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模式

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模式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区直接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在学区范围内实行教育资源统一调配,教师合理流动,生源适度引导,促进了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均衡化配置及学区内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多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添了活力。其目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纵向教育组团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县区义务教育公平、和谐、均衡、优质发展。

一、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模式

从当前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县区义务教育资源校际均衡化配置的主要方向是在前期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不同的形式建立起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合,形成校际之间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及管理水平上的均衡化。从现有的资料看,在定量条件下,县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已经出现了“农村综合教育学区”、“城区纵向教育组团”及“城区横向教育组团”等几种创新模式。

(一)农村综合教育学区[11]

所谓学区,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建立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的区域单位。相应地,农村综合教育学区,是指在县域内,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和今后教育规模等因素,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个学区中心校,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具体负责本学区内的各类教育工作。同时相应撤销原乡(镇)中心校(总校)。

农村义务教育学区有以下几层含义:①学区是一个教育管理单元。农村学区的建立标志着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总校)—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新体制转变。学区是最基层的教育行政单位,它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综合管理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②学区是一个教育资源配置单元。学区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学校的经费预算编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事务,统筹辖区内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各校的管理。③学区是一个教育综合服务的区域单元。不但负责本区域内的义务教育,还负责本区域内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非义务教育。④学区还是一个教育教研活动的单元。

建立农村综合教育学区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学区中心校,推进任课教师专业化。小学取消包班制,实行分科教学。二是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加强学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使学区内每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拥有大体均衡的师资队伍。四是改革现行办学模式,实行“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在不改变原有小学、初中建制的前提下,把每所农村初中服务区视为一个整体,形成“管理相对集中,目标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各校独立建制”的“松散式九年一贯制”的管理格局。五是强化学区内部管理,加强教研、培训网络建设,构建起“县教研室和县教师培训机构—学区研训室—学校研训组”三级研训网络。六是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大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七是坚持为“三农”服务,以学区内中学为依托,巩固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一校多功能的教育模式,资源共享,利用闲置校舍恢复和建立农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八是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其成员由学区内各乡(镇)、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学区中心校校长、中小学校长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每学期召开一次委员会成员会议,商议有关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建设中,也出现了紧密程度不同的多种校际联结形式。

(1)一个学区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域面积。这是在一些乡(镇)人口规模较小、学生生源较少且分布零散的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实施管理,造成乡(镇)中心校数量及管理人员过多、教师编制紧缺、校际差别扩大。同时,初中学校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外流,部分农村初中出现生源不足、规模过小的现象。结合农村小学、初中的生源范围变化情况及乡镇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涵盖两个或多个乡镇全部或部分区域的农村教育学区,就成为了一种现实需要。如湖北省丹江口市出现的多乡(镇)合一的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形式。

湖北省丹江口市将全市23个乡镇划分为7个教育学区,乡镇中心学校不再承担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职责,促进教育资源跨乡(镇)流动与配置,探索出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协作、校际资源均衡化配置的新模式。[12]

(2)在同一个乡镇内划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村学区。这是在人口较多、生源充足的乡镇实行的一种模式。如河南省息县在生源较多的五个乡镇中划出了11个教育学区。

河南省息县试行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制度促进校际资源配置均衡化

河南省息县地处中部平原,人口稠密,生源充足。在一部分人口较多的乡镇分别建有1~3所初中学校。2006—2008年,该县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推出新举措,在小茴店镇、关店乡、项店镇、八里岔乡、曹黄林乡等人口超过五万人的乡镇,在每个乡镇中形成以初中学校为中心校的2~3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农村义务教育学区直接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在学区范围内实行教育资源统一调配,教师合理流动,生源适度引导,促进了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均衡化配置及学区内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一乡(镇)一学区,即学区范围与乡镇行政区域完全重合。这是在一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将全乡的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由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在本乡区域内统一调配,缩小区域内校际差别,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湖北省潜江、仙桃等地县区不再设置乡镇中心学校,同一乡镇内初中合并为一所中学,所有小学合并为一所小学,实行一校多点办学,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探索出“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山县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以一所完全小学为主体,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围将附近初小、教学点作为其分部,几校联合而成的“教学联合体”,实现“人事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管理,教学统一协调”,让区域内的孩子同享教育资源,探索出“联校走教”模式。多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添了活力。[13]

(二)城区纵向教育组团

所谓“城区纵向教育组团”,是指由县区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其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县区内学校地理位置的分布和学校的不同层次,通过深度整合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由从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等不同层次的多个学校联合形成的资源共享的新教育单元或教育联合体。其目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纵向教育组团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县区义务教育公平、和谐、均衡、优质发展。资源共享是教育组团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使组团内各学校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课程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达到共享,从而使静态资源存量盘活成为动态资源增量,尽可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广州市荔湾区通过纵向教育组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广州市荔湾区将现有的16所中学和29所小学,根据其地理位置的分布、历史文化特点和学校发展的不同层次,将地理位置相邻、历史文化相契而发展水平不一致的不同层次的学校,组成五个不同特色的优质教育组团。五大优质教育组团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等多个层次的学校,按“东南西北中”五个地段划分,分别为广雅中学教育组团(科技特色)、西关外语教育组团(外语特色)、真光中学教育组团(科技特色)、一中教育组团(科研和体育特色)、四中教育组团(艺术特色)。[14]同时,荔湾区各团组内的知名高中介入对口初中的日常教育质量管理,初中也会对对口小学进行指导。基于利益相关的考虑,组团内龙头学校通过“输出管理、输出校园文化”、结对帮扶、分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任管理层等方式,使团内各学校真正实现“资源整合、特色共享、教学互补和研究互动”[15],从而推动整体教育水平的均衡、优质发展。[16]

