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是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源泉

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是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源泉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贡献是确认“活劳动”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马克思行文的字里行间,似可看到,他所说的“活劳动”又主要是在生产线上直接作业的劳动力的工人。虽然马克思谈到过知识劳动的概念,但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这种情况,反映了马克思当时处在工业生产的基本现实。

二、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是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贡献是确认“活劳动”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马克思行文的字里行间,似可看到,他所说的“活劳动”又主要是在生产线上直接作业的劳动力的工人。虽然马克思谈到过知识劳动的概念,但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这种情况,反映了马克思当时处在工业生产的基本现实。但今天,工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变革,生产条件的资本价值与生产作用的知识劳动的融合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所谓“知识革命”的知识劳动者的兴起与扩大,改变着工业生产的商品价值的性质,知识产品开始形成劳动者的价值生产的生产力价值的实现方式;第二是资本市场的价值交换结构发生了变革,即价值交换的知识产品不再仅仅局限在商品范畴,股权交换、产权交换等等的价值产品的价值所有权市场交换开始显现。

1.劳动者的成长和成熟

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企业发展史上较早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较早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美国著名企业史家钱德勒(Chandler)在对美国现代公司的研究著作《看得见的手》中,详细描述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启动与发展。现代公司,特别是以“货币资本为基础的M型企业中,营运决策和战略管理实行了制度化分离,使职业管理者实际可以粗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领导层与运营管理层。而后者,即运营管理层,不仅仅指履行计划、协调、考核等功能的幕僚人员,更为大量的是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及业务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现代企业从单个工场发展到多工厂,多功能跨地区、跨国家界域的大型复合企业,使得上述各种职能与业务形成了人数众多分工合作的知识阶层。生产工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再生产着自己的生产关系”形成知识劳动的智能化的知识生产力价值的价值生产方式,这个人的知识本能的智力、知识力、创造力的生产力价值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作用的知识劳动,涵括了所有生产方式的知识劳动,包括着人的一切知识活动的科学、文化、艺术、商品生产、产品生产、社会化活动等等,也包括生产条件的资本价值所有权者的知识劳动,这个资本人性的根本改变而触发着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萌芽的生成。

2.资本价值与劳动者的知识化

如果说马克思虽然没有正面叙述劳动者的知识本能,但毕竟还提出了知识劳动的话,那么,另一类生产也属于知识劳动范围,即“价值生产”则被他完全忽略了。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职业与管理企业的人同时也就是资本家,职业和提供资本的职能是合二为一的。但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货币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了情况的改变。今天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往往将货币资本委托或投资于专业资本经营机构,如基金、保险、风险投资公司等等,由这类资本经营机构再投资于各种企业。由于专业资本经营机构的优势在于资本价值运作而非企业运行,因此,它们通常把自己定位于董事会建设者这个角色上。结果是:资本提供者不仅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且不参与企业的职业和对企业的管理。这种分离,即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与人们已经谈得较多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相比,其体现的变革意义是更为深刻的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萌芽状态。当资本提供者不再承担创办与管理企业的职能的时候,职业与企业管理这两种职能的独立意义也就凸显出来了。马克思笔下的那种传统资本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职业资本提供者,或者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的资本职业者和独立的价值产品的知识生产者。而独立的价值产品的生产者队伍扩大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比如技术服务业、艺人、律师、画家等等,即使是工厂里的生产工人,也几乎已经是知识含量比较高的价值生产的职业工人,自然力的人力、体力、劳动力工人已经开始边缘化

可见,现代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已不仅仅指工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劳动,而是由职业者、管理者、操作者等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知识生产、价值生产、财富生产所共同形成的知识产品的价值生产的知识劳动。如果说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这一命题继续有效的话,那么,价值源泉的活劳动本身必须扩展的便是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智力、知识力、创造力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作用的知识劳动,才能符合变化了的现实和这个变化必然引发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萌芽的发生。

