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文化安全建设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撑

甘肃文化安全建设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撑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安全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甘肃的文化安全建设对国家的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弘扬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捍卫中华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保安腰刀的制作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真食品在张家川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规模优势,是甘肃饮食文化的重要支撑。

一、甘肃文化安全建设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拥有文化自信,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民族才是自强自立的民族。文化安全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甘肃的文化安全建设对国家的意识形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源远流长的甘肃文化对民族意识形态的哺育和支撑

对一个民族来说,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都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新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源远流长的甘肃文化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哺育主要来自于:

1.肇启中华文明的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奠基作用

甘肃天水是传说中的伏羲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是华夏先民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天水渭河南北就有人类的踪迹。在中国古代开发史上:相传人文初祖伏羲生于成纪(今天水秦安县北三十里处);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薪火,伏羲氏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造甲历、创周易、制嫁娶、创乐器、造书契,为人类的繁衍、生存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创建了最早的发展制度。

距今七八千年的伏羲文化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中华哲学体系、神秘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伏羲文化内涵丰富,孵化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萌芽,开奋发向上、人类征服自然的主流文化之先河,具有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6月,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21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举行,该节会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2.甘肃历史上担当着中原文化护卫的职责

甘肃的特殊位置决定其地域的独特性,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成为中国与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交织、融合过程中,甘肃文化起了相当重要的护卫作用。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历过脱离中央政权统治的时期,但中原文化的传统依然深入人心。同时,甘肃还处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使得甘肃文化存在着多元性和丰富性,甘肃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产生互动作用,互相影响,交相辉映。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也指出“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主流文化贯穿于甘肃文化发展的主线

甘肃省的4大文化资源优势——历史遗存、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的丰富程度位居全国第5——从肇启中华文明的伏羲文化到黄河文化;从对“亚欧大陆桥”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丝绸之路文化到敦煌文化以及长城文化;从以陇东边区、哈达铺会议、榜罗会议、会宁会师、腊子口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到当代的“铁人精神”、“会宁脊梁”、“庄浪梯田精神”。这些主流文化贯穿于甘肃文化发展的主线,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并经过先哲们不懈的传承与发展,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髓之中,一脉相承而延绵不断,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感染力。

(二)多民族宗教信仰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捍卫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弘扬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捍卫中华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甘肃有代表性的县域民族主流文化是:

1.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爱国、爱民族、积极向上的文化表现形式

积石山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人口23.8万,县境内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的52.1%。积石山伊斯兰文化浓厚,穆斯林信仰虔诚。在全国仅有1.3万人口的保安族,95%以上就聚居于积石山县的保安三庄:梅坡、甘河滩、大墩。2000年以来,积石山县已举办几届保安族艺术节,展现了新时代保安族的风采,蕴含着热烈的多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它以精湛的民族工艺、特有的文化内涵、独特完美的造型和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等特点,与新疆的“英吉沙刀”和云南的“阿昌刀”并列为我国三大民族品牌名刀之列。保安腰刀的制作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安服饰表现出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保安族的婚、丧、嫁、娶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2009年11月,保安族、裕固族和东乡族服饰、佩饰参加了“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

2.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爱国、爱民族、积极向上的文化表现形式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人口31.97万,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69%,境内伊斯兰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善良。张家川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以及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约束。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之间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从而在服饰礼仪等方面有所改变,但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回族的“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既是伊斯兰教的三大宗教节日,又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含义不同,过节方式也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张家川县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宣化岗拱北、清真寺、摩崖石刻以及老庵寺等,成为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资源,以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节庆活动为纽带的旅游产业开发格局。

张家川“花儿”在民间已经传唱了数百年,在格律、调式上有独特的个性,曲调高亢、悠扬,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清真食品在张家川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规模优势,是甘肃饮食文化的重要支撑。在2010年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的第二届“兰天杯”天水名优地方菜、天水传统宴、天水名特小吃大赛上,张家川伊斯兰饭庄的香酥羊腿获得铜奖,其传统地方宴“十三花”获得特别奖。

