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文化大省创新发展创造了机遇与条件

为文化大省创新发展创造了机遇与条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甘肃省扎扎实实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使甘肃文化创新发展获得了组织保障。在这个大背景下,甘肃文化创新发展势必成为甘肃省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甘肃省投资2600多万元的金城第一戏楼于2010年8月6日开门迎客。截至2009年各级财政共投入2.4亿元,建成农家书屋1万家。

一、为文化大省创新发展创造了机遇与条件

(一)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发展《意见》使文化创新升温

甘肃省文化软实力水平相对较弱,这种状况都与文化创新不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价值认同与文化理性判断和文化教养密切相关,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直接因袭相承,时代精神总是受文化视野和文化进取精神的影响,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方式与力度如何,都与文化思想含量、表达技巧及对受众文化认知有关;也与文化渗透、服务的方式方法有关。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策略”、“制度设计”和“政策法规”都是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谋略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总之,文化创新是贯穿一切发展的经纬。

1.从《意见》中看到的甘肃文化创新发展机遇

建设文化大省,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给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确立的三大目标之一。《意见》充分肯定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在文化上将甘肃定位于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意见》对甘肃文化资源的定位十分准确。

《意见》对甘肃文化在全国所处的地域文化优势,做出了充分肯定,并在此前提下,对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出了指导支持意见,且相应地布局了一系列重要项目。建设文化大省,是甘肃突破发展瓶颈,发挥比较优势,赶超产业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甘肃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品牌大省”到“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

2.《意见》引起了省内外文化界的强烈反响

2010年7月2日,就如何建设甘肃文化大省问题,省委宣传部邀请省内外文化界的知名专家,各抒己见。甘肃籍在外工作的知名专家也都充满了热情,或是发来华章、或是亲自赶来参加讨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董琦在发言中说,文化遗产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甘肃省应该加强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同时要加强甘肃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使甘肃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说,建设文化大省首先要成为“文化热省”,形成人人讲文化,处处有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它上升为全省行为。他认为,甘肃省要以国办《意见》为契机,开发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文化发展之路。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表示,甘肃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全省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还没有摸清,对其价值没有充分阐明。她建议甘肃省要摸清文化家底,制定文化遗产资源综合保护利用规划,重点支持实施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工程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机构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认为,文化大省的基本特征是: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典型、特征明显;文艺经典辉煌;当代文化创造活跃,成就显著;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辈出;文化产业兴盛,文化消费活跃;文化精神显著,影响深远。

座谈会后各市州、各厅局广泛开展了文化大省建设的专题论谈,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不同的活动。

各地共同认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建设文化大省的根本途径。人事、收入分配、社保改革是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面向市场、自我发展是文化企业改革的目标;培育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

(二)全省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为对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0年甘肃省扎扎实实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使甘肃文化创新发展获得了组织保障。各级党组织把创新各项管理制度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突破口,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甘肃文化创新发展势必成为甘肃省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

2010年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1.加大了对文化事业投入,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甘肃省投资2600多万元的金城第一戏楼于2010年8月6日开门迎客。省政府投资8700多万元的《甘肃日报》报业大厦项目业已立项。

图书馆办馆条件大为改善,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有了长足发展。省政府拿出近2000万元用于省图书馆的改扩建工程,将购书经费从400万元逐年增加到800万元。地方图书馆也纷纷加大改扩建力度,截至2010年5月,有13个县级图书馆迁入新馆,6个图书馆进行了馆舍扩建。2010年,我省有43个图书馆达到等级馆标准,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47%,其中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白银市图书馆、金昌市图书馆和张掖甘州区图书馆跻身“国家一级图书馆”行列。

文博事业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目前正在建设的刘家峡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总投资12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甘肃乃至世界恐龙科学研究的基地。

2.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截至2009年各级财政共投入2.4亿元,建成农家书屋1万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和50户以上的自然村,并向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延伸。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990个,目前已建成499个,建成村级文化室2022个;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6个,比2006年增加3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量达到12TB,县、村两级2010年底前将实现服务点全覆盖。2009年在农村免费放映电影20余万场,观众达2130万人次。

3.各类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坚持每年为每个乡镇送一场公益性演出,开展三年来,先后深入农村乡镇演出17324场,其中公益性演出5019场,商业性演出12305场,观众达1640多万人次,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具有普惠性的文化活动品牌。“和谐之音城乡行——赞歌献给建设者”宣传活动深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两年来演出近30场次,营造了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校园、企业、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文化大院、自乐班、业余剧团等为载体的农村文化活动日益活跃。

2010年甘肃省共建成农家书屋10460个,覆盖了全省60%左右的行政村。这项惠民的文化工程,其成效用一句话概括: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凝聚农民、教育农民、服务农民、提高农民。

