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五 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支撑”是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技支撑体系应能促进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专题五 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支撑”是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1)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指:①科技资源超过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②科学技术能够面向市场,通过提供先进生产力带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满足经济增长“量”和“质”的需要;③科技创新要面向现实需求,注重适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尽快满足各类产业的需要;④缩短知识创新到产业化的周期,满足后发国家跨越发展的需要。

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2)关键在于科技支撑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的完善。(1)科技支撑体系应能促进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增长,要求科技支撑体系能创造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包括社会和生态在内的广义的经济价值,并以此作为整个经济系统活动的目标。另外,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应使传统产业在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逐步更新。(2)科技支撑体系应能保证自然系统的持续使用。科技支撑体系不仅不能污染和破坏自然,而且必须维持和保护自然资源,恢复和再造理想的生环境,并使二者协调一致。一方面,科技支撑体系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发展应控制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更新范围之内,应在低消耗、少投入上下工夫;另一方面,发展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应向少污染甚至是零排放、可更新的方向努力。(3)科技支撑体系应能促进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成果是直接面向人类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以及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科技支撑体系应能促进人类社会逐步走向和谐、公平,不断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和道德风尚。

一、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内各类经济的总和,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各类经济并存的综合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一)科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或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的主导要素,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二)科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带动、发挥农业企业及科技园区等示范带动作用,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和现代化。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投入少效益大的服务经济是实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甘肃发展高效低耗经济必须依赖科技,通过利用科技创新,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甘肃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甘肃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甘肃省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广大科技人员在科研基础薄弱、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培育出了一大批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出了一大批抗旱、节水新技术,开发了一大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农副新产品,为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培育出了以甘麦8号、陇鉴127、甘春20号、陇春20号、兰天10号为代表的小麦新品种,为甘肃省小麦的稳产、高产提供了良种保障;以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陇亚8号、陇亚9号、天亚等为代表的亚麻新品种培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陇薯3号、陇薯6号为代表的陇薯系列新品种培育为甘肃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位于双第一提供了技术保证;以甘啤3号、甘啤4号为代表的啤酒大麦新品种培育,使甘肃省的啤酒大麦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以大通牦牛、中国黑白花奶牛、甘肃黑白猪、甘肃高山细毛羊等新品种的成功繁育,为甘肃省成为我国的畜牧大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以“121”集雨节水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为甘肃省旱作农业的稳产、高产和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口蹄疫疫苗和国家一类新兽药“喹唏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畜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和《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按照《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的安排部署,以建设创新型甘肃为目标,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科技已成为支撑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十一五”期间,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甘肃省新增就业人数25.2万人,企业上缴利税数2.6亿元;直接参与农民人数116万人,辐射带动农民人数153.4万人,直接参与农民人均项目收入达到3490元;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全省共下派科技人员6840人,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星火产业带建设,形成了瓜菜、马铃薯、花卉产业等极具特色的,草畜产业、高原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高原水产业、棉花产业等区域优势产业。截至2009年年底,河西星火产业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4.02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16.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3.13元;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民“富”县“强”为目标,紧紧围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条主线,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截至2009年年底,甘肃省有30个县区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区,共争取国家专项30个,资金4707万元,项目涉及十一个市的20个特色产业,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十多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甘肃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它应该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化区域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农产品产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四个主要发展方向。但是,就目前甘肃县区的状况看,全省87个县区中,只有很少县区可以达到发展高科技含量的县域经济。绝大部分县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很低,或者是基本没有什么现代科技的产业。对大多数县区而言,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还未显现,科技作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发动机”作用还未启动。从目前现有科技发展来看,目前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所需的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基本上是自然资源经济,并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极其严重,产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工业基本上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特别是煤炭、机械、食品、建材等产业占有过大比重;资源初加工型企业居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加工链条短,综合利用程度差,且普遍存在着能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绿色、有机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所占比重较低,特色农业发展迟缓;农产品的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增值率低,产业链短。如小麦加工主要以面粉加工为主,品种单一,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都较低,企业利润不高。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力量薄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研机构数量少,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业类科研院所。一些县(市)的农业科研机构多数由于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县域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数县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也不完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企业技术中心。县域中专利等知识产权拥有量少,大部分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县域科技人员数量少,科技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从事科研、工程技术的科研人员严重短缺。从人员的素质看,多数县域科技人员的学历层次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尤其是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中非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大多是老同志,且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致使一些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说明县域科技事业的发展并没有与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步。

四是缺乏足够的科技研究和应用投入。县域科技事业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技术性收入,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保障能力有限。县域科技筹集的金额占全省科技筹集经费比重低,且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从企业单位得到资金来从事技术开发应用性研究较少,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较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力量的程度低。

五是县域科技组织机构运行不力,乡镇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地方科技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存在缺位(科技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科技主管的作用)、错位(指科技部门和部分科技人员未能发挥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而在谋他事)和虚位(指科技部门的实际工作不能及时到位)等情况。由于机构运行的效率不高,致使乡镇的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也不正常,乡镇站所改革后保留或重组的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不同程度存在工作经费没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且工资待遇偏低、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不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以及中心功能弱化等问题。