3.价值所有权的启蒙

创造价值的过程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改变构成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马克思确认,全部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活劳动都参与价值的形成与价值的增值。具体地说,劳动过程创造的价值由三大部分组成:价值W=C+V+M。C是从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中转移过来的部分,并且必须获得价值还原,即转移价值。V是代表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原部分,这个部分仅仅是流动成本的价值还原,与生产资料的价值还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后是剩余价值M。问题是:剩余价值M还要进一步分解,而不是产业资本家独占。按马克思的论述,商业利润、利息及地租这三项是其他要素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只有在扣除了这些要素报酬后的最终余额才归产业资本家所有。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价值形成与所有权过程实际上是两段:第一,商品价值在扣除C与V两部分的价值还原后,为剩余价值;第二,剩余价值中再进一步扣除其他要素的价值还原,比如社会价值部分等等,余额是最终的剩余,为了叙述方便,我把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称为毛剩余,而扣除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还原之后的最终剩余称为净剩余。对价值所有权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净剩余价值而不是毛剩余价值。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还原,不论是利息还是地租,对生产条件而言,都是“成本”,只有当这些成本全部扣除之后剩下的余额即净剩余,才是真正的增值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价值所有权,实质就是对净剩余的价值所有权这个价值所有权具有了产权价值的性质。所以,对净剩余的价值所有权的研究,才是财富存在方式的关键。然而,净剩余的产权价值所有权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

4.净剩余价值所有权:变化着的资本价值所有权的公有论萌芽

净剩余价值归谁所有?按马克思当时的论述,净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占有了。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现实表明,净剩余价值越来越由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共同分享。在资本所有者、职业者、管理者三位一体的老式资本主义企业中,才发生资本家独占净剩余的纯粹的资本价值所有权的情况。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上,净剩余的价值所有权模式是随着货币资本社会向成熟发展而变化的。让我们简述一下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种情境。

情境一:出资创业者与管理者两者合一的业主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创业者自备资本,创办企业后又自任管理者的企业制度。它曾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企业的重要存在方式,而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主要局限于中小型企业了。这种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资本价值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合二为一,主要是因为企业规模不大,管理较为简单,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的自然力的劳动,即人力、体力、劳动力的劳动。钱德勒(1977)描述的1840年左右波士顿地区的主导纺织企业,大体代表这种模式。由几位股东集资,或租或买一幢三四层的厂房,安装当时业已使用的纺织机械,雇佣两三百名工人,企业就可以开业了。业主之一负责工厂的现场管理,工厂分成四至五个车间,雇佣一至二名工头负责车间劳动监督,另一个业主则担任财务管理,记账核算的同时也负责与棉花供应商和布料的销售商打交道。当然,这些销售与供应商是独立存在的企业,大家的关系是市场交换关系。因此,纺织厂自身的管理职能相对简单。在这种业主式企业中,净剩余价值原则是全部归业主的。工人与监工得了工资或者还有奖金,工厂一切正常运作,业主怎么还会有任何内在动机要将净剩余价值的产权利润与之分享呢?这个“产权”归资本所有权所有是人类知识文明以来共同的原始产权所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的延续,而这种业主资本主义的老式商品生产企业,似乎也正是马克思提炼其价值理论的企业原型。

情境二:出资创业者与管理者两者分离的货币资本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资创业的业主在企业建立或成长到一定阶段后,退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职能,转为通过聘用的职业人队伍从事企业运作。这种货币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是现代大型公司的较为主要的存在方式。货币资本主义企业刚出现时,企业的出资创业者往往掌握公司的较大资本股份,并控制企业的战略决策,交给职业人的只是企业营运管理。但货币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深入发展后,就出现了职业人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对这种经营管理的劳动,当然不可能仅靠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奖金来打发,有经验的资本家很快就认识到:调动职业人的积极性的最有效办法恐怕就是让管理好坏与净剩余价值直接挂钩。一旦不同形式的利润分成或者股票期权制发明之后,职业人参与分享企业净剩余价值就制度化了。

情境三:创业、出资与经营管理的三者分离的知识经济,这是货币资本社会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货币资本主义后出现的新现象。特点是:第一,创造企业的主角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具有创业才能的创业者。第二,创业者借助别人的资本创立企业后,并不一定负责企业管理甚至企业领导。常常是企业成立或初步发展后就把经营管理转交给职业人。这种情况在被称为“新经济”后突然引起了人们注意。在这种创业者资本主义的企业模式中,净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分布就更进一步偏向各类劳动者了。甚至出现极少的企业成为企业劳动者共同所有的资本价值所有权的产权价值的生产方式。

