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博大的县域文化资源是探索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路径

保护博大的县域文化资源是探索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路径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口头传统为表现形式的甘肃县域文化,包括韵文体口头传统和散文体口头传统。二郎山花儿会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9月又作为“甘肃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庆阳被称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2009年4月20日,庆阳市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二、保护博大的县域文化资源是探索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路径

(一)甘肃县域文化具有强劲的民间文化命脉

1.县域文化表现形式

(1)口头传统

以口头传统为表现形式的甘肃县域文化,包括韵文体口头传统和散文体口头传统。前者如“花儿”、陇南山歌、陇东信天游、秦安小调;兰州鼓子、阿肯弹唱、藏族弹唱、春官歌、宝卷等。后者如少数民族故事歌:回族的《紫花儿》、东乡族的《米拉尕黑》、裕固族的《黄黛琛》,藏族史诗《格萨尔》等。

(2)风俗习惯

以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甘肃县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节日、仪式活动、民间信仰、民间医药、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游戏等。就民间节日而言,如农耕文化之下的岁时节庆:春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民族的宗教性节庆:回族的古尔邦节、藏族的燃灯节、蒙古族的祭敖包等。仪式活动是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正月初一的“摞担”、正月十五的秧歌社火、七月初七的“乞巧”;回族婚礼中的表针线、东乡族的送海底亚等。

(3)物质生活

以物质生活为表现形式的甘肃县域文化,是指以有形可见的物质的形式和无形不可见的技艺的形式进行传播、传承的文化类型,如民间建筑、民间饮食、民间美术、民间服饰以及民众所掌握的用以进行这些文化构建的技艺。

2.甘肃优秀的县域文化

甘肃拥有资源丰富的优秀县域文化,下面谨举三例。

岷县花儿

甘肃岷县是“中国‘花儿’之乡”。在那里,民众根据唱词内容和受体对象将演唱的花儿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好花儿”、“傻花儿”、“心病花儿”和“佛爷花儿”。“好花儿”即所唱内容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花儿。“傻花儿”,有时也叫做“瞎花儿”,“傻”和“瞎”在当地都有不合规矩的意思,“瞎”还有些“恶作剧、坏”的意味。“心病花儿”陈述生活的困苦,表达身心的悲痛。“佛爷花儿”即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花儿,主要在祭祀湫神的“溜佛爷”仪式上演唱。

早在2004年以来岷县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中国花儿传承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二郎山花儿会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9月又作为“甘肃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5月文化部公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岷县花儿歌手刘郭成榜上有名。

通渭耕读

在甘肃,通渭人爱字画擅书画是出了名的。这里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几乎家家墙上都挂有装帧考究的中堂和条幅,当地有俗谚曰“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通渭农民的生活便是“放下锄头,拿起笔头”。在通渭,字画收藏不只局限于“文化人”,它是普通民众相沿成习累代传承的风俗,而深寓其中的耕读道德则是此地世俗生活的精神维系。

通渭自然条件恶劣,物质匮乏;但是通渭人自古以来重视耕读,习字作画之风长盛不衰,书画艺术高度发达,在我国书画界被誉为“通渭现象”。截至2010年8月,中国书协有通渭籍会员12人,中国美协有通渭籍会员3人,甘肃书协有通渭籍会员35人,甘肃美协有通渭籍会员32人。

庆阳刺绣

庆阳被称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黄土高原孕育了庆阳刺绣粗犷雄浑的文化特色,就材料的选择、花色的搭配、图案的绘制而言,相较于湘绣蜀绣的轻巧空灵,前者则突出了古拙朴素的特点。绣品上的各种传统图样,表达了庆阳人对生命、生活的理解与希冀。孩童服饰上的五毒图案,是象征避邪的文化符号;鞋垫上的彩蝶戏花,是象征爱恋的文化符号;香囊荷包上的十二生肖,是象征佑护的文化符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006年5月庆阳香包刺绣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7年6月,“庆阳香包绣制”艺人70岁的贺梅英大娘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政府牵头,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使庆阳的刺绣产业迅速形成多种运作模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2009年4月20日,庆阳市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二)甘肃县域文化是培育甘肃精神的摇篮,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养分

甘肃县域文化是在甘肃这片具有独特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甘肃人相沿成习、世代传承的生活模式,它是甘肃民众在语言、行为、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体现了甘肃人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

1.花儿是表达甘肃人爱情信念的独特载体

花儿是歌手在现实生活背景下、现场环境作用下所创造的供自己及相关受众享用的文化产品。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态背景下,花儿作为一个载体,负载着甘肃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以爱情为表现题材的花儿展现了甘肃人的精神世界,是甘肃人表达爱情信念的独特载体。

