶级的教育并未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的教育,提出具有中国社会特点的近代资产阶级教师伦理道德思想,推动了教师职业伦理道德的进步。

①中国近代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A.基本内容: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及其修养

康有为的《大同书》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道德提出具体要求。其弟子梁启超特别重视教育,他要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把教师的职业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改革传统的教育,重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首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教师不嫖,不赌,不娶妾,束身自爱,自觉培养谦虚、正直、爱国、爱生等品质。

B.道德要求:提倡“经世致用

中国封建教育流弊百出、空疏腐败、脱离实际、泯灭人才。一些开明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为了挽救危机四伏的中华民族,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龚自珍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者之一,极力反对当时盛行的古文经学,他认为其脱离政治、脱离实际,应发扬西汉公羊学派的精神,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明确教育界要潜心研究社会的现实问题,把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积极寻求有关资本主义世界的知识和热心研究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他认为,要拯救危机四伏的民族和国家,必须革除官场和知识界的两大弊病,即“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就是用务求实际,务求实学的新精神、新道德去克服虚伪畏难的旧心理。

C.重要内容: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要求教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蔡元培倡导的新教育就是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法去促进其成长。他认为,教育者要努力钻研教育科学,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灵活应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尊严。教师不宜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只有热爱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指导,才能使学生心理受到启迪。

②中国现代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现代史的序幕,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当时,涌现出许多披荆斩棘,具有真知灼见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们为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大钊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阐释教育现象及其性质、任务的教育家,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封建教育及其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和揭露。他主张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和新的教师道德,认为教师应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主张教师要教青年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教师应该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在对旧教育、旧道德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鲁迅对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做了全面的论述。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平等,教师是指导者和协商者,不是命令者。其次,学生要学用结合,全面发展,提倡读书的同时能关心社会时事、注意锻炼身体。另外,教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毕生的精力都用于大众教育事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教师职业作了总结和概括:教师要“以信仰国家教育事业为主要生活”,以“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为己任,与学生心心相系,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在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应该有彻底的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的道德缺失,会对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修订。2008年6月25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全国的教师都将奉行这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

此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条目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得到了充实。比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下,旧条款提出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新条款则修改成“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该遵守的职业精神,需要广大教师共同遵守。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说要“爱生”,而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

2.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

在外国教育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教师的道德问题,为我们今天进行教师职业伦理道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外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①古希腊、罗马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西方第一个对教师提出道德要求的人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他提出应当用鼓励、说服的办法来教育学生,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明确指出具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智慧是教师道德高尚的主要表现。柏拉图较早的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行视为教师道德方面的一种重要责任。在古罗马,西塞罗认为,人道、仁爱、谦和等是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的重要品德。昆体良认为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②欧洲中世纪的教师职业伦理道德思想

欧洲中世纪曾被宗教教育所统治,而宗教教育更突出地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被尊为国教的基督教与封建政权紧密结合,成为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和精神奴役的工具,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和宗教性表现极为明显。中世纪教育的权利掌握在教会手中,目的是培养僧侣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教师职业道德被窒息和扭曲。

③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批判封建神学,反对封建教育和教会教育,提出了“新教育”的思想。维多利诺、拉伯雷等人文主义教育家都提出以人道反神道的教育思想,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要求: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崇尚知识,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

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出了总结和概括,并在其教育体系中深入研究了教师伦理道德问题,对教师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要求。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充满信心地努力加强品德修养,成为道德卓越的人。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最后,教师要热爱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外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其间的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思想家阐述了自己的师德观,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的理论体系。

①外国近代教育家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认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洛克非常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因此要具有良好的教养。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非常重视教师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天性施加教育。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十分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提出了以重视教育,崇尚民主与人道精神,尊重学生个性为特点的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②外国现代教师伦理道德研究

美国一些学者应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继续对教师道德和品质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将教师道德的研究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为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为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现代日本则从“现代教师形象”开始对教育伦理思想进行探讨。对现代日本教育职业伦理的研究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是1952年日本教职员组织通过的《伦理纲要》。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极其重视教师职业伦理的理论研究。克鲁普斯卡亚、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为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

(一)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教师的劳动,从宏观上看,同社会全面进步,同国家的兴衰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从微观上看,它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文化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在人类社会前后相继,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前人的生产经验和创造的社会文明成果必须不断的传给后代,后代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发展。这种文明的传承光靠劳教合一、口耳相传是不够的,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教师来实现,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比较全面的继承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从而推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所以,教师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塑造灵魂

在社会活动中,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够对个人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够改变人的一生。教师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术,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个性,顽强的意志,优雅的举止,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并使他们终身受益。

3.创新知识

高校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力量,也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时代所有创新活动的共同实质。知识创新强调创新是来自未来的竞争要求,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前景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4.服务社会

教育部门属于社会非物质生产部门,但与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密切联系,因为劳动者是由教育部门培养出来的。教师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培养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对物质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说,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二)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

1.目的的特殊性

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充足优质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向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每名高校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具有社会性和责任性。

2.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的青年一代,生理处于旺盛时期,心理上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不断提高。除此之外,青年大学生文化知识层次较高、人生观和世界观有较大的可塑性、自主性较强、成才欲望强烈、社会实践较为欠缺。

3.手段的特殊性

一定的教材、教具、实验仪器等物质手段只在高校教师的劳动中起辅助作用,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在理解、概括前人的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以高超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并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感染学生。它具有规范性和创造性。

4.过程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也具有传递性和双向性,高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复杂而特殊的脑力劳动过程,它在双方端正劳动态度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正确的劳动方法。它具有示范性和严格性。

5.内容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科研任务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劳动有很大不同。

6.成果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劳动成果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其劳动成果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师的劳动成果以知识潜能的形式存在于学生身上。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道德一样,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但与此同时它还对社会发展,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教育者自身起着积极能动的作用。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高校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具体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劳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作为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其具体的职业活动体现出社会道德的基本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从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个方面构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框架,这是高校教师必备素质的综合反映。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一经产生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以自己的道德规范要求和职能的实现,对教师自身和他人及社会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这也正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所在。

1.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首先高校教师的教育活动是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高校教师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塑造参与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其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学生和自身的道德践行来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带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2.对教育对象具有教育和导向作用

(1)教育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品质来影响、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品质的一部分。这种教育一般是通过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直接榜样,也就是通过“为人师表”或“言传身教”进行的。同时,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望等等会形成比较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的成长。

(2)导向作用

教师的行为,往往是学生行为的先导。由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阶段,高校教师的个人品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激励、控制、调节和矫正等方面的作用。

3.对教师自身具有提高认识和规范作用

(1)提高认识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有关的道德知识,帮助高校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高校教师选择行为提供依据,通过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等形式,客观的反映各种利益关系状态、教育的规律特点和任务要求。

(2)规范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证教师实现自身职能。教师的工作有着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除靠法律、行政手段调节外,更重要、更直接的是靠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第二,帮助教师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第三,促进教师自身的完善。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帮助高校教师认识自己对国家、社会负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4.在处理利益和角色冲突中具有调节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可以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方式与途径,激励教师的道德良知,唤起教师道德荣誉感和责任感,指导教师在调节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及各种人际交往中,纠正不良行为,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从而激发高校教师敬业乐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保证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