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生品质提升研究

民生品质提升研究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生品质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切实以经济建设带动民生的改善。从嘉峪关市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情况看,嘉峪关十分重视维护公平正义。近年来,嘉峪关市在大力加强城市建设、迅速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从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民生重点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市民群众,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民生品质提升研究_嘉峪关转型发展研究

第五章 民生品质提升研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为了让城市中每个人都能生活得更幸福,提升民生品质是城市品质建设的现实诉求。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精神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重视更高质量的生活。这就要求必须把城市民生品质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多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让市民尽享城市发展成果。

一、民生与民生品质

民生,是指民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和根本权益。只有以民生为重,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辛福生活,才能实现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党和政府坚持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医疗、教育、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改善,着力攻坚克难,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做了生动注脚。

近年来,嘉峪关市每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都占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群众生活面貌、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得到了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愿望愈加强烈,民生需求已经从解决基本的“温饱”转向“更好的生活”,从求“生存”的逻辑转向求“发展”的逻辑,正面临由表及里、由量到质的深度转变。

二、民生品质提升的基本原则

提升城市民生品质,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一)坚持统筹兼顾。民生品质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切实以经济建设带动民生的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支撑,只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嘉峪关市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仅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仅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4元,是2000年的3.9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9元左右,是2000年的4.3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其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当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如果经济指标上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正确处理好稳增长和惠民生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使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协调推进、相得益彰。

(二)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公平正义、让所有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嘉峪关市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情况看,嘉峪关十分重视维护公平正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嘉峪关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的要求,实施入学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八个方面的配套措施,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公平、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在解决城市和农村弱势群体实际困难方面,2011年,全市改造农村贫困户、残困户危房330户;2012年,对全市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给予补助,受益2695人次;2013年,实现了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惠及3.1万老人,开展了居家养老日间护理上门服务,免费接送就医和上门医疗服务达到1100人次;2014年,实行全市所有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对2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居家老人上门医疗服务城乡全覆盖;2015年,又完成了2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为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治疗服务,为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这一系列的惠民利民举措,充分保证了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步提升,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一重大课题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嘉峪关要坚持以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建设,扩大横向、纵向双向流动,真正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坚持公众参与。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工程的受益者,也是民生工程的建设者与监督者。近年来,嘉峪关市在大力加强城市建设、迅速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从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民生重点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市民群众,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握群众的利益导向,十分重视关注民情、体现民意、改善民生,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将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今后,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在制度性的渠道之外建立起建言献策、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机制,把不同的公众意见纳入到合法有序的表达渠道中来,使政府决策更好地参考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注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群众首创精神,同时采取协商、对话方式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推进共建共享,最大限度激发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凝聚起广泛持久的群众力量,实现城市民生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循序渐进。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实现高品质的民生目标需要不断建设这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生问题的发展性更加突出,从本市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现状、水平和历史沿革出发,循序渐进,既不超越阶段,也不落后实际,使民生的保障与改善始终与生产发展水平同步,使需求与供给相匹配,才会使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工作具有持久耐力。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才是改善民生的务实之举;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总的来说,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加强民生建设,将增进人民福祉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均衡配置公共资源,让群众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立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长远,切实做好民生规划,让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嘉峪关市民生品质的提升策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的有力抓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真正把涉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实在。

(一)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教育公平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不断提升教育科学化管理水平。

1.坚持教育创新发展。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教育事业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事业。改革创新既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在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命题面前,嘉峪关市教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坚持全局和局部配套、治标和治本结合、渐进和突破互为促进,进一步优化改革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改革。要通过不断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动课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区制改革、宏观管理模式改革、与高考改革衔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育发展观念、教育发展模式、教育资源建设、课程设置导向、教育管理方式等创新,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2.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内涵式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和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应为生命奠基,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灿烂,丰富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家园。教育内涵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最基本的要素。应当说,嘉峪关市近年来在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兼顾办学质量的提升工作,各校在课堂教学、教师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100%,巩固率99%,升学率保持在92%以上;普通高考录取率连续多年保持65%以上,本科录取率保持46%以上,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高考升学率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学校教育中也还存在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美育,重视考试科目学习而轻视非考试科目学习,重视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而轻视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重视少数重点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等情况,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学区

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深刻的、全局的、复杂的、艰辛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体制和制度的变革、资金的投入、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调整、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扬弃”。因此,必须坚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育人,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办学,按照市情实际办学,建构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建立精致教育评价机制,实现教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课程改革由无型向有型转变,评价由单一向多元转化,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

3.突出教育品牌发展。教育需要品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品牌的拉动,21世纪的教育需要走“品牌”发展之路,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嘉峪关市已形成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特色教育的品牌,吸引了周边地区优秀学生就读,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也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还存在对教育品牌的认识不深入、仍停留在借鉴阶段,对教育品牌策划期望目标不清晰、实施思路相对泛化等问题。比如,有的学校缺乏明确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品牌的文化和价值要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民办教育参差不齐,职业教育实力较弱。当前,周边各地都在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上想办法、出实招,在这种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下,嘉峪关的教育更加需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认清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办好品牌教育作为聚集人才、增强城市辐射力的重要途径,突出办学特色,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推进名校、名师、名生工程,建成资源丰富、品质优异、公平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建设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学习型城市和民生幸福的高品质城市提供人才贡献、智力服务和品牌支撑。

