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与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与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最早的概念是指一种职务或一项工作。三是职业利益,即每种职业人员都能从职业工作中取得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即职业活动的对象、内容、方式等特性作为基本原则的。事实上,工作既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是我们实现自己、进入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从事一种职业就意味着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负有责任,尊重自己的工作,培养敬业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第七章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职业和职业道德

(一)职业

职业最早的概念是指一种职务或一项工作。在古希腊,职业指祭祀或官员这类职务,也指监工、奴仆、工匠、商人等种类的工作。在中国职业的概念最初只有官职的意义,表示“官职”。今天所谓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相联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只有简单的社会分工,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职业的分化既原始又不稳定。随着个体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分工和交换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类一旦进入社会生活,便终生或较长时间地从事某一种专门的业务和特定职责的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主要的生活来源,职业也就开始产生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职业生活日益发展和复杂起来,当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为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所代替。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地造出自己需要的所有生活资料,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依赖越来越强,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经过无数次的分化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工种,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和不同的职业生活。现代社会,职业既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又成为人们奉献社会的基点。

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职业职责,即每一种职业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职业权利,即每一种职业人员都有一定的职业业务权力,就是说,只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才有这种权利,而在此职业之外的人不具有这种权利。三是职业利益,即每种职业人员都能从职业工作中取得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的统一体。

(二)职业的分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即职业活动的对象、内容、方式等特性作为基本原则的。联合国1958年正式颁发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将职业分为9个大类83个中类284小类1 506个细类。

目前,许多国家都根据职业的性质制定了分类标准,编制本国的职业分类词典,例如加拿大的《加拿大职业词典》将本国的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子类489个细类6 700多种职业。1999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分类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6个小类1 838个细类,具体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职业分类可以为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状况、人口统计、教育培训等社会调查提供重要依据。现代职业的种类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不允许存在的。现在它们则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的种类还与一个国家经济、科学、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如我国的房地产业、保险业、咨询服务业、金融投资业都是在改革开放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些国家还存在着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职业,例如中国的中医师、日本的“相扑”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要与世界各国增加合作与交流,职业的种类也将不断增加,这将为我们择业、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每个人一生平均有44次的职业转换,我国目前就业人员的职业转换平均也有3~4次,这是21世纪职业发展多样化带来的。

(三)工作是一种有职业的生活

拥有一份工作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当然会说这意味着我们有了饭碗。“工作”被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这种看法不错但不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源自人性深处的一种渴望。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忙碌的建筑工人进行访问。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您在做什么?”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人到底为什么工作呢?

大多数有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并不明白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所谓“得到了不觉得,失去了才知道”,也可以用来谈我们与工作的关系,谁最清楚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呢?那些失业、退休的人。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不仅失去了衣食的着落,也失去了一种有职业的生活。有人向往一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生活,而一旦他进入这种生活,又会觉得空虚无聊,荒唐难耐,失魂落魄。其实,工作不是什么外在于我们的东西,也不只是我们求生的手段,而是我们实现自己生命的基本方式。只有在一种实实在在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才能发挥、体验和享有自己的智慧、意志、情感,才能咀嚼到人生百味。正因为如此,一个失去工作的人,即使没有衣食之忧,也会感到一种失落,他失去了什么呢?他失去了一个人应有的生活。

无论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人都应是一种有职业的存在。事实上,工作既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是我们实现自己、进入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从事一种职业就意味着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负有责任,尊重自己的工作,培养敬业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当我们将工作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工作看做是生命和生活的实现方式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的时候,工作就不再是事不关己的身外重负,而是涉及到我们自己的自由、选择、责任与义务的人生大事了。当我们将工作看做自己的生命而被一种敬业的激情所支配,工作对我们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当我们以职业为生,去过一种负责尽职的生活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在顷刻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每天上班不会感到只是为老板打工而无精打采,而会感到在过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而情绪饱满;我们做一个产品不会感到这与我无关而敷衍了事,而会感到将一个产品做得最好是我的责任、智慧、才能和毅力的见证,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

(四)职业道德

人类职业生活是职业道德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借以实现的一种普遍形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社会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职业,就必然要求有适应并调整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便是为了适应和调整人们不同职业生活而产生的。因此,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