4.农村电影放映补贴机制建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公开招标方式组建省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利用GPS创新农村电影放映监测机制,通过银行发放农村电影放映补贴的“甘肃模式”,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表彰。

5.“扫黄打非”力度加大,文化环境得到净化

省新闻出版局在支持转制企业充分行使自主经营权,将自身主要精力转到履行“扫黄打非”的市场监管职责和建设农家书屋等宏观调控、服务的社会职能上。全面推进市州、县区综合执法改革,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等五部门去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市(州)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对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三)文化资源大省蓄势待发的激情

2010年甘肃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建设文化大省迈进,是甘肃突破发展瓶颈,是发挥比较优势,赶超产业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蓄势待发的建设激情体现在:

1.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2010年甘肃省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当做建设文化大省的根本途径。把人事、收入分配、社保改革作为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把面向市场、自我发展作为文化企业改革的目标;把培育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

(1)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进展

2010年是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收官之年。甘肃省杂技团、甘肃敦煌影视文化中心、甘肃省音像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甘肃声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已完成。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获得了进展;全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组建省级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加快推动全省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力争2011年年底基本实现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跨省兼并重组,使之发展成为大产业。

(2)新闻单位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改革取得新进展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甘肃省广电总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将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经营性部分与宣传业务进行科学划分,从原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由新闻单位作为出资人和控股方的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甘肃日报加强对子报子刊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兰州晨报、西部商报股份制结构,按照管人管导向管资产相统一的要求,理顺了对甘肃经济日报的关系。

(3)文艺演出院团试点改革

省杂技团、甘肃敦煌影视文化中心(兰州电影制片厂)、甘肃音像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后全部挂牌。省杂技团创排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开拓敦煌旅游演出市场,2009年共演出383场,收入540多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读者》出版集团完成股份制改造

《读者》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出版企业,集团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工作,2009年12月与中国化工、时代出版、甘肃国投、酒钢集团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并启动了上市工作。

(5)兰州市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兰州市按照“转制一批、剥离一批、重组一批、催生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广播电视、文艺出版和报社系统的17家单位先后转制为企业。

(6)全省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全省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已经完成或正在转制的单位45家,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剥离的8家,约占总数的54%。经过转企改制,既培育了一批合格的市场主体,也激发了活力,提高了竞争力。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正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7)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深化

2010年甘肃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省广电总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中层领导干部全面推行职级分离、岗位管理,既破解了超职数配备干部的难题,也使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增强了内部活力。省图书馆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在地县基层图书馆建立和完善省图书馆分馆和流通站。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公益性“周末名家讲坛”共计215期,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2009年底全省103家文化事业单位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约占总数的31%。全省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基本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

兰州、嘉峪关、天水和白银四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省委宣传部设立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中心、省财政厅设立省直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并制定了《甘肃省省直文化企业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省直文化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党委宣传部实施政治领导、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文化行政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2.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

2010年甘肃省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形成以50名网络评论“高手”为核心层、100名网络评论“好手”为紧密层、500名网络评论“写手”为外围层的网评队伍体系,壮大正面声音,疏导网上热点。全省86个县区新闻网站年内要全开通。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的方法,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要求,对全省广电有线网络进行整合,2010年年底实现“全省一网”的目标,为参与“三网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3.对未成年人文化问题的关怀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在2010年4月召开的甘肃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努力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在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上做出新成效。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要像“治理排污”那样,坚决治理有害信息传播,还要像“植树造林”那样,给孩子们提供新鲜、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推出一批优秀少儿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一批优秀少儿文艺精品;建设一批主流网站网页,开设和办好少儿专栏和专题节目;建设一批阵地设施;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为未成年人服务水平。

4.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1)政策扶持

制定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从2006年起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到全省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之中,今年又适时建立了文化产业季度监测制度,正式实施文化产业季报工作。

(2)资金扶持

加强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2010年继续落实省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贴息资助。两年来为3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贴息,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3亿多元。财政、税务、社保、土地、工商等部门对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读者出版集团、省新华书店等转企改制以来,享受由国家减免的税收优惠达到2.4亿元。

(3)加强项目建设

贯彻落实“发展抓项目”的思路,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省上投资11亿元建设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投资3.5亿元建设飞天文化产业大厦。读者新媒体基地在天津生态园开工,读者电纸书在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正式推出。省新华书店计划投资2.6亿元和3.4亿元建设的甘肃新华书店集团物流配送中心和张掖路传媒大厦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兰州市投资1.7亿元建成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吸引社会力量投入3000万元建成占地30余亩的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香包、天水雕漆、临夏砖雕等民营文化产业项目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三年来市县累计投入近15亿元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地方政府投入6.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8.1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