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前中国佛教最大的派别

目前中国佛教最大的派别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赵宋王朝,像它的先行王朝一样,对“儒、释、道”三教继续扶植、利用。北宋前期的社会上和学术界,仍然弥漫着浓厚的佛教、佛学氛围。北宋前期儒家学派的排佛论者有柳开、田锡、王禹偁等人,他们继承隋唐以来的排佛思潮,其中韩愈受到高度赞赏。

赵宋王朝,像它的先行王朝一样,对“儒、释、道”三教继续扶植、利用。北宋前期的社会上和学术界,仍然弥漫着浓厚的佛教、佛学氛围。虽然韩愈等人在中唐即开始树立起排佛的旗帜,但由于晚唐、五代乱世的社会现状,佛教出现了一个更加兴盛的趋势,而且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寺院经济[3]。朝廷上,宋太祖、太宗兄弟和他们周围的大臣大多佞佛,对黄老之道的无为而治也颇为欣赏。北宋前期儒家学派的排佛论者有柳开、田锡、王禹偁等人,他们继承隋唐以来的排佛思潮,其中韩愈受到高度赞赏。就北宋前期儒家学派的排佛论内涵分析,主要是从道统、功利、伦理几个方面展开,有不少辟佛老的言论,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新的理论建树不多。

北宋前期的柳开是以儒家道统论排佛的著名学者,他列了一个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扬雄、王通、韩愈的道统录。在这个名录里,孔子以下被列入者的主要原因就是排斥异端。其中王通、韩愈是排佛的功臣。他说:“佛于魏隋之间,讹乱纷纷,用相为教。上扇其风,以流于下;下承其化,以毒于上。上下相蔽,民若夷狄,圣人之道陨然告逝,无能持之者。天愤其烈,正不胜邪,重生王通氏以明之,而不耀于天下也。出百余年,俾韩愈氏骤登其区,广开以辞,圣人之道复大于唐焉。”[4]柳开以儒家经典为标准,他把佛、老、诸子百家都看作是乱圣人经典的歪理邪说,他说:“大乎,圣人之经也!数其五。……老、佛之徒,起于夷,夷谓极于教也;至于中国,则莫及其父子君臣之道焉。夷不知其经也,知其经则老、佛之教何有于夷哉?”[5]柳开认为儒学不仅可以盛于中华,也可以盛于夷狄。这是儒家普世主义的最初表述。

田锡、王禹偁是太宗、真宗朝的名臣,是北宋前期弘扬儒学的中坚。他们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批评佛教。对宋太宗耗费巨资修建佛寺,田锡上书直谏道:“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6]王禹偁则上书宋真宗,指出奉佛于国,于民无益,而佛教的兴盛,形成了一个不事生产的阶层。这个阶层人口众多,自己不劳动,反而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来供养,再加上修建佛教寺庙等,构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劝谏皇帝“深鉴治本,亟行沙汰”[7]

到了北宋中期的仁宗、英宗时代,特别是宋仁宗“庆历新政”以后,怀抱儒家济世救民理念的士大夫阶层崛起于政坛、文坛,彻底改变了三教鼎立的传统学术格局。其代表人物有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宋初三先生”中的孙复、石介,有政坛、文坛上的巨擘欧阳修和“草莱”学者李觏。

孙复是当时首出的以与传统笺注经学立异而闻名的儒者,他写了《儒辱》、《无为指》等文,专排佛道。他写道:

“噫!儒者之辱,始于战国,杨朱、墨翟乱之于前,申不害、韩非杂之于后。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千万其端,绐我生民,绝灭仁义以塞天下之耳,屏弃礼乐以涂天下之目。……且夫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彼则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以之为国则乱矣,以之使人贼作矣!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则得不鸣鼓而攻之乎?……矧彼以夷狄诸子之法乱我圣人之教耶?其为辱也大哉。”[8]

孙复认为:“仁义礼乐,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舍其本则何为哉?”而佛、老的做法正是对儒学根本的破坏,对人伦纲纪的摧毁。他以三教鼎立为“儒者之辱”,号召儒者起来“鸣鼓而攻之”,重振韩愈攘斥佛道的事业以复兴儒家文化。从孙复的言论中看到,他视佛老为异端,佛老的传布影响到传统儒家的政治教化。至于佛、老理论本身之问题,他没有直接涉及。

孙复的学生石介在这方面比他的老师走得更远、更激进。他写了《怪说》、《中国论》、《辨惑》等排佛道的文章,抨击佛老以“妖妄怪说”坏乱“圣贤之道”,着重突出了“夷夏之辨”。石介从宋朝中国本位文化——儒家文化出发,考察和阐明了与佛道的对立,也就是把排佛道提到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他甚至还把老子说成是“自胡而来”,名叫“庞眉”的“夷狄之人”。《怪说上》载:

“人君见一日食、一星缩、一风雨不调顺、一草木不生殖则能知其为天地之怪也,乃避寝、减膳、彻乐、恐惧责己,修德以攘除焉。彼其灭君臣之道,绝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迁四民之常居,毁中国之衣冠,去祖宗而祀远裔。汗漫不经之教行,妖诞幻惑之说满,则反不知其为怪,既不能攘除之,又崇奉焉。”[9]