职业道德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此外,职业道德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从事各类职业的人们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各职业的存在,并促进其职业及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会一般道德的特殊表现,是当时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在各种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贯彻和特殊表达。也就是说,作为特定条件下的职业道德,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行为调节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又只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某一方面在人们特定活动范围内的职业化,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主要由两部分因素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履行职责的特殊素养。二者融为一体,构成职业道德。

二、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职业与职业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两者均属历史的范畴。它们的产生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客观基础,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而引发的社会大分工。职业道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种形态的历史演变,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一)原始社会——职业道德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分工是按性别来划分的自然分工,分工只限于两性之间,男子负责打仗、狩猎、捕鱼、获取食物并制作工具;女子负责管家、养儿育女、制作食物、缝制衣服。在当时没有社会分工,也就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内部在原来性别分工的基础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分工,这就是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专门的职业。由于各种职业分工的出现,一方面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职业利益和需要,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关系,使社会生活变得错综复杂。为了调整好这些复杂的职业关系,保证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使大家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客观要求。从主观方面来说,由于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和职业交往中,也逐渐认识和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的。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为社会作相应的贡献。这样,有关职业的社会义务、道德价值、道德观念、职业理想等职业道德意识也就逐步形成了。在此基础上,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就相应产生了。

(二)奴隶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阶段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原始社会两次大分工所形成的职业活动,而且发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业。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不仅手工业进一步分化为制陶、纺织、制盐、酿酒、木工等职业,社会上也出现了教师、医生、神职人员、艺术家、哲学家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据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当时大的职业分工就有六种,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贩、农夫、妇工。王公(高级统治集团)之职是“坐而论道”;士大夫(官僚和小贵族)之职是“作而行之”;百工(手工业者)之职是“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商贩(坐商行贩)之职是“通四方之珍异”;农夫之职是“饬力以长地材”;妇工(家庭女工)之职是“治丝麻以成之”。其中的百工就有攻木之工七种,攻金之工六种,攻皮之工五种,设色之工五种,刮摩之工五种,共计三十余种。在古希腊的奴隶社会,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把人分成三等(除奴隶外):第一等是统治者奴隶主,其道德是智慧;第二等是武士,其道德是勇敢;第三等是自由民,其道德是节制。由此可见,在奴隶社会,职业种类更加丰富,分工进一步细化,而且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规范来指导、约束、规范人们职业行为的道德标准,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形态,即职业道德形成于奴隶社会。

(三)封建社会——职业道德的初步发展阶段

到了封建社会,随着自然经济的缓慢发展,农业、畜牧业、城市手工业、医疗、军事、政治、教育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几种较为稳定的职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也有所发展。比如,当时的手工业者基于共同的利益要求,形成了不同的行会,制定各种章程规定等,以防止行业内部相互的倾轧。又比如在医德方面,我国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太医精诚》中精辟地阐述了应有的职业道德。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既应技术高超,又应品德高尚。医生的职责主要是治病救人,他不应以自己的医术去谋私利,而应一心为患者治病、解除痛苦。因此,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也不论是否是亲朋好友,只要是病人均应一视同仁。孙思邈不仅提倡医德,而且也身体力行,实践医德。在政治方面,封建统治者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提出为官从政要刚正不阿、廉洁清正、不贪钱财、不徇私情、任人唯贤、体恤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历史事实证明,职业分工在封建社会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也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和宗教控制,职业道德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从以上内容我们知道,职业道德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萌芽,在奴隶社会中逐步形成独立的形态,在封建社会中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总的来说,在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职业道德大都处于自发状态,虽然有些行会、行业、企业和个人也制定了一定的行规或守则,但还是处于散乱状态或较低的层次。职业道德往往表现为和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相融合。例如,我国传统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家庭道德,也是职业道德。身为臣子,就要为君王效忠;身为人子,就要孝敬父母,勤于劳作。