3.天祝藏族自治县爱国、爱民族、积极向上的文化表现形式

2010年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举行了由天祝形象推介宣传、民族大团结群众文化、雪域高原生态旅游等三大系列活动组成的县庆活动。天祝县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最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全县面积710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少数民族共21.74万人。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构成天祝的总体形象,为挖掘其特色底蕴,天祝县先后挖掘、整理出版《天祝风情》、《土族花儿》等书籍;在石门沟、金沙峡修筑石碑、塑造佛像,请名人雕刻碑文,撰写文稿,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在草原公园周围山上修建亭台楼阁;建成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村寨,充分展示少数民族风俗民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藏传佛教文化是天祝县的代表性文化,几乎囊括了藏民族所有的文化,渗透到了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藏传佛教文化这个概念,已远远突破了宗教范畴,一座寺院就是一所学校,知识学问通过寺院教育得以完整保存和发扬光大。天堂寺名列藏传佛教北方五大名刹之一,素有“自古天堂八百僧”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天堂寺、石门寺、华藏寺等寺院相继重建开放,先后批准了东大寺鲁迦堪布佛、达隆寺达隆佛、天堂寺莫科佛、华藏寺华藏佛转世,满足了信教群众的意愿。

(三)丰厚的甘肃当代文化对国家主流文化的强劲支撑

文化发展的宗旨是创造上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下启中华文化未来的文化成果,并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文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传播中华文化。

1.甘肃文化精神(甘肃精神)

甘肃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精神——甘肃精神,她源于甘肃这块热土上与众不同的自然元素、历史脉络和人文内涵。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只有大力弘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才能引领坚忍不拔的甘肃人奋勇向前。定西的“三苦”精神、庄浪精神、老区精神,每一个地区在改变落后面貌的艰苦历程中,都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侯殿禄精神、石述柱精神,这些陇原儿女的优秀代表,用自己百折不挠的坚毅形象塑造了鲜明的陇人品格;誉满全球的“会宁脊梁”展示了智慧加拼搏再加团结奋进的会宁草根文化经久不衰的力量。甘肃精神是2600多万甘肃人民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包含了艰苦奋斗、崇尚实干、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包容创新、团结奋进等丰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铸就了不朽的甘肃精神,甘肃精神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问题,现实赋予甘肃精神典型的地域性、强烈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科学的、前卫的敦煌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理念

2010年以来,敦煌市相继获得“国家精品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已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品牌。敦煌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

我们应该珍视敦煌这个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文化资源宝库,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敦煌市和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相关机构持有科学的、前卫的敦煌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理念。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力求统筹协调好保护、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0年4月,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在敦煌正式开建,该中心是正在实施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子项目之一,将在2010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争取2012年投入使用,敦煌研究院多年来积累的众多“数字洞窟”将首次在公众面前得到系统展示。2010年5月,敦煌研究院以其在遗产数字化、采用高科技创新保护文化遗产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时尚旅游》杂志“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文化遗产保护奖”;未来三年内将完成莫高窟60个重点洞窟的壁画数字化。

3.《读者》在世界的影响

《读者》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华文阅读第一刊”。2010年月发行量维持在800余万份,长期位居国内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三。2009年,《读者》杂志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60品牌”,成为文化类入选的唯一品牌;2010年,在第七届世界品牌大会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上,《读者》被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50.08亿元,位居总排榜176位、传媒行业品牌15位、杂志类第1位,拥有广泛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读者》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拥有众多读者,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自打入美国市场以来,《读者》在保持高雅格调的同时,又体现了与中国大陆版本不同的特色,在美国读者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培育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他们不仅通过《读者》学习中文,而且把它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2010年6—8月,读者集团陆续推出了拥有顶尖技术水平和精彩阅读内容的“读者电纸书”系列数码产品,为读者建设个人的“数字图书馆”,让广大读者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低碳时代数字阅读的新乐趣。

《读者》的高速成长同样得到了众多跨国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同,已经富有成效地为杜邦、摩托罗拉、索尼、宝洁、中国联通、平安保险、步步高、红河等诸多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广告服务,其成绩得到了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