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机遇

浙江省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机遇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旅游业有助于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和扩大就业。据国家旅游局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2012年浙江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均超过6%,这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乘着这股东风,未来的发展必将会扶摇直上。

一、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近20年来,旅游业持续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8%以上,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21世纪以来国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6%~7%,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世界上一些国家正纷纷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比如,美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旅游发展战略;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制定了《推进观光立国基本计划》;法国采取旅游战略管理模式,成立“旅游战略委员会”,以巩固旅游优势;西班牙提出了旅游业全面质量管理战略;韩国公布了《观光旅游业先进化战略》。发展旅游业有助于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和扩大就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消费,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据国家旅游局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二是促进了社会消费。2010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三是促进了社会就业。目前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2011年浙江省旅游业增加值为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1%),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5.73%(比上年增长0.1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05%(比上年增长0.16个百分点)。旅游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6.12%,旅游业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32%,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35%。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增进在旅游休闲方面的国民福利。《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规定“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浙江省在“十二五”时期的旅游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旅游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三强之列;旅游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左右,旅游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5%;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品质更加优良,惠民产品明显增加,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旅游的公共形象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城乡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扩大,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省城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7.5%以上。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综合贡献越来越明显,旅游业不仅直接带动了众多行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城乡发展特别是革命老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平均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在10万个以上。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国际通行看法,衡量一个产业是否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的标准是看它的GDP的比重是否达到5%。2012年浙江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均超过6%,这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乘着这股东风,未来的发展必将会扶摇直上。

二、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展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出新的部署。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方向;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号角,其中提出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支持;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欲增强国家软实力,要继续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正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作为与文化产业紧密联系的旅游业也必将迎来一片明媚的春天,“文化+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股新的经济增长力量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

(二)浙江省的文化产业

2003年,浙江成为中央确定的两个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文化产业改革的号角由此开始。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做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07年,浙江省委提出把文化建设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文化改革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2008年,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制定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点和动力。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等政策规划。2012年9月,浙江省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战略设想,确定了首批27家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未来的文化产业竞争,是资源之争,更是模式之争。浙江省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通过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升级,通过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内涵。

可以看出浙江省政府已经将目光投放到文化产业上面来,这不仅是因为浙江省为了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更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经济能量在慢慢地释放出来。2012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实现总销售额134.6亿元,连续五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浙报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国有文化集团。2012年,浙江广电集团实现经营总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11.2%,综合效益位居全国省级广电集团前列。民营文化企业中,华谊兄弟、海伦钢琴、美盛创意、山下湖珍珠等也相继上市。与此同时,杭州、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也更加突出。2012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060.7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3.59%。宁波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7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2%。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拥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15个。过去10年中,浙江人已经从文化体制改革中尝到了越来越浓厚的香甜。浙江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开通了网络图书馆,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一卡通”工程;浙江博物馆也在全国率先实行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92家,人人得以享受知识的无穷魅力。

三、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从根本上说,现代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信赖型产业,旅游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信息的加工,旅游消费是建立在信息比较和收集的基础上。离开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旅游业就无法生存。在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在促进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的过程中,旅游信息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手段,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新经济是以高科技及其产业为支撑,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以经济全球化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经济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旅游业作为信息依赖型产业需要大量信息,其中既有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宏观方面的信息,也有竞争者、旅游者以及企业内部运行状况等微观方面的信息。旅游业必须对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把握准确和及时,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将会导致决策失误,甚至造成整个旅游业失调。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旅游需求大背景上看,随着各地全面城市化进程,旅游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费基本结束了“饥不择食”旅游阶段,即将步入“小康”旅游阶段,体验旅游、文化旅游、创意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要提升浙江旅游业的品质,就必须推进山水景区、古镇古村落等传统旅游地的产品更新和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民俗,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展览馆和博物馆,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产品,设计精致美观的旅游纪念品,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提升人均旅游消费额度。

浙江省是一个制造业大省,是全球著名的“制造工厂”,制造业也是浙江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浙江省制造业面临巨大考验。因此,浙江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和建材等产业,应该主动寻求创新之道,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品牌设计和市场营销的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产业创意化”,变腐朽为神奇,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的老路子。浙江省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辐射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体制机制、运作模式、人才培养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浙江省既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以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为抓手,优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节点城市,又要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文化创意资源“引进来”,拟定有效的实施办法,通过购买文化创意服务,积极与上海、北京、深圳和国际的先进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对接。

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作为可持续利用的“无烟工业”,全国各地掀起发展旅游经济的热潮,但是由于旅游规划不合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旅游保护措施不力等原因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破坏和污染,文化资源同质化等现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寻找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而文化创意旅游以永续的创意文化创新为资源依托区别于传统资源旅游,也与文化旅游相异。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变为依靠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根本动力,促使现代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主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旅游者对创意、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趋向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使得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寻找发展突破。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新景点、新文化、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弥补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传统景区(点)的资源禀赋性的不足,从而扩大产业市场需求;改变着传统旅游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旅游景区、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转而又带动旅游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升级。[5]

四、浙江省着力发展海洋经济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重视普遍增强,并且意识到现代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力图抢占先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2012年,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到,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要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3年,浙江省政府扎实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完善沿海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建设。整合沿海港口资源,构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国际强港,完善集疏运网络,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实施海洋新兴产业专项方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渔业。探索建立沿海市、县海湾开发保护合作机制,推动三门湾等区域统筹规划和建设,开展象山、洞头、玉环和大陈岛等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开展港口岸线和海域使用权转让交易,对重要海岛及周边海域资源开发保护实施“一岛一策”的开发模式。

(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目前浙江正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区建设3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研究并申报设立等工作,争取新区陆海统筹试点方案、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尽早获批。在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方面,浙江省政府落实新区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新区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力度,鼓励新区开发开放、先行先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基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推动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抓好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建设。

(二)海洋经济项目投资的增长

浙江省政府在2013年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将深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实施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两届海洽会签约项目,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已经完成海洋经济有效投资1022亿元。

(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实施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地位进一步提升,将浙江省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围绕这些大平台,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四)海洋经济的崛起助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

浙江省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在陆域经济日渐向集约效益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发展海洋经济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发展海洋经济能带来四方面的动力: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资源保障;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市场的拓展;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科技方面的突破;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环境方面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