(四)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18世纪中期起,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进入了以机器生产为中心的大工业发展时代。与此同时,新的社会职业层出不穷,出现了诸如科学家、工程师、律师、新闻记者、作家、艺术家、运动员等职业,形成了比以往社会广泛得多、复杂得多的职业关系。职业道德也慢慢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早在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大陆就出现了各种地方性的职业协会,进入20世纪又出现了一些跨国的和世界性的职业协会。这些职业协会为了维护本协会的声誉,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普遍制定了一些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守则。二战以后,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职业道德进一步成为行业、企事业单位加强决策指导、完善内部管理、协调外部关系和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以研究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为对象的各种职业伦理学,也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问世了。比如美国伦理学家赖特在《伦理学概论》提出了各种行业伦理学。他认为,各种职业伦理学对各种职业人员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开始有学者专门从事职业伦理学的研究,职业道德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五)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成熟阶段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新型社会,它为职业道德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雇佣与被雇佣的职业关系,而是在经济上根本利益一致、在政治上人格平等的互助合作式同志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是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各种职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职业的不同,只是体现了社会分工不同,而不是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职业本身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共性,它能够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统一起来,并能够得到国家的提倡和保护。社会主义不仅为发展新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保证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顺利发展,维护职业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个体利益、行业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提供了可靠保障。但要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就必须自觉地、坚决地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和道德作斗争。

第二节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和社会作用

一、职业道德的内容

2001年9月,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各种职业共同的、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一)爱岗敬业

1.爱岗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亦称热爱本职。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每个岗位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都是从业人员在社会分工中所获得和扮演的一个公共角色。在现阶段,就业不仅意味着以此获得生活来源,掌握了一个谋生手段,而且还意味着有了一个社会承认的正式身份,能够履行社会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求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

对一种职业是否热爱,有一个个人对职业的兴趣问题。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但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缺一不可。因此,国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人安排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不论你对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你都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兴趣,热爱这一工作,这是基本觉悟的一种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人们比较喜欢的条件好、待遇高、专业性强、工作又轻松的工作,做到爱岗相对比较容易。对于那些工作环境艰苦、繁重劳累或是工作地点偏僻、工作单调、技术性低、重复性大,甚至还有危险性的工作,要做到爱岗就不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热爱这些岗位并在这些岗位认真工作劳动的人就是有高尚品德的人。

2.敬业

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整个社会好比一台大机器,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整台机器的运转。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就会影响整个企业或单位的工作进程,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甚至还会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敬业包含两层含义:一为谋生敬业。许多人是抱着强烈的挣钱养家、发财致富的目的对待职业的。这种敬业道德因素较少,个人利益色彩增加;二为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才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

爱岗与敬业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吹拍逢迎,见风使舵,争功诿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

一个忠诚老实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时时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忠诚老实的人也有可能犯错误,但同虚伪的人犯错误的性质不同。诚实的人犯错误是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方面的问题造成的,而虚伪的人犯错误则是由于不诚实,属于道德品质问题。

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是真实不欺,“信”也是真实不欺。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信,诚也”。古代的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就是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孔子也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论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也极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诚和“信”是不自欺,是内心和外部行为合一的道德修养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是内心总会有冲突,他一方面知道要为善去恶,而另一方面他还为情欲所蔽。“欲动情胜”,所以其内心总会有不自愿遵行道德的想法,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是真、是善、是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才能达到这一美好境界。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办事公道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基础。

所谓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情或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公正是几千年来为人所称道的职业道德,人是有尊严的,人们都希望自己与别人一样受到同等的对待,企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因此,人们一直歌颂那些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清官明主。

古人云:“治世之道为在平、畅、正、节。天下为公,众生平等,机会均等,一视同仁;物尽其力,货畅其流,人畅其思,不滞不塞;上有正型,下有正风,是非分明,世有正则;张弛疾徐,轻重宽平,皆有节度。”不平行便不平衡,不平衡则人心不平;人心不平便失去社会安定;不通畅便存在蒙蔽、隔膜、压抑;不公正便失去原则,失去是非、失去信任;没有节度,便失去控制。从这里可以看到平等原则的重要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中有平等互利原则,这体现了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因此,在经济领域中要求处事公平、办事公道。目前,人们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都在增强,这要求领导干部办事必须公道,否则,不是威信扫地,就是吃官司。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要与人打交道,都要处理各种关系,这就存在办事是否公道的问题,每个从业人员也都有一个办事公道问题,如一个服务员接待顾客不以貌取人,无论对于那些衣着华贵的大老板还是对那些衣着平平的乡下人,对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宾客能一视同仁,同样热情服务,这就是办事公道。无论是对于那些一次购买上万元商品的大主顾,还是对于一次只买几元钱小商品的人,同样周到接待,这就是办事公道。

