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建学部在个性化教育中关注两头,面向整体

城建学部在个性化教育中关注两头,面向整体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划一性教育提出来的。个性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为此,学部鼓励他们积极报考研究生,并且将考研工作纳入学部个性化教育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一套机制。这也成了学部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一个亮点。城建学部以考研为抓手,营造了良好学风。

城建学部个性化教育中关注两头,面向整体

江义声

个性化教育对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挑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划一性教育提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活动。个性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办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又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与受教育者利益相关的目标、要求、期望与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区别对待,发掘受教育者的优势潜能,使其在学习期间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促使学生整体走向成功。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院根据办学的定位、学科专业的优势,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使学院、学科脱颖而出,从而实现在高起点、高水平上走特色兴院、人才强院之路。这对独立学院而言尤其重要。多年来,围绕个性化教育,我们开展了如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制定个性化“弹性”人才培养方案

建校以来,城市建设工程学部(以下简称城建学部)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以学院“探索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培养”的教改思想为指导,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独立学院面对生源十分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部分专业允许文理兼收,入校后可以自由转专业。采用这种机制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面对体制所“制造”出来的一大批所谓“差生”,最初学部按习惯采用“补差”办法来解决,如增加学时数,反复安排重修、补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不理想。文理基础不同,学生素质有异,使这个“差”很难补。这是民办教育从“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提升”阶段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院、学部上上下下对此十分重视。经反复多次讨论,认为“扬长”比“补差”更理性,大家达成了共识。为了“扬长”,学部在学院的领导下,组织各专业系主任、系秘书及广大教师深入讨论,使大家逐步认识到实施个性化、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的重大举措之一;学部要求每个系必须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刚性的方案,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自己的个性,形成各专业的特色,各学部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华学院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2009年春天,在贯彻学院“合理定位,打好基础,看重能力,因材施教,凸现特色”的原则下,城建学部制定了2008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重点,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主干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剪枝强干,凸现特色”的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将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采取学生第二课堂、参加竞赛、参加设计工作室、社会实践等形式,将基本专业要求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必修的基本课程之外有一定的选修课程,对考研的学生提供提高课程模块。

多年来,学部坚持按照基础知识丰富,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坚实,思维方式、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自如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和优化,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同。学部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文华学院的一个办学品牌。学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一个本科专业66名学生,到现在8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3640名学生,生源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研究生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6%以上,在目前普遍就业难的大形势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经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入选为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确定为学院重点培育专业。2010年艺术设计、环境工程两个专业代表文华学院顺利通过湖北省本科专业合格评估。以上成绩表明,学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今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更重要的是为学部建设特色本科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两头,面向整体

1.建立以考研为抓手,营造良好学风的机制

三本学生中不乏“尖子”人才,他们潜质好、悟性高,只要加以引导,提供一定条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部分学生就有可能脱颖而出。为此,学部鼓励他们积极报考研究生,并且将考研工作纳入学部个性化教育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一套机制。这也成了学部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一个亮点。学部采取如下做法。

(1)各系系主任牵头,专任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指导学生考研工作,学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2)从低年级开始,注重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每年春季开学由系主任或外聘教授牵头,向大三各专业学生介绍相关大学各专业研究方向的优势、特点和招生情况,青年教师传授自己考研经验及注意事项,用实际例子鼓励英语四级未过、成绩中等的学生树立信心。

(4)每个专业召开3~4次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帮他们排忧解难。

(5)每年9—12月,学部安排教师为学生辅导答疑。

(6)成绩公布之后,对于达到国家线的考生,辅导员逐个通知他们时刻关心网上调剂志愿消息,调整心态,努力让学生对录取地区、学校和专业不要过分挑剔。

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各种激励措施,城建学部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和考研录取率均逐年递增。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考研录取率为21.4%;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考研录取率为38.8%(其中一个教学班达到50%),该专业3位毕业生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文化笔试中(145人报考)分别取得第一、第七、第二十九名得好成绩;2011年90名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经统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考试超过135分的12人,占13%,超过120分的45人,占50%;土木工程一位毕业生总分406分,建筑学专业5名毕业生同时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录取。城建学部以考研为抓手,营造了良好学风。这种现象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引起高考学生的关注。

2.个性化培养要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

独立学院中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有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问题,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长期学习成绩上不去,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产生自卑心理。然而,他们青春活泼、奔放自由,善于与人交际,实践能力较强。对于这部分人的培养,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他们也是一批可造之才,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和关爱,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找回心里失去的东西,并促使其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反思,认识自己的力量和潜能,改变认知结构,形成完善人格,发展学习能力。要充分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发展的智力潜力,要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智力强项,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促使这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华学院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中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多年来,学部不断摸索适合本学部各个专业自身特点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尽快向应用型人才转化。学部采取如下做法。