综合上述各种例示,似可得出如下结论: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初期,即业主资本主义时代,而随着资本家自身的发展,资本提供和经营管理的分离,职业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分离,再加上劳动者中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知识劳动的特点,资本所有者便不可能独占企业净剩余价值了。今天的货币资本主义企业,净剩余价值所有权是在资本提供者、创业者、管理者和其他知识劳动者之间分享的,虽然这个价值所有权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的价值所有权的所有权最大化,而是资本价值的目的和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实现方式,把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生产作用归于一部分人所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分享”已经具有了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产权萌芽性质,也是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作用的优越性体现,但并不是真正的公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只能说是具有了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产权萌芽性质,而且开始萌发着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真正的公有主义人性。

5.价值所有权,不同所有权的并存

如上所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形成了净剩余价值所有权的多种资本价值所有权的财富存在方式的模式。不仅如此,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货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中,仍然是多种形式的净剩余价值所有权的同时并存。这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时代,这是我把“公有论”又称为“产权论”的原因。为什么不同企业存在不同形式的净剩余价值占有、支配和控制价值所有权方式,在企业净剩余价值的所有权模式的形成中,有哪些主要因素起作用?这些问题在马克思时代未曾遇到。当然,马克思当时曾注意到股份公司的出现,并对其代表的资本价值在资本主义限度之内的社会化趋势作了初步分析(马克思,1975年第三卷27章)。时至今日,资本社会化、人类化发展到了马克思时代的股份公司不能望其项背的高度。不仅如此,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也相当广泛地参与了企业净剩余价值所有权的分享。如果说,前者是资本社会化的狭义表现,那末后者,即劳动力价值的资本化,又为资本社会化的历史趋势拓宽了人性内容。但为了分析起见,我把上述两个方面分开,作为描述资本价值所有权安排的两个维度:第一,货币资本社会化程度,也就是股权的持有者分布情况;第二,劳动的资本化程度,即劳动转化为股权在企业股份结构中的权重。由这两个指标的组合,用于描述资本价值所有权公有论的萌芽状态。

其一,影响资本或股权社会化程度的因素很多,但最先发生作用的,是所处行业的创业必要资金量与创业者自筹资金量的相对规模。创业必要资金量是指企业从创办到取得现金流量平衡点之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本,即创业资本,它显然是因行业而异的。比如软件、零售、贸易这类行业与重化工或通讯设备制造这类行业相比,则前者不仅固定资产投入少,而且开业后现金流量状况易于预期,因此其所需创业必要资金就小得多。正因为如此,微软公司的创业资本基本是比尔·盖茨与保罗·爱伦两人自筹,而没有向外部资本所有者引进风险投资。公司股权就高度集中于两人之手。相反,太阳微系统公司虽也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企业,但作为设备制造商,创业不仅有较大固定资产投入,而且产品销售也涉及较大流动资本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创业资金不可能靠创业者的个人资本来解决。因此公司创立之时就主要靠引进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形成了较分散的股权结构。其后,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资本需求进一步扩股融资后,创业者的股本合起来也不足20%了。企业经营过程的现金流量的特点和规模竞争的压力大小,也会影响创业后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变,即创业者资本稀释的可能性。如果扩大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很大而企业现金回流周期较长,则创业企业即使达到盈亏平衡点,仍然可能迫于生存压力需要进一步扩股融资,从而导致创业股东的股权下降。反之,如果企业是净现金流,无需扩股融资,则创业者将继续保持较高控股地位。另外,在解决扩张资金需求时,企业也可以选择使用贷款。故银行融资管理的特点也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从而影响资本价值所有权的股权分布。

创业者与创业资本提供者在企业上市后对“退出”采取什么方针,也是影响企业股权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思科公司上市时的大股东是作为创业者的那对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夫妇,但因两人的长期兴趣不在创业经营而在服务社会与自然探索,故企业上市后不久,两人即把所持股份全部售出。此举显著改变了公司的股东构成,同时似乎也为钱伯斯走上总裁岗位并将公司建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企业之一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资本社会化的程度在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是变化的,但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演进趋势,显然是资本社会化、人类化的逐步发展与加速。一方面是参与股份投资的公众人数取得了长足进展,另一方面,公众投资者平均投资能力也日渐提高。这也是当代发达国家的货币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深厚土壤。