(四)服务群众

所谓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群众指出了我们的职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了我们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指出了我们应当依靠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乐群众所乐。要掌握服务群众的含义,应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服务群众是对各级领导及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的一种要求。邓小平曾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他说:“领导就是服务。”它的核心就是要求领导者必须时时刻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才智。马克思曾警告过,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要防止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我们的领导干部,各级公务员一定要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真心诚意服务于群众,绝不能践踏人民的利益,不能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服务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服务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以往私有制社会职业道德的根本分水岭。

其次,服务群众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从业人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既是为别人服务的主体,又是别人服务的对象。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人职业服务,同时又承担着为他人做出职业服务的义务。因此,服务群众作为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对领导及公务员的要求,而且是对所有从业者的要求。

(五)奉献社会

所谓奉献社会,就是全心全意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高体现。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他们把一切都奉献给国家、人民和社会。所谓奉献,就是不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或为真理、为正义献出自己的力量,包括宝贵的生命。奉献社会不仅有明确的信念,而且有崇高的行动。奉献社会的精神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精神。当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业时,他关注的是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意义。他为此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伟大的奉献社会的精神。

奉献社会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融在一生事业中的高尚人格。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四项规范相比较,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基础要求,是首先应当做到的。做不到这两项要求,就很难做好工作。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比前两项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做基础。奉献社会,则是这五项要求中最高的境界。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心为社会作奉献的境界,他的工作就必然能做得很好,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二、职业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一)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其道德特征表现为职业对人们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它既受到一定社会一般道德原则的制约,同时又必须适应职业生活的需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具有不同于其他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范围上的有限性

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不是普遍的,而是特定的有限的。一方面,它主要适用于走上社会岗位的成年人,即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具有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也就是说,它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已经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成人;另一方面,尽管职业道德也有一些共同性的要求,但某一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只适用于专门从事本职业的人。例如,教师的职业道德就要求教师既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尊重从事同一行业的人员,处理好同事关系,也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而这些内容就不能作为用来衡量医生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标准。

2.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于职业分工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与其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也就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医生以救死扶伤为职责”,“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经商以互利互惠、愿买愿卖作为交易的基本原则”等职业道德规范几乎在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另外,职业道德通常都是以职业技能等一起由先辈传承下来的,所以,许多职业道德的内容中还包含着职业传统、职业习惯、职业心理和职业品质等成分。这些也都是使职业道德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3.形式上的多样性

职业道德的形式,因行业而异。一般来说,有多少种不同的行业,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职业道德。从职业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手段和方式划分,职业可分为“窗口行业”和“非窗口行业”,前者是指直接与人接触,进行面对面服务的各种职业,如商业、旅游业、服务业、海关、交通、医疗卫生及教育等;相反,后者指不接触顾客为社会提供间接服务的各种职业,如工业、农业、科技等通过研制、开发、生产社会所需产品的职业,即职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往往从本职业的要求出发,考虑本职业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及人们的接受能力后,制定出许多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如规章、制度、守则、公约、条例等。这些行为规范既具有行业的纪律性和法规性,但也是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职业道德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4.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

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说,一方面遵守纪律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纪律又带有强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等。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职业道德和一般道德比起来,更加明确、具体,对个人具有更直接的约束力。现在许多企业对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作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使职业道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监督检查的规范细则,从而利于职工在职业活动中遵照执行。而且,职业道德在企业的具体贯彻执行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很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职业道德要求也趋于细致、具体、规范,如上海宝钢的职业道德规范就达885条之多。

(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往往因职业道德特点的变化而改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因此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社会职业道德的特点,其社会作用相应发生变化,出现了以往的职业道德所不具有的社会作用。

1.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企业是具有社会性的组织,在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既有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所有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又有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职工与企业的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这种矛盾和冲突有的是由于物质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相互交流、沟通不够产生误解引起的,也有的是由于职工间缺少尊重、言谈举止不礼貌引起的。这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削弱企业的凝集力,会对企业实现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时,将使整个企业成为一盘散沙,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倒闭。为了缓解这些矛盾,建立良好的协调互助的关系,这就要求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应从大局从发,光明磊落,相互谅解,相互宽容,相互谦让,团结互助,共同协作,而不能意气用事,互相逞能,更不能互相拆台、勾心斗角,这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职业道德一方面可以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

2.有利于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中人是第一活跃的因素。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从业人员具有了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从业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驱动固然不可忽视,但决不是唯一的动力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已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存在。因此,职业道德的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动力是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