(1)学部各专业着手对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和实习等环节进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成立设计工作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学部积极签约实习基地,与武汉21世纪不动产、武汉市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武汉中圣能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知名企业、高校合作,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部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实习中发现职业兴趣,形成更为理想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吸收更多学生参加实际工程的设计和竞标工作,打造学部品牌

2008年年底,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部成立了土木工程和建筑学设计工作室。一方面,将其作为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借助外界关系接课题,供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和投标工作。

设计工作室以培养学生、锻炼队伍为宗旨。待工作室机构、设备齐全了,设计队伍有资质了,学部将成立更多专业的设计室,正式挂牌对外接项目,并将其打造成学部的品牌。

设计工作室主要服务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土木类和建筑类专业学生,学生自主报名,相关专业教师从中选拔,实行双向选择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学生可相对自由地决定是否继续参与基地的学习。到设计工作室学习的学生不实行“终身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中途可根据学生选择及项目进度等因素增减岗位数量。实训采取弹性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利用课余时间。

设计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主要由文华学院或其他高等院校聘请的专业课教师和设计院工程师两大类组成。学部要求专业课教师要跟上专业的发展,不能与社会实践或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在教学之余,学部要求教师参加一些实际工程项目,积累经验,更新知识,这样在课堂就可充分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学习鲜活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让学生体会专业的实用性,学习事半功倍。设计室承接的项目大多与设计院合作,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在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对设计质量、进度分阶段把关,通过亲自到实训基地、打电话、上网等对学生加以指导。

设计工作室取得的部分成果如下。

(1)2008年12月,以建筑学和规划专业8名大四学生为主体,参加总建筑面积共9万多平方米的浙江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扩建安置小区工程方案设计,在投标评选中成功中标。

(2)2005级建筑学专业学生林先凯在海南建筑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在该院二所李所长的指导下,完成了海南三亚海关综合楼设计,在投标评选中成功中标。

(3)2009年5月,2006级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参与占地70亩的杭州市萧山区企业总部中心概念设计,最终顺利入围。

(4)在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室,学生先后完成了宜巴高速公路高岚立交桥、武汉花湖公路葛店大道分离桥等桥梁设计,参与了黄榄快速干线(西段)工程、黄石市磁湖西岸景观桥及配套工程设计任务。

通过工作室实训,学生获得很强的就业优势,很多毕业生进入省市级设计院和大型国企工作。

4.潜能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面向学生整体的重要举措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思考如何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城建学部全体教师都担任了潜能导师,学生选导师和导师选学生双向选择,学部定期检查,保证质量和效果,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教育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内涵、新途径、新措施。

经过两年多潜能导师制的施行,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在学习方面,潜能导师通过深入学生生活,主动与学生进行多次面对面谈话,使多数学生学习自觉性有一定提高,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提升。其次在思想上,大部分学生在潜能导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大的转变,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尤其是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做了合理的规划。再次在实践能力上,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校园活动,积极投身社团活动,部分学生干部在班级、学生会、各大社团身兼数职,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组织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城建学部张芳等5名教师获得“优秀潜能导师”称号。学部教师已撰写开发学生潜能和个性化教育的论文14篇。2009年环境工程系获学院个性化创新奖集体奖,2010年李娜老师获个性化创新奖。

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学部有7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优胜奖;有6人在华中科技大学静定结构弯矩图竞赛中获奖;获IDAA2010年第三届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1项;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湖北省建设教育学会主办的“南方杯”土建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中,学部两个代表队分获总分第二和第四的好成绩;在学生秋季运动会上学部连续两年获得男团、女团总分第一。

2011年,城建学部主办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大赛,由学部6名艺术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院文化建设区域功能规划及环境美化的景点设计。大赛有200多名学生参赛,23份作品入围,最终选出3个方案供暑期工作会议讨论。本次活动致力于提高建筑学、艺术设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发挥专业优势,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经过本次活动,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锻炼了专业技能,为促进校园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城建学部推行个性化教育刚刚起步,经过几年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学院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存在困难。例如,需要增加硬件设施,广大教职工要承担更多“分外”的任务,大大增加了办学成本,需要董事会、学院增加投入。但是,大家的付出与额外的投入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与目标,是值得的,有利于在高等教育中开辟出一条属于独立学院自己发展的新径。我们相信,只要上下一致,持之以恒,独立学院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系文华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常务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