三、甘肃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首先,县域是落实科技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前沿阵地,因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加强县域科技工作。其次,县域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当前最薄弱和不受重视的环节。能否建成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县域科技工作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县域科技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具体体现。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实现全面小康,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同时,甘肃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土配置不平衡问题突出,如何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制约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未来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省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第四,县域科技工作是将科教兴省落实到基层的主战场。县域科技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省在基层落实的效果,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对科教兴省战略的支持和理解。第五,县域科技工作是工业强省、甘肃省城镇化建设的落脚点。科技工作直接面向企业和广大农民,直接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县域产业化发展服务,其覆盖面大、涉及面广。在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工作的过程中,县域科技工作处于把握当地需求,识别、吸纳适用技术的关键环节,一方面直接为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供需合作平台,另一方面为县域发展提供启动契机。

(一)县域经济必须依靠科技项目发展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保障。在很多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大多是以实施县域工业化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代价很大,教训深刻。所以,我们在实现县域工业化的过程中应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为此,必须要有县域经济的高科技发展战略。一是根据县域情况,开展高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全面加强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大中城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前来兴办高新技术项目。二是着力巩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

(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

一是因地制宜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二是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三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技术比武活动,激发工人群众的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的热情。县域技术创新示范,要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

加强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另外,要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自己的农业科技人才,并创造环境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县(市)农业科技工作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立足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坚持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以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有效的技术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及科技专项计划,有效地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方面,科学技术是载体,高新技术是动力。近年来,很多县域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化组织松散,产品结构层次较低,有影响的主导产业少。从一些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和发展的趋势来看,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大力发展产前优质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中深加工及加强产后销售、信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果将大科技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将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四)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增强科技意识,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加大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专家顾问制度,积极推行科技人员以技术投入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充分发掘科技人员的潜能。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普及工作如何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使科技真正成为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竭的原动力,通过科普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技术是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一个突出的新特点,就是应突出高科技含量,只有普及科技,实现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五)要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健全政府的科技部门和农技服务体系

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从新形势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来看,县(市)科技部门应充分发挥下列跨部门的综合职能:加强对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统筹规划,推动本区域的科技工作,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协调和指导当地的科技工作(包括行业科技工作),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工作;建立发展科技服务体系机构,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科技产业发展,以科研为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定发展。同时,要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六)加快县域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活跃健康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县域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离开了信息交流,就无法顺利健康运行。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对于有效缓解长期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农产品销售、技术难寻等矛盾意义重大。目前很多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的地方,已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农产品交易、技术交流,初步尝到了信息畅通的甜头。很多县域都应尽快制订出信息体系建设规划。一是进一步加大县域农网(局域网)建设步伐,所有的乡镇和有条件的乡村都尽快接通互联网,体现出让农民知道干什么、学会怎么干、知道产品卖到哪里去的办网宗旨,真正发挥向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县乡一级设立多种形式的信息协会,采用报纸、信息橱窗、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农民及时提供生产、经营信息。信息网络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有利于农民提高科技文化水平,成为现代化的高素质农民。

四、甘肃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促进县域科技事业发展,政府应在宏观调控引导、科技资源整合、营造创新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结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县域科技资源,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和联动。强化县级科技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在服务内容上,突出政策服务、项目管理服务、营造环境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注重主动服务和依法行政;在服务形式上,公开科技管理工作程序,简化科技管理上的行政手续,提高办事透明度。省直和设区市各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从智力、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县域科技事业发展。

(二)增加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体系

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投入、高回报,政府应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确保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等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争取科技贷款、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等方式吸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争取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建立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机制。

(三)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研究和制定地方技术创新政策,加强政策措施的具体贯彻执行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和技术文化。要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重点抓好以消化、吸收、革新和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创新系统,以传播科技成果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传播系统,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功能的应用系统建设,形成既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又符合本地实际,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效运行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力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的同时,着手建立以专业乡镇和以企业科技开发为龙头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建设

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以高科技农业企业、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吸纳运用科技成果,加速成果的示范和转化。建立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信息、中介、咨询、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和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等工作,形成技工贸一条龙、技农贸一体化的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县域信息化建设,发展乡村信息网络。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从政府业务部门中选派技术人员下乡镇挂职;与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合作,交流选派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合作;聘请退休的科技人员下乡镇,开展技术服务等。

(五)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强化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

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在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引进科技人才,壮大科技队伍。改革科技奖励政策,设立政府津贴、项目津贴,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对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分别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鼓励科技人员携带技术和成果作价入股,到县域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启动战略和科技人才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不断学习、深造,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加快区域人才高地建设。

(六)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

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产学研相结合政策、项目带动政策和山海协作智力支持政策等,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建议对现有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科技进步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指标纳入国家统计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尽快建立一套适合甘肃县域科技的评价体系,规范政绩考评工作。要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大力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人物,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人大、政协要从人大决议、地方立法、监督检查、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面大力推进,形成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指挥、科委牵头、部门联动、媒体宣传的共同行动。

执笔人:潘从银 

【注释】

(1)周勇,李廉水.“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国际考察与概念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5-9

(2)周志田,杨多贵,康大臣.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J].科学研究.2005(B12), 78-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