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的职业道德维护的是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不发生直接关系。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维护的经济利益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私人业主的利益,绝大部分是社会整体的利益与社会的发展直接发生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作用。小到各行各业内部的职业道德和规则,大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有力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3.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尤其是服务产品的生产,由于生产消费的同一性特征,使得其质量难以控制,要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就需要服务产品生产者本着“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始终如一地提供优质服务。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求服务行业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服务技能,更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4.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促进全社会道德风貌的好转

职业活动是个人一生中主要的生活内容,人生价值、人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职业活动得到实现的。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交汇点,职业行为是个人与社会进行交往联系的基本方式。所以,人在职业行为中的道德表现就成为一个人道德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的品德、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也主要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并充分展示出一个人总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因之,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为整个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岗位是培养人格的最好场所,也是表现人格的最佳场所。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注重职业道德品质修养,必然会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从而带动全社会道德风貌的好转。

此外,人的情感是相互传染的。高尚的道德情感以一种示范姿态,可以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传递给自己的职业对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对象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的行为,同时再传递给其他职业工作者。如此往复,在全社会造成良好氛围,形成一种气势,全社会的道德风貌在人们彼此影响感化之下,在党和国家共同倡导下必然会有一个较大提高。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在社会主义社会,每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服务的。职业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出的一系列规范,都与为人民服务相联系,是这一要求在有关方面的具体体现。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要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不断探索有效形式,教育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途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还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呢?其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确,为人民服务,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是我们党长期倡导的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的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社会道德中目的和手段、权利和义务的分离,达到了四者的统一。在私有制下,为少数剥削阶级成员谋利益是目的,而广大被剥削阶级成员为其效命是手段;权力表现为剥削阶级的特权,义务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受奴役。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民既是权力和义务的主体,也是权力和义务的客体,人民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反映到道德上,就是倡导为人民服务。即全社会成员的“自我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彼此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并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消除两极分化,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所以,为人民服务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3.为人民服务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生活上富裕,精神上充实,因此说市场经济本质上讲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证和巨大精神动力。市场经济本身有它无法克服的弱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法制,也需要有社会伦理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强制作用下,培养起人们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4.为人民服务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所谓职业职责,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个人对社会、集体和服务对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曲折,付出许多努力与辛劳,才能达到要求。这时,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舞下,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最佳成绩。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给人以热情与力量。

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向人民负责,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因此,它必然成为衡量每个行业制定具体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

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了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它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依据。在社会主义社会,既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也存在着集体与国家及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得到认真贯彻的重要表现。

如一个几百人的小型造纸厂,经济效益可观,给当地解决了许多人就业问题。但造纸厂排出了大量的污水,污染环境十分严重,造纸厂是否关闭,就看以什么为标准。若以造纸厂这个小集体为标准,造纸厂不应关闭;若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标准,造纸厂就应关闭。因此说,为人民服务是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5.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各行各业人员的共同要求,这包含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既提倡道德先进性,即一些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崇高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也重视广泛性,即普通劳动者只要诚实劳动,忠于职守,公平交易,按劳取酬,履行公民义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也属于为人民服务的范畴。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不断教育和提高,逐步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道德目标,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履行为人民服务道德规范的积极性。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所谓集体主义,就是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这是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密切联系的,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全过程。它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的最根本的准则,也是衡量个人行为和品德的基本原则。

就旅游从业者自身而言,我们工作,就要和别人共事,这个共事的企业、单位是我们每一个人安身立命之地,大家都要以企业为家,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钻研业务,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厂兴我富,厂兴我荣”。如果旅游企业的产品质次价高,销售不出去,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工人下岗,自己的利益也没有着落,只能是“厂衰我耻”。人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企业是个人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桥梁”和“载体”。只有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当好企业的主人,干好自己的工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了,产品有销路,经济效益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才有了保证,所以,我们要把集体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甚至高于自己的利益。

当然,物质资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对物质利益的关心和追求,是推动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客观原因。尊重和保护人们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去争取美好富裕的生活,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裕和幸福,这是正常的。人人树立“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的敬业意识,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谋取个人合理、合法的利益,理应得到肯定和尊重。集体主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集体主义旗帜下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力量,也就谈不上稳定的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集体,离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也就无所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不尊重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将会妨碍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而整体利益的发展和壮大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捍卫集体利益而献身。集体主义既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又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个人做出牺牲,更不是任意地要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这种自我牺牲是有条件的必要的牺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