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学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

人文学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个性化教育作初步回顾总结。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

人文学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

武金渭

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从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及探究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措施对个性化教育的推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提倡个体化教育,并不是要将其看做一个独立的教育实体,而是要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贯穿于学校内外教育的全过程,不能简单地把个性化教育等同于兴趣教育、健康教育、才能教育,也不能与集体教育对立起来而放纵学生,滋生个人主义。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教育环节的简单相加,而应体现在所有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或者说学生个性化培养不能依靠某个固定模式来完成,而应该体现在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换句话说,个性化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本文对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以下简称人文学部)个性化教育作初步回顾总结。

一、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学部要求各专业除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外,必须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提高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四个模块。为了落实学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专业兴趣,实施多样化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各系都在着力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中文系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三类课程,即专业方向课(必修15门,448学时;选修16门,学生任选3门)、专业提高课(开设10门,学生任选2门)和专业实践课(开设6门,学生任选2门)。并将它们整合成三种组合形式,即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提高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部分专业技能、专业提高课程,以充分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中文系还对于热爱写作的学生,在“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和“原创文学”等课程中增加课程大型作业,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法学系在培养方案中,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增加学科内容深度,增设考研科目课程,以满足这些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2009—2011年,该专业考研率分别达到15.3%、25.2%和28.3%。

新闻系对于喜欢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开放实验室,以实验室为依托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2.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学生只有面对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具有自主选择权,才能按照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才能避免划一性的教育,个性化发展才有希望。

为提高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学生学科基础课程的选课自由度,尽可能多开学科基础选修课程,让学生从众多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二是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例如,新闻学专业对学生增设了报刊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三个方向选修课程共27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兴趣和就业需求,任意选取某一方向的8~9门课程,或选取以某一方向为主、兼顾其他方向的8~9门课程。这种形式既满足了个人意愿,又适应了社会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既然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我们只能通过多渠道去认识、了解,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分类指导、分流施教为原则,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一切,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道路,并把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转化为每个学生的主观要素。

基于以上认识,中文系刘晶老师在指导学生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制订了个性化培养计划,并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展示个人亮点。例如,她指导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湘洲,对文艺作品有高度感知力,热爱写作,乐于创作。刘晶老师提出了两项要求:一要保持创作热情,提升创作水平;二要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并亲自审阅其创作的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刘晶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下,李湘洲入学以来已写了数万字的作品,拟于大学毕业前出版个人作品集。

又如,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郭曼热爱阅读,口才较好。针对她的这个特点,刘晶老师鼓励她大胆在公众面前演讲,支持她参加各种比赛。2010年10月,在湖北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联合举办的湖北省大学生“防止艾滋病宣传志愿者”讲演比赛中,郭曼获得优秀奖,为文华学院赢得了荣誉。

再如,2008年11月,新闻学专业大二学生张俊和冼永炽,想把部分对摄像感兴趣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摄像团队。他们把这个打算告诉了新闻系有关教师,立即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支持。当年就成立了“小像形形工作室”。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新闻系主任姜平、郑潇老师和实验室李方亮同志的主动参与和精心指导下,现已发展为有10多人组成的学生摄影团队。为了充分展示该团队成员的才华,新闻系不但为他们提供使用有关设备的便利,还聘请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媒体老师担任他们的校外指导教师。目前,该工作室不仅承担了学院相关活动的大量拍摄任务,还与新闻系一起共同承担了学院网络电视台的视频拍摄制作任务,现已经拍摄制作并播出新闻视频9个。在他们的努力下,该工作室拍摄的盲校专题作品在武汉电视台播出,扩大了文华学院的社会影响。

三、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大量的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潜能源源不断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当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潜意识就会拾起这种震撼,把它变成精神的力量。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永远信心百倍,不被挫败。

2009级法学专业学生郭翰立,由于高考未考上理想的学校,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心里有失落感。入校后,他的潜能导师是法学系龚成思老师。龚成思老师在与其交流中,发现他思想上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信。于是,通过向其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奋斗事例,告诉他,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会遭到失败。这时最可怕的是丧失信心。只有正视现实,坚信自我,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实现个人的理想。在龚成思老师的启发、教育和帮助下,郭翰立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解除了思想困惑,激发了自己的主体意识,树立了信心。用他的话说,“是龚老师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学校推行的‘潜能导师’制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帮我找回了自信,明确了学习目标,还让我交到一位这么好的‘哥们’”。目前,郭翰立不但学习刻苦努力,而且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个人前途充满信心。

四、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个性潜能闪光

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潜能不能培养、教育,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能力。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个性化教育就是强调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即寻找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

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自身潜能,使学生的潜能优势闪光?学院设置“潜能导师”是开发学生优势潜能,推进个性化教育的一条新路。为落实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人文学部先后为2009级97名学生配备了18名潜能导师,为2010级113名学生配备了36名潜能导师。潜能导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活和生涯设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能力特征,通过分类指导、分层施教、个别培养,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思想上,大部分学生在潜能导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大的转变,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了合理的规划;学习上,多数学生经过潜能导师的指导,学习自觉性有一定提高,学习成绩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实践能力上,不少学生干部在班级、学生会、各大社团身兼数职,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组织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完整个性的发展。为此,指导教师要经常变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对活动的需求,强化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并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完整的个性。

基于上述认识,近几年,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1.结合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活动

自2009年起,根据培养“在专业基础上的‘能说,会写,善策划’的应用性文科人才”的要求,各系结合各自专业实际,每年组织一次展示学生才能的集体活动:中文系开展“文之华——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列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新闻系开展“新闻传媒周”活动,重在提高学生对新闻媒介事件的关注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法学系开展“法律宣传周”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各系活动内容各不相同,但目的相同,即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上述活动开展两年来,在学院产生了积极影响,收效甚好。“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够更多地策划类似这种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能说会道、能想会做的人才。”陈思中副院长对中文系的“文之华——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列活动给予了高度赞扬。2008级汉语言文学学生朱娇在2011年“文之华——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列活动中获得写作大赛一等奖,她说:“这个活动给了我们展现自我的平台,以后我要强化专业意识,开阔视野,发掘潜能,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人文素质。”2009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赵龙说:“连续一个月都坚持参加中文系举办的文学与文化系列活动,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作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接受了一场文化盛宴,两场人文讲座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这个理科生对我们祖国繁荣的文化感到自豪,我们理科生也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有精神内涵的大学生。”

2.结合学部工作实际和国内时事政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009年,学部组织了特色寝室设计比赛、人文学部艺术队展演、心理讲座等活动,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比赛、“一二·九”爱国党史知识竞赛。2010年学部组织了大学生辩论赛、广告创意大赛以及纪念“一二·九”、“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比赛活动。此外,学部每年组织新生进行新生辩论赛、新生篮球比赛,开展学生暑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总结评比和成果展等活动。一系列教育活动既达到了锻炼学生“能说,会写,善策划”的目的,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和全国及湖北省大学生竞赛活动

近几年,学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文化节和科技节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告设计大赛、湖北省翻译比赛等,收到了较好效果。据统计,2008—2010年,人文学部学生在全国及湖北省有关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国家奖11项,省级奖6项,共有46人次获国家级奖,有60人次获省级奖,为文华学院赢得了荣誉。

(作者系文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副主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2):11-14.

[2]王忠美.挖掘学生自信的“多”字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1(5):7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