(1)重情轻财

例1女:八月十五九月九,一心跟上你者走,你要馍馍我打狗,没吃没喝我不愁。

男:一对犏牛院里卧,我把高楼没想过,跟着怜儿要馍馍,我怜儿推过我推过。

(2)泼辣坚韧

例2男:一对花牛钻林廓,把你寻(方言,音xíng,意即寻找)了三天没行着,就叫山刺戳脓和。

女:镰刀割了一把草,有心我两个缠(方言,音chán,意即交往)到老,谁坏良心死得早,缠了阳间缠阴间,阴魂嫑叫缠动端。

(3)质朴坦荡

例3男:一对花牛犁山地,我问你是啥名字,名字说下姓说下,你是谁家人的小娃娃。

女:斧头剁了一片桦,我给你把名字说下姓说下,我是大寨呢的×××。

2.通渭耕读文化是甘肃农耕文化品位的杰出典范

通渭耕读文化氛围浓厚,“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在当地是深受民众认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通渭人中流传着这样的古训:“耕是黄金读是玉,耕读二字两无虚;若要荣华并富贵,白日耕田夜读书。”

“耕读”是通渭人在传统农业社会生活中于苦瘠如斯的生态环境下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对于意在出世的农家子弟来说,“耕”是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而当耕读完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之后,它对于社区、社会的维系作用便会升华为人的心灵净化和自我道德约束。相较于当今的法治社会,以法律为利器维系社会稳定,通渭人崇尚耕读的人生价值追求对世人的行为模塑起到了自我道德约束的作用。在通渭流传着这样的俗语——“饿死不偷人,气死不告状”,在这种耕读道德的制约规范下,作为物质生活匮乏的“国扶县”,通渭人展示给外界的是高贵的精神品格,这里古风习习民性淳朴,是全省刑事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地方。同时,农民书画已发展成该县的支柱产业,通渭近年来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农民书画产业县。

3.会宁状元文化是农民精英心理素质的独特表达

重视教育是中国许多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甘肃会宁便是这样一个极致。会宁苍茫而贫瘠,十年九旱,黄土山梁光秃秃,自然资源相当匮乏,是国务院和甘肃省确定的重点扶贫县之一。同时,这里也是“状元故里、博士之乡”,是全国著名的“状元县”。自高考恢复以来,在会宁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了500多名博士,3000多名硕士。

重视教育是会宁状元文化的外在表现,探究其本质则可以认为这种文化是源于农民精英心理素质的独特表达。这种精英心理特质像一条坚韧的纽带联系着会宁农民和会宁“脊梁”。状元文化是会宁农民和学子两代人智慧的结晶,它的结果体现在学子身上,但它的创造过程却发生在农民父辈和学子两代人身上,是两代人价值观的融合体现。

(三)做大甘肃县域文化是抵制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屏障

甘肃历史悠久,有言曰“八千年文明在甘肃”,这里县域文化资源丰富。甘肃的县域文化既有生活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欣赏价值,更有意义的是其作为甘肃精神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历史见证价值、族群认同价值。做大甘肃县域文化是抵制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屏障。

1.甘肃面临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甘肃的乡村生活而言,其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以电视为主体的外部媒介的进入和以打工为主体的内部人员的外流。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很严重的一条就是文化全球化。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通过大众传媒留守乡民进行着文化渗入,而外流乡民更是身受了西式文化的影响。两种途径、内外夹击,使甘肃的县域文化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挑战,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

2.甘肃县域文化目前仍面临不自信

从欣赏者、研究者的“他观”视角来看,甘肃的县域文化无疑是足以自豪的人类瑰宝,然而从当地人的“自观”视角来看,却常常对一些自身文化表现出不自信的倾向来。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也有现实中出现的难题。比如“文革”后遗症。文化是需要载体的,庙宇是民众信仰的载体,祠堂是家族记忆的载体,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节会是山歌的载体,器物是技艺的载体……对于甘肃而言,“文革”对文化的强制变革不但表现在对文化载体的摧毁,也表现在给民众造成的精神烙印: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封建的,这种精神印记甚至演变为代际传承。另外,县域文化的不自信还与“当前”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的改变息息相关。由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的消失,或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意义而导致县域文化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变异,那么苟延残喘的县域文化必然处于不自信的境地。

3.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县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时代的进步等相关因素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也时常处于主动或被动地变化之中。县域文化反映了一个区域、一个族群的文化模式,其中蕴含的族群文化基因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它健康发展。比如,2010年1月31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天水市秦安县举行了“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暨启动仪式,省新闻出版局系统的工作人员利用猜谜语这一县域文化样式,吸引众多村民参与其中,以此宣传主流文化,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作家、设计师、音乐家们也常在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灵感,借此完成的作品丰富了主流文化的艺术世界。

如同物种的多样,人类文化也具有多样性。正因为多样,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尊重他者的文化多样性,是平等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族群文化的前提;珍视自己的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传统、健康发展的途径。加强县域文化建设可以拓宽文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国家的文化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