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中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

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中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显示,中国创业者的受教育结构以中等教育为主,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比重在上升,2006年已超过20%。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要求他们必须转变求职择业的传统思维,走向自主创业。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也将成为世界知识生产大国。

(五)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中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

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失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各国都不同程度受到失业的困扰。如果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甚至会演变为政治动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5月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3%。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扩大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正在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意味着发展教育是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中国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第一,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谋出路和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06中国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2006年我国全员创业活动指数排名世界第六,达到16.2%,高于2002年的12.3%、2003年的11.6%和2005年的13.7%。报告显示,中国创业者的受教育结构以中等教育为主,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比重在上升,2006年已超过20%。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要求他们必须转变求职择业的传统思维,走向自主创业。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不同程度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第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让受教育者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以及所学专业进行择业。受教育水平与公民的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技领域就业的人员,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受教育水平;而对于在生产领域工作的人员,其受教育水平仅要求是小学。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改善其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第三,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就业结构升级加快。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白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底,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有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年的50∶22.5∶27.5改变为38.1∶27.8∶34.1。我国现今有工程师和科学家161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310万人,是世界拥有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也将成为世界知识生产大国。教育是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佳选择。

面对21世纪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还应落实以下几项任务:

1.努力发展老年教育,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中国社科院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这些优势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有着重要的价值。开发利用储备巨大的老年劳动力资源,是解决劳动力供给和老龄化挑战的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对策。《规划纲要》在第八章“继续教育”的第二十三条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积极扎实推进老年教育,大力发展和扎实推进老年教育不仅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适应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发展老年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更新老年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一直以来社会将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认为他们的体力、精力、记忆力都有所衰退,所以对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有所怀疑。同时很多老年人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抱着年老求安逸的生活态度,不希望继续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挑战。因此,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老年教育,首先要真正改变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排斥心理,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到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强其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观。

第二,完善老年教育内容,更新老年教育方法。为了让老年人能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便捷的借阅图书,体验校园文化的气息。教育部门要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把对老年人的教育目的从“休闲型”“娱乐型”转为对老年人的“科学教育”“再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使老年人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培养老年员工的学习能力。老年员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企业效益的重要贡献者。对老年员工的培训是扩大企业效益、创造更多财富的明智选择。通过培训,引导老年员工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能力,扩大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增加其自信心。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紧跟时代的要求,才能以现代社会所能认同的方式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将多年的知识经验巧妙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企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四,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便利有效的教育形式已成为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老年教育采用社区教育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老年人利用所学为社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教育成为老年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每个社区都应当建立老年教育组织和机构,政府和社区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由专人管理或老年人自行管理,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社区老年教育的学习活动既要适应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又要有利于满足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第五,加强老年教育立法,完善终身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关于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和基本法,距离建立较完备的终身教育制度尚有较长的路要走。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老年教育立法,使老年教育有了充分的法律保障,才能有力的支持老年教育的发展,才能满足老年人学习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们应尽快制定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专门法,通过持续的法律建设,建立起我国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制,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2.改革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进而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使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地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极为重要的途径。一方面,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又主要是通过对其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新要求而影响职业教育的。随着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质量低、生源不足、与企业脱轨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改革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开设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都生搬硬套地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有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建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知识经济发展中用的上、留得住、出的去的专门人才。才能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缓解就业压力。另外,职业学校校长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对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创造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2)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增加生源。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为职业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职能,改变以往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开发培养技术型人才。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改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促进东西部、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确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保障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对于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弹性学习模式,以保证学生的企业适应性。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到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3.重视农村教育,着力办好“让农民满意”的教育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再教育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强农村人力资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为农村引入并且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合理调整教师编制,对新增教师要严格标准,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而对于高素质、有经验的老教师,要实施奖励政策,让这些优秀教师能安于农村教育。要加强对农村教师职业培训的力度,深入农村教师群体,通过听课与交流,了解他们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选择培训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检验教师的学习效果,督促教师针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

(2)建设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素质教育的基地,是师生课外读物的集散地,被认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场馆建设、生均馆舍面积、人均藏书数量、图书品种及质量上均存在较大缺口。为了给农村孩子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农村中小学图书馆。首先,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列宁曾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图书馆工作不是单纯的服务性劳动,而是一种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质量。”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图书管理学和与图书馆学相关的学科。并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为中小学生借书提供及时的帮助。其次,发动社会力量建设图书馆。经费不足严重影响着图书馆的占地面积,馆内设施以及藏书量,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重大障碍。大力宣传建设图书馆的意义,调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对建设图书馆的积极性,争取他们的支持。

(3)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扶贫助学机制。要认真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扶贫助学体系,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让农村的贫困生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扶贫助学工作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更多地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牢固树立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坚定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建设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理想信念。

(4)大规模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农民是农村主的要劳动力,其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业结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本培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府统筹、以市为主”的农民教育管理新模式,改变以前农民教育的无政府状态,是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转的重要条件。加大对农民教育经费的投入,引进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跨越式发展。远程教学模式具有省时、经济、覆盖信息面积广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将先进的生产技术、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延伸到各村各户,让农民真正体验到科技创新带来的财富与便利,融入现代社会。我国农村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资源,农民本身的淳朴忠厚和勤劳耐苦是现代社会最珍贵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在发掘农村传统知识的同时,还要选好农村实用的现代科学知识,重点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产业化知识。让农民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为科技兴农打好基础。建立丰富多样的农科教结合的形式:一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实行农科教结合,生产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技术人员,并且与科技部门联合共同开发新技术,把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二是以科技能人、专业大户为依托,带动周围农户科技致富,在示范中实现结合;三是集中专家意见,在决策上实现农科教结合。四是在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这是实现高层次农科教结合的重要途径。

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为今后的实践继续证明,科教兴国,符合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