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探究性学习,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实施探究性学习,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科渗透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它是指老师或他人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应用知识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的产生就初步形成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又进一步催生了探究性学习。

实施探究性学习,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杨炳奎

摘 要:探究性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理论之一,它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分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和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内涵;分类;应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教师教学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和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方向和落脚点。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明确指出: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业学习智力,而应当是多元的;在评价的方式方面,也不能只注重书面的考试,而应当探索多维的评价方式。当然,在高一级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选拔时,也不能只注重考试的结果,而应当探索多元多维的选拔方式。当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人们认为只有考试成绩才能保证选拔的公平和公正,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这一看起来的公平公正,而放弃了实际上的公平和公正,也就是人的发展的公平与公正。我们只有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绝非易事,通向探究性学习之路的探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对“探究”这一概念的理解,一般来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探究是多方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用工具搜集、分析、解释数据;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我国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有以下不同的含义:

1)探究性学习是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新增设的全新课程,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

2)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科渗透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它是指老师或他人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应用知识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

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作为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对应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活动,获得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这三种学习方式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本文着重探讨渗透到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与分类

教和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方式的更新有赖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和心理探索的结果,其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

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J)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中以经验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提倡“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问题教学法(problem method)。主观经验论认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维就是方法。问题教学法的产生就初步形成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由于科技迅猛发展,西方急需培养社会精英,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西方教育思想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ner.J.S)在《教育过程报告》(1960年)中提倡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思想。他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已不适合形势了。他提出学科以基本结构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大力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又进一步催生了探究性学习。

1961年施瓦布(Schwab.J)在《作为研究科学教育》(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1961)报告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的概念,并论证了它的优越性。在他看来,获得知识是重要的,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他还专门为探究性学习设计了4个步骤:

(1)目的(purposing);

(2)计划(planning);

(3)实施(executing);

(4)评估(judging)。

关于学习方式的分类,不同的心理教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逻辑,作了种种不同的尝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要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在其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中,从两个维度区分学习方式类型:

img9

我们认为,如果根据学生学习时的意识程度分类为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奥苏贝尔认为上述两者⑴⑵的区分是彼此独立的。同时他认为两个维度区分的学习方式可以两两组合:

img10

这两种组合而成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与主动的不同程度。

从学习方式的发展变化来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教与学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广大学生选择:

img11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学生的学法直接得益于教师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绩效,而且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中小学英语学科的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典型形式是课题或项目(project)研究。

1)课题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还可以用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题材决定课题或项目。

2)探究性学习应用的形式可分为:

①个体研究(以个人为主的探究活动);

②小组研究(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

③合作研究(课题较大,可分为子课题进行合作研究)。

3)课题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阶段:

①呈现问题情景(A.教材内容; B.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②在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活动(提出假设大家讨论,然后进行验证);

③讨论总结交流(在个人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交流);

④进行评价(交流探究课题的体会和教师点评)。

4)课题探究性学习的步骤:

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这里以课文教学为例,在学生快速阅读,大概了解课文的大意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①探究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②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

③探究课文的基本结构和每段主题句;

④探究课文的难点、重点和语言点;

⑤探究课文的文体特色和写作特点;

⑥探究学习阅读理解的规律。

通过六种方式的探究,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和理解课文,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交际水平,从学生原有的水平达到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智慧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四、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探究性学习还仅仅是一种尝试,相当多的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法,即使在尝试的学校也还存在相当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尚未转变观念,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不懂得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去应用。主要原因是:

1)探究性教学范围和对象有限,它并非适应所有学科或所有学生。探究性学习最适用于数理科学,而在文学、音乐、美术等科目中就难以使用。因此,实施探究性学习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2)探究性学习对师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探索需要、探究经验并树立有效解释,这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和恐惧心理,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思考作好应对措施的准备。

3)探究性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索”的结合的问题上对教师要求较高,要因教材或因学生而异,教师难以娴熟运用。同时,它还要求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探究学习配合起来,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任意摆布。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及反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培训的问题。如果没有专业培训,就很难推进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课题出发开展探究性活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对于我国教育界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探究性学习的路子,道路还很长,而且是崎岖曲折的。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需要广大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遵循《纲要》精神,基于“专业对话”之上的自由创造。相信在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一定会在基础教育中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

[5]钟启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4(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