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开多元智能,提升学生幸福品质

启开多元智能,提升学生幸福品质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标英语教学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根本都是要学生得到发展,成为多方面的人才。调查显示学生中存在着对幸福的各种不同看法。这些案例表明,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生,培养幸福品质具有启发意义。让学生在减负增效中获得更多幸福体验,逐步养成乐观其事的幸福品质。

启开多元智能,提升学生幸福品质

杨炳奎

摘 要: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问题。传统教育关注的是知识、学术,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探讨教学中如何认识学生,关注学生的幸福状态和培养学生的幸福品质等,试图从新的视角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幸福状态;幸福品质;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言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课标英语教学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根本都是要学生得到发展,成为多方面的人才。新课标同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即幸福品质的提升。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人人也都在以某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幸福观,这也是自然的。但究竟什么是幸福,似乎谁也说不准。在一般人看来高中生朝气蓬勃,处在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今天的中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却感受不到幸福。究竟是什么使中学生感到缺乏幸福感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什么是幸福

朗文英汉词典对幸福(Happiness)的释义是the state of being happy,其意为“快乐,幸运”。幸福观是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即使是同一民族的人也有不同的幸福观。约翰·查尔迪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中写道:印度的一个圣人会认为幸福在于自身。幸福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无求则不乏。他打禅静坐,专心修炼,超脱——或几乎超脱——自己的身体。如果信徒们给他送食物,他就吃,如果没有他照样忍饥挨饿。尘世之事与他毫不相干。他的宗教默祷就是他的欢乐,完成宗教默祷本身就是心中的乐趣。西方人所受到的教育是人人为自己活着,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身外之物越多就越幸福。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学生中存在着对幸福的各种不同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创造、奉献社会是幸福;有的学生把吃、喝、玩、乐看作是幸福;有的学生只顾自己享受幸福,甚至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的基础上;有些学生逆来顺受,把幸福寄托于家庭、未来或来世,所谓现在受苦,将来幸福,或所谓天国的幸福。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反映出当今学生对幸福本质的认识存在偏颇,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主要的是劳动创造。劳动创造是幸福的唯一源泉,把个人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结合起来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学生幸福感的缺失,源于教育者关注幸福感的失落和学生对幸福认识上的偏差。

二、态度决定幸福

态度决定幸福,这句话说了绝对一点。但是生活态度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状态和喜怒哀乐。

在美国的一个传统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生意特别好,这引起了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个中国妇人本着和气生财的准则,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她好几天后忍不住问她:“大家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为什么你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回答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表示会赚更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的摊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问题,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要捡,真没出息!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之后,两个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经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找工作。英国青年并非不要钱,可他眼里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钱钟书在《围城》中讲述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他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的,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相反,同样不快乐。

这些案例表明,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生活态度决定幸福状态,幸福状态变化不定,易来易去。幸福品质却是十分稳定的,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快乐的素质。

三、科学认识学生 提升幸福品质

教育是个开放系统,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师生积极互动,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培养人的系统功能,感受师生共同体的幸福。

幸福感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幸福应当与成功联系在一起,学习成功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学科教学也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受幸福的使命。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芝加哥附近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表明,人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生,培养幸福品质具有启发意义。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升学生幸福品质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潜力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读书,感受事物,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获得成功的体验,感知幸福。当前的问题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只讲统一,不讲差异,重视学习知识与学术,忽视教学心理和艺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幸福感受。应该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差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减负增效中获得更多幸福体验,逐步养成乐观其事的幸福品质。

2.处理好“经济人”与幸福品质提升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是要以经济为基础的。这是一个人是否拥有快乐的基础之一。试想一个人如果生活无着落,工作学习环境不佳,长年累月受病痛折磨,即使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其幸福品质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此,学校建立的助学金制度、物质奖励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问题并感受幸福。

目前,学校教育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还不够理想。减负增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够,不少学生在学习的重负之下,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逐步地改变学生的幸福状态。

3.处理好“社会人”与幸福品质提升的关系

学生更是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人”。他们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要求归属一个集体、一个组织,希望成为其中一员,希望得到集体和组织的尊重,彼此得到关心和关注,绝大多数学生决不会单纯追求物质刺激,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追求。教师应该用尊重替代责罚,满足各种不同学生的需求,共建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班集体,提升学生的幸福状态。

一位“快乐”专家认为:快乐是拉丁文化特征,巴西、智利等国有高比例的快乐人群,与此同时,日本人的快乐指数却与他们的财富增长相反,有更多的忧郁。美国的一项快乐调查也显示,亚裔美国人比欧裔美国人更容易跃入快乐的底线。这说明满足性格和个性特征会影响幸福状态,教师应根据民族性格和个性特征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知识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作用而建构的。这同样也能证明学生是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人”,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当一个小学毕业的人当上了老板,而学生不善于深入分析,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成了影响学习的快乐因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满足程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越高,从而学习质量也就越高。

4.处理好“自我实现的人”与幸福品质提升的关系

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实现的人”,富有各种想象,具有各种理想。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实现,积极评价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拼写出了一个单词,背诵一篇短文都可视为自我实现的成功体验。学生拼写单词正确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但不是成功的全部。学生拼写产生错误,不是学生不行而是取得进步的开始,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会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专注于某件事时,往往伴有一种愉快感,这种专注可以是某种长期专注的事业追求,有助于形成幸福品质,也可以短期专心某一娱乐,形成幸福的状态。有句名言叫做:“追求过程很快乐”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从事一切活动,都有一种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实现时,感到一种心理满足,甚至喜形于色,眉飞色舞,这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由于获得成功又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强化了这种情绪体验。这种满足和兴奋产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教育工作必须认识到学习也是这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建立“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学生的幸福品质。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本文获2008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