(二)进一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医疗是民生之需。有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正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二是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三是民众对医疗的主动需求随着人均GDP的提升有所增加。[2]嘉峪关自2009年全国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总体成效初步显现,全市居民健康状况指标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不断缩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大大缓解,但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其中,既有群众看病时对就医要求提高方面的原因,也有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医疗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和改善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完善机制,细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

1.扩大优质卫生资源覆盖面。医疗卫生资源是为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开展卫生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经过长期发展,嘉峪关已经建立起了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逐渐增多,服务网络越来越规范,全面性、覆盖性越来越强。截至2014年末,嘉峪关市共有卫生机构128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759张,卫生技术人员2489人。如何让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解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是一项关系百姓健康、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为此,嘉峪关要加强市属医院和社会民办医院的建设,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推动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更好地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全社会的卫生安全,其基本内容包括卫生检验检疫、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安全饮用水的可获得性、老年人保健、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程度高、外部性强等特征,属于纯公共品范畴。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最终目的是以促进居民健康改善为中心,建立起有利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成本效果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就嘉峪关而言,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加强比较薄弱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针对当前嘉峪关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应当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提供生长发育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指导等服务内容,进一步加强重点疾病患病人群管理,免费提供健康检查、病情评估、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大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提高群众基本医疗满意度。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近年来嘉峪关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诊疗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根据有关部门对医疗服务领域群众感受最强烈问题的梳理和研究,群众感受最强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就诊环境、医院标识、服务态度、服务流程、隐私保护、信息透明、急诊服务、纠纷投诉等领域。围绕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嘉峪关市卫计部门和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工作。比如,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温馨环境、志愿服务、隐私保护、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要求,从设施配备、标识设置、检查时限、安全防护、优质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全面优化医疗服务。

国家卫计委于2015年实施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通过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群众就医的措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群众满意度是检验医疗卫生工作的“试金石”,更是反映服务效果的“晴雨表”。嘉峪关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医疗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切实保障医疗安全,有效防范技术性事故的发生;注重医学人文关怀,体现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着力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实现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三)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经济平稳发展、改革顺利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稳定就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们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借助全市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成长的机会、发展的舞台。

1.促进就业稳定增长。没有稳定的就业,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没有高质量的就业,百姓难有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但从总体来看,就业局势比较稳定,这除了与目前经济总量越来越大,能带动更大就业外,也与服务业增长较快,整个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确等因素密切相关。2015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嘉峪关做好就业增长这一长久课题,需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找准就业增长点,利用劳务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就业激励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要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就业援助工作,不断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就地就近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真正让群众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生活有来源、致富有奔头。

2.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民创业是一个地区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配套文件,从税费减免、小额信贷、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方面,明确了对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创业带动就业正在成为促进就业的新路径。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有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创业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为此,嘉峪关按照“坚持市场主导、包容创业创新、公平有序发展、优化治理方式、深化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支撑、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创新创业潜能、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营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繁荣创业创新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美丽家园

3.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是整个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缓解社会压力、落实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合理配置各类人力资源流动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就业服务事关经济发展,也涉及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基础性地位非常明显。嘉峪关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场所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建立标准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流程。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以公共就业服务常态化、精细化、普惠化为抓手,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四)进一步推动住房条件改善。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嘉峪关在民生建设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房制度建设,使各项住房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低收入家庭,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1.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高的房价使一部分低收入家庭无力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他们的住房条件往往较差,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使这部分家庭能够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改善其居住条件,政府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同时,通过实施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3]保障了这部分家庭居住需要,有效降低和缓解了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棚户区改造工作是一项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程。把棚户区改造工作与经营城市、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改造、建设和安置分配住房过程的公开透明,维护棚户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分配结果群众满意。统筹全市保障性住房结构与布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适度调整为安居型商品房项目。

2.营造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当前,群众对住宅综合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舒心安适,又要求安全可靠,既要有良好的经济性,又要有高品质的宜居性。从构成“中国居住小康指数”五个不同方面的指数水平来看,其中居住面积指数为79.6分,住宅建筑质量指数为74.8分,住宅配套及环境指数为72.4分,社区关系指数为88分,物业服务指数为62.8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居住条件中,群众感到最不满意的是居住周边环境和物业服务。嘉峪关要实现让群众住有宜居,就必须加快推进新建住房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保障性住房集中片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保障性住房项目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加快推进旧街区改造,增加树木绿化带,开展技防监控、消防安全、停车交通提升工程,让居民群众更公平地享有城市建设成果;加强对全市小区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以负面清单方式,界定居民区个体经营范围,对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居住的经营项目指定经营地段,引导其避开居民区集中经营。要进一步提升物业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物业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发展。

3.提升住宅现代化水平。机械化程度低、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大、生产方式粗放是目前住宅建设领域的普遍状况。推进住宅建设现代化,是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城市住房建设,应当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大幅提高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其核心理念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突出特征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根本目的是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和物耗、能耗。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幅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就嘉峪关而言,要强化宣传引导,进行节能建筑试点推广,向社会公众普及绿色建筑的知识,培育市场需求。在住房建设中进一步优化设计,推进设计标准化,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设计原则,合理选择最适宜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居住感受。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视绿色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发和应用成套适用技术,鼓励和培育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浅谈全球医疗资源现状》http://bbs.pinggu.org/thread-2645239-1-1.html 。

[3]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公矿棚户区、林区棚户区、垦区棚户区和煤矿棚户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