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难题

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难题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中国不仅有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富余劳动力,更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即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难题。

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难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中国不仅有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富余劳动力,更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即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中国劳动就业的最大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怎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哪个行业就业、在什么地方就业,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跨世纪的重大课题。

我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应坚持多元化、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取多向分流、多渠道转移、以非农化为主的方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现存的和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任何一个经济部门都容纳不了这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只向个别经济部门转移,必须实行多向分流、多渠道转移,在多个部门就业。

1.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方面通过发展精细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实行集约经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开展以治山、治水、治沙、治土为主要内容的国土整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田,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2.向非农产业转移

通过大力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实行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广开就业门路,能够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是指除农业以外的所有产业部门,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实行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能够就地就近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工业化的发展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包括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非农化必然伴随城镇化,城镇化必然要求扩大城镇建设,引起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必然增加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使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农业本身也不可能容纳全部农村劳动力,仍然会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非农化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必须以非农化为主。

二、贯彻尽可能就地就近转移与适量有序异地转移相结合的方针

农村剩余劳动力仅仅就地转移,不异地转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第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太多,农村不可能全部吸纳,本地无法完全消化,不可避免地要跨地区流动,向城镇流动。第二,不允许农村人口跨地区流动、向城镇流动,就是不让人力资源流动,这样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不利于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第三,中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的供求情况不一致,经济发展迅速的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如果不适量跨地区流动,一方面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地区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劳动力缺乏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果极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不能只向个别产业部门转移,而且也不能只向少数地区流动;不能只是就地就近转移,还必须适量有序跨地区转移;不能只是在农村流动,还必须适当向城镇流动。

三、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非农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道路

中国应该以非农化为主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非农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在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同时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工业化、非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城镇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适度聚集到城镇,才能取得非农产业的规模效益,也才能更持久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在城镇的聚集,必然要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居住在城镇。只有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是稳定的、持久的。中国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那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和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须走工业化、非农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分散的农村工业化,在初期虽然对于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占用过量耕地、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技术管理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正在逐步下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到处办厂”的分散低效的农村工业化,必须向适度集中、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应适当向中小城镇集中,提高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必须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逐步转变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方式。只有工业化、非农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原载《工人日报》1995年11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