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王朝更迭的最大秘密

中国王朝更迭的最大秘密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它们的现代说法分别是谷子、黄米和大豆。夏朝和商朝曾被人们称为“粟文化”的王朝。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让中国的人口数量在宋朝首次突破了1亿大关,然后就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要再创新高,只能期待新的农作物了。这些农作物中,玉米和地瓜对粮仓的贡献最大。而且相对于小麦,玉米的产量更高。这让已经达到极限的中国人口又翻了一番。

文_路明兮

“粟文化”的王朝

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它们的现代说法分别是谷子、黄米和大豆。三种作物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耐旱和耐贫瘠土地的植物,而且生长期比较短,非常适合中国北方的旱地种植。

夏朝和商朝曾被人们称为“粟文化”的王朝。不过当时人口还比较少,人口密度很低,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泽,人们可以获得的食物来源是相当多的。有人统计过取材于先秦生活的诗歌集《诗经》,305篇诗歌中,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其中的许多动植物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物。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的上限其实掌握在农作物的手中,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着人口数量的多寡。而面对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粟这种产量很低的作物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小麦成为“盛世”的坚实后盾

就在这时,小麦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稳定的产量,席卷了中国北方地区,各地农民纷纷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

商周时期,小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粟,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以粟为尊贵之物。不过,对粮食的需求让小麦的地位慢慢超过粟,因为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粟的两倍以上。

在经历了秦末的战争和汉初吕后专权的动荡岁月后,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期间,西汉迎来了所谓的“文景之治”。据《汉书》记载,当时国家的粮仓逐渐丰盈,新粮压在旧粮上面,一直堆积到了粮仓的外面;国家的府库里积攒了大量的铜钱,由于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掉了,散落在地上的铜钱数不胜数。

后人评价“文景之治”,大多归功于战乱平息后政治稳定、皇帝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等因素。这些解释固然都有道理,但我们应该关注更为主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使得自耕农们秋收的时候能打下更多的粮食,于是,可供上交的皇粮也就更多了。

水稻取代小麦的主粮位置

中华大地上的古人对水稻一点儿都不陌生,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当时生活在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的古人,就放火烧掉湿地中生长的灌木,在湿地中种下水稻类的草本植物。

即使后来江南地区人口增加,水稻成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稻米的产量依然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稻的种植需要技术,需要在特定的日子栽培、特定的日子插秧,古人想掌握水稻种植的整套技术,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古代长期没有找到高产的稻种,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

小麦无力养活中国人口的关键时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的一种优良的稻种——占城稻传入中国。占城稻具有高产、早熟、耐旱三大特点,生长期很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种到收只需两个月时间。

宋朝初年,占城稻种被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带到了福建等地,开始迅速占领长江流域的农田,宋真宗甚至专门派人到福建取稻种,发放给其他地区种植。

优良稻种的引入和推广,直接激发了宋朝时期中国人口的大爆炸,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人口数量已是北方地区人口的一倍,这使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人口北多南少的局面彻底被扭转了。

这个变化相当重要,因为国家的税收来自自耕农,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就意味着来自南方的税收在国家税收中占的比重大,国家的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到了南方地区。从北宋时期开始,经济重心就从黄河流域逐渐过渡到长江流域,稻米取代了小麦,成为农民粮仓中的主角。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让中国的人口数量在宋朝首次突破了1亿大关,然后就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时期。直到明末清初,国土面积虽然扩大了许多,人口数量也不过在1亿左右,农耕区的人口基本上还是维持在宋朝的水平。毕竟粮食产量决定人口数量,新开垦的农田很有限,占城稻的产量也已经达到极限。中国的人口数量要再创新高,只能期待新的农作物了。

玉米、地瓜进入中国人的粮仓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不仅改变了欧洲,同样也给古代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来自美洲的一些农作物也改变了中国社会,它们是:玉米、地瓜(即番薯)、花生、向日葵、辣椒和烟草。

这些农作物中,玉米和地瓜对粮仓的贡献最大。明末清初的时候,不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能够种小麦和水稻的土地基本上已经开发完了,以当时的产量,最多也只能支撑1亿多人口生活。就在这时,美洲的玉米和地瓜跨越了半个地球来到了中国。

玉米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农作物,北到俄罗斯、加拿大这样的苦寒之地,南到南美洲腹地的原始丛林,都可以种植。所以玉米进入中国后,许多原来无法种植小麦的干旱、贫瘠之地也可以开垦种田了。而且相对于小麦,玉米的产量更高。

明末清初的这段日子里,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拥向无主的丘陵地带,他们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在山脚下种植地瓜,粮仓充实了,多要几个孩子也能养活了。

“文景之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小麦种植的推广,而“康乾盛世”,其实与玉米和地瓜的推广也有很大的关系。清朝的康乾时期,其实和汉朝的文景时期很相似,文景时期是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粮仓中的主力军,而康乾时期是玉米、地瓜进入粮仓,与水稻、小麦一起充实了粮仓。这让已经达到极限的中国人口又翻了一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