此进一步扩充了孙复的说法,批评人君崇尚佛老。《中国论》载:

“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麻丧泣所自制也,果瓜菜茹所自殖也,稻麻黍稷所自有也,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北方曰狄,毛衣穴居,有不粒食者。其俗皆自安也,相易则乱。”[10]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11]

在此,石介把中国与四夷之不同明确划分开来,持民族优越和自豪感。如果四夷外裔干犯中国的行为,就是乱天常、易地理、悖人伦,如此一来,中国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了。石介认为,佛、老虽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以其俗易中国之俗,以其书易中国之书,以其教易中国之教,以其居庐易中国之居庐,以其礼乐易中国之礼乐,以其文章易中国之文章,以其衣服易中国之衣服,以其饮食易中国之饮食,以其祭祀易中国之祭祀”[12]。也就是说,他们要用戎狄的文化来取代中国本土文化。

石介的夷夏之辨,指出了华夏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含有排外情绪,但也揭示了文化侵略的严重性。如果佛老真的取代了儒学,那么中国的结局必然是非亡即乱的悲惨结局。为了解除这种可预期的困境,石介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对此,夏长朴先生评论道:“石介这种激烈的排佛老主张要如何去贯彻实行,的确是个问题。他是否能使当时的‘新进后学,不敢为杨、刘体,亦不敢为佛、老’恐怕也是个疑问。但他‘独挺然自持吾圣人之道’,以严夷夏之防的方式来排摒佛老,却相当值得后人敬佩。”[13]

欧阳修兼排佛、道,但认为佛教之害要远胜于道教。他写道:

“夫老与佛之学,皆行于世久矣。……然而佛能钳制人情而鼓以祸福,人质趣者常众而炽。老氏独好言清静远去、灵仙飞化之术,其事冥深,不可质究,则其常以淡泊无为为务。故凡佛之动摇兴作,为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不能独兴。”[14]

佛教能洞悉人情,而祸福报应之说又能煽动人心,易于兴风作浪,而道教提倡清静无为、恬淡寡欲,一般不会形成祸害,因此,他把批评的重点放在佛教上。欧阳修指出“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彼为佛者,弃其父子,绝其夫妇,于人之性甚戾,又有蚕食虫蠹之弊”。佛教造就了一批“坐华屋享美食而无事者,曰浮图之民”。不仅坏人伦又妨碍社会生产。在他看来,佛教之所以如此泛滥,是因为中国“王政阙,礼义废”,儒失其守,使得佛教能乘虚而入。因此,他提出“莫若修其本以胜之”。这个“本”即是儒家的传统的礼义。他说:

“救天下之患者,亦必推其患之所自来,而治其受患之处。佛为夷狄,去中国最远,而有佛固已久矣。尧舜三代之际,王政修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于此之时,虽有佛,无由而入。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余年而佛至乎中国。由是言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阙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又说:

“昔战国之时,杨、墨交乱,孟子患之,而专言仁义,故仁义之说胜则杨、墨之学废。汉之时,百家并兴,董生患之,而退修孔氏之道明而百家息。此所谓修其本以胜之之效也。”[15]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欧阳修认为,不能一味地攻击佛、老的弊害,而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王道行,礼义兴,佛老异端自然不能乘虚而入人心。他的意图就是要效法孟子和董仲舒,针对问题的核心来处理,自己强大了,别人自然不敢欺负你了。然而,佛教入中国已久,已深入人心,辟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反对韩愈“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做法,他说:

“佛之说熟于人耳,入乎其心久矣,至于礼义之事则未尝见闻。今将号于众曰:‘禁汝之佛,而为吾礼义。’则民将骇而走矣。莫若为之以渐,使其不知而取焉可也。盖鲧之治水也鄣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导之,则其患息。盖患深势盛则难于敌,莫若驯致而去之易也。今尧舜三代之政,其说尚传,其具皆在,诚能将而修之,行之以勤,而浸之以渐,使民皆乐而趣焉,则充行乎天下,而佛无所施矣。奚必曰火其书而庐其居哉?”[16]

显然,欧阳修认为只要能复兴礼义,佛盛儒衰的态势自然可以改变。与前期排佛老的思想相比,欧阳修提出的处理佛老问题的办法更具体而有效。

以上是李觏之前排佛道的主要思想,综合他们的理由,可列为以下数项:一、佛、老废弛人伦,灭绝仁义;二、佛、老以虚无报应、生死祸福之说欺哄民众;三、佛、老构成了国家经济的负担;四、佛、老以夷狄之落后文化乱中国之文明教化。凡此皆属于实际人事方面的“用”的批判,并未涉及对佛老义理本身的“体”的批判,亦未考虑到宗教能慰藉人对死亡的恐惧,满足世俗对赏善罚恶的要求。就上述讨论来看,除了欧阳修提出具体的排佛老办法以外,其余各人都仅有消极的排斥态度,没有积极可行的方案。他们表现出满腔忧国忧民之情,却根本无法改变佛老满天下的局面。进一步的行动有待于李觏及稍晚期的张载和二程诸儒来继续推动[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