城区纵向教育组团,通过团组内部各学段学校在纵向上的联合,保持了团组内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等教育链的连贯性,打破了原有义务教育不同阶段之间的壁垒,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不同阶段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相同学段各学校间横向的“强强联合”、“强弱扶持”、“优势互补”,使强校更强,弱校变强,可最大限度地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同时,城区教育纵向组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将均衡与优质有机结合起来,使组团内的学校按照新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在均衡发展过程中求优质,在优质发展过程中求均衡,以优质学校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在缩小校际差距的同时,使两者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城区横向教育组团

所谓“城区横向教育组团”(有文献称为“教育发展联合学区”[17]),是指同一层次的城区学校特别是小学阶段各学校,其校际之间以平等互助为原则形成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属非行政组织。其以区域位置、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对均衡为划分原则,将区域内的公办学校划分为若干个教育团组,每个教育团组由若干所小学或中学组成,形成同一学段上的横向教育发展团组。每个教育团组内有1所发展中心校。学区发展中心校校长任本团组组长,负责召集开展本团组教育教学研究和交流工作。各成员校主动参与和协作。通过先进带动后进,促进该团组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横向教育团组内开展多种校际交流活动,注重联合开展教学教研,特别是团组内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实现在团组内各校间的定向循环流动。

这种横向联合学区内注重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具体办法如下

(1)硬件方面:中心校定期向学区内的其他学校开放,开展校际横向交流,定期联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营造氛围;在提升弱势学校整体水平的同时促进优势学校自身的发展,鼓励竞争,形成各校特色品牌。

(2)教师与管理人员流动方面:有干部流动、名师加盟、联合教研等形式。如针对各校骨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制定优秀教师定向帮扶实施计划,确定“一对一”帮扶学校,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实行定向流动,流动期为1~2年。教师在定向交流期间,要在帮扶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并通过讲授研究课、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的专题研究,并为帮扶学校指导1~2名青年教师,提高这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生源合理调配方面:一方面依据相对就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学区内合理调配生源机制,另一方面利用捆绑式的招生方法,更多地满足社会对扩大优质教育的需求。

天津市河西区“横向联合学区”制度实施效果[18]

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该区“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曾经采播了河西区“学区联合发展、共建和谐校园”的创新教育,其作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典型,受到各方关注。其效果主要表现为:首先,冲击了原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实现了优势互补。比如各学校副校长之间的轮岗,有利于两校之间教育理念的冲突和融合,也有利于开阔干部自身的视野。其次,实现了师资力量平衡发展。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断的交流、培训、讲座中得以提升;400多名高级教师全部参加了学区联合教研、结对帮扶等活动,带动年轻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007年,河西区中心校与一般校加强干部师资交流,小学新一年级教师流动的比例达16.4%。33名新一年级教师在交流校承担学科教学任务,8名二年级教师在交流校参与教学研究管理等活动。同时,河西区对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内的学校领导干部也进行了干部流动,涉及15所公办小学的11名党政主要领导,流动比例达到26.2%。师资资源共享必然会促进学校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最后,“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制度为“择校热”降了温,校际差距减小了,家长也不用千方百计地寻找进入名校的办法,安心之余,转而会更关注孩子自身的发展。

天津市河西区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矛盾,近年来把通过横向教育组团(“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校际联动和资源共享,尝试了一条推进义务教育小学学段均衡发展道路,在区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该模式已成为全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但从天津市河西区的实践来看,由于“教育发展联合学区”是一个非行政性组织,在评价制度、教师激励措施以及如何在交流的同时保持办学特色和校长流动制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三种创新模式的均衡化机理分析与比较

上述三种创新模式均衡化机理是大致相同的,即都是在既有的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区域教育资源深度整合,构建校际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机制,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用,实现区域或团组内校际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促进义务教育整体均衡、优质、特色发展。但三种创新模式也各具特点,具体如下。

(1)“农村综合教育学区”,核心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核心划定学区范围,并在学区内统一调配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设施、课程、人力资源的充分共享。

(2)“城区纵向教育组团”,其核心是根据学校地理位置的分布和学校的不同层次,组成教育团组,在纵向上保持教育链的连贯性,在纵向上突出联合、扶持与互补,从而使强校更强,弱校变强,最大限度地提升优质教育覆盖面,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3)“城区横向教育组团”,其核心是将同一层次的学校特别是各小学有机联系起来,打破原来各校单独发展的传统模式,把原本自我发展的学校改造成一个校际联动、和谐共进的共同体。在团组内促进校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做到教师在团组内的相互流动,各学校都有优秀教师,这在实质上缩小了校际差距,加快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详见表9-1)

(五)结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教育职责。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义务教育区域内校际资源共享与流动机制,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用。在县域农村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村综合教育学区;在城区试行推广纵向或横向的教育组团。通过在既有条件下的校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创新,首先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县区义务教育整体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表9-1  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种创新模式比较

img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