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新方案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充分考虑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体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人才需求倾向,无论在培养目标、规格、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创新发展。

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嬗变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每套教学计划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这9套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梳理和比较,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表述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上。纵观改革开放前我国4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见表6-2-1),都能映射出对体育教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反映出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教育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体育教育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要求的变化,同样这一变化也必然要折射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上。

表6-2-1 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4套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表述

img2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但是,在规格要求上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改革开放以前的4套计划,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较大,加之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定位上还不是太准确,更缺乏发展性和拓展性。

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一直遵循着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模式比较固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所以,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也较单一和固定。到1953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四所体育院校,创设了体育专业,也从1955年完全“照搬”,到1960年、1963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办自己的高等教育,国家教委和体委共下发三套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规格也越来越清晰、具体,也越来越向体育教师方向转化。三套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颁布实施,为今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定了目标,更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上出现了大幅度的倒退。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表述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规范我国的高等教育,于1980年出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高等教育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1991年教育部颁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3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本次调整是在1986年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体育学科发展的需求,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增加了科学研究目标,重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997年由原国家教委办公厅正式下发。本次下发的称谓由《教学计划》改为《课程方案》,并提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了长期以来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单一的“教学型”人才的定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加宽泛了培养目标,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在20世纪后期推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后,又推出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以实现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等体育院校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时代的呼唤。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新方案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充分考虑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体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人才需求倾向,无论在培养目标、规格、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创新发展。见表6-2-2:

1997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与前3套教学计划相比存在较大的变化。前3套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而1997年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就有所不同,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扩展的提法有2种表述: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还要具备指导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科研、体育与健康教育管理、体育保健康复等能力”;二是“培养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以体育教育为主修专业,扩展出社会体育、业余训练、保健康复、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经营等副修专业,要求学生做到一主一副或一主二副”。这两种扩展性提法虽然措辞上不同,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在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前提下兼顾社会体育市场不断壮大的需要,培养既能胜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具备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相适应,改变了长期以来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单一的“教学型”人才的定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在激烈的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表6-2-2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本科)专业5次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表述

img3

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通知(80).教体字027号附件一.

续表

img4

国家教委:关于征求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点院校改革方案修订意见函(86)[R]教体司字019号.

续表

img5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教学计划的通知[R]1991.6.27.

续表

img6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试行)[R]教体厅(1997)11号附件.

续表

img7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R]教体艺〔2003〕7号2003年6月19日.

2003年修订的《课程方案》在1997年《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拓展,与前4套教学计划相比在质的方面出现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复合型、多元化发展方面。培养目标的相同点是毕业生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体育科学研究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而不同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目标不同:以往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新方案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二是适应范围不同:以往方案明确提出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工作,新方案中去掉了这个狭隘的培养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体现了从“中学体育教师”到“体育专门人才”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大转变。培养目标的确定受历史和现实的许多社会条件制约,但更受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为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人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把握了体育人才素质的内涵,有利于优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到底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规格”是根据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实际工作对未来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来确定的,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2003年《课程方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表述上更具体、更科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主要体现在: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更高,学生应分别达到国家4级和2级等级水平。除此之外,科研能力也是五套《课程方案》要求最高的。2003年《课程方案》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提高,同时说明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与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目标引领内容,有什么样的目标规格,必须设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定位自然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在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加大人文基础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21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需要,更要符合人才的国际化需要。新方案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明确具体的培养规格,即思想政治觉悟高、素质强、专业基础扎实、高能力的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以及在质和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以上9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的变更情况看,人才培养目标呈以下四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培养目标由单一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向多元化的“教师”、“体育科研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多方向复合型体育人才发展;二是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也由简单到综合,内涵由粗疏到细微;三是培养规格都体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四是培养规格向着人才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专长”与“通才”结合、具有长期的职业发展潜能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