其二,劳动者参与企业净剩余价值的分割意味着劳动力转化为资本,即劳动的资本化。但哪些劳动者参与净剩余价值的产权分割,劳动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净剩余价值的产权分割?政治经济学迄今为止缺乏研究。从当代企业演化的基本事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两点:第一,科技含量不同的企业,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所有权的程度也不同。思科、微软、太阳微系统公司这类高科技企业与通用汽车这类资本密集企业相比,前者股本结构中通过劳动转化而来,即通过认股权等方式的股份比例比后类企业要高。第二,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占有的程度也不同。其中创业领导型劳动者的劳动转化为股权的程度最高,其次是管理专业型劳动者,而作业型劳动者一般很少有劳动转化为股权的情况。诸如吉姆·克拉克(硅谷创业名人)的秘书也曾持有价值不菲的股份,或会计、出纳也得到几千股认股权这类故事,主要还是局限于类似硅谷新创业的中小企业。为什么不同类型的劳动在企业剩余价值所有权中的地位不同?需要对不同类型劳动的特征进行解析。我把劳动者按两个维度加以分析:第一,劳动者的重复性,即知识劳动的方式在不同时间里是否简单重复,还是每一次知识劳动都要涉及对新信息的处理与新情况的应对。打字员的打字工作可能是几乎完全重复的,而技术研发人员的研究工作则因题而异,几乎每项新的研发都涉及大量“第一次”面对的知识难题。从完全重复到高度创新的智力、知识力、创造力的知识劳动,不同的盲动可以排列出不同程度的重复性或创新性。第二,劳动者成效的可测度性,即生产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进行定量的测度。搬运工的搬运数量是完全可以计量的,而研发人员的成果呢?就不容易衡量好坏了。同样,不同知识劳动的可测度性或其反面,不确定性也可以从低到高加以排列。把这两个指标组合,可以把劳动者分成不同的类型的生产力价值的量化。劳动者的价值量化特征的这两个维度与净剩余价值所有权有什么关系呢?劳动者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的本质作用程度影响到该种知识劳动的价值实现关系,从而在两个方面影响其对剩余价值所有权的参与。首先,具有高创新性的知识劳动,如创业家、企业领袖或发明家,其智能理性能力如同艺术家一样,相当程度上出自高知识本能的理性能力或人生的特殊阅历,而不是学校或其他机构通过培训能够复制出来的。因此,这类劳动者的供给有限,在关于自身收入确定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反之,类似搬运工或收银员这样的劳动岗位,对普通人加以简单培训后即可胜任,故其供给弹性很大。其次,创新性高的知识劳动通常收入水平也高,而收入越高则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这也就是说,他用部分工资收入交换企业价值所有权的意愿也就越强。我们看到,美国企业高管层收入分配的一个趋势是:底薪等固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降低,而由股票权益代表的风险收入的比例则相应提高。知识劳动效果的不可测性与监督成本密切相关,从而影响该种劳动者对净剩余价值参与的必要性。知识劳动效果越不好测量,则使用工资、奖金这些价值还原手段的效果越差,也就越有必要把追求知识劳动效果最优化的动力加以价值所有权化。而要促使劳动者把追求知识劳动业绩的动机内化,就离不开把他收入的一部分与企业净剩余价值的分享权挂钩。相反,如果知识劳动成果可以直接计量,例如搬运工人的运量,则使用计件工资或计时工资加奖金,就能有效调动劳动者追求知识劳动效果的积极性了。简言之,知识劳动效果越不好测量,外部监督成本越高,则该种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劳动创新性程度与知识劳动效果的不确定性程度这两件事,又都是受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本质作用程度影响的。因此,现代经济中科技渗入产业的趋势越强,企业过程知识劳动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多类知识劳动者的比重越大,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所有权的广度与深度就越会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所有权的分享,既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知识生产力发展这一趋势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

其三,我试图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原则是净剩余价值由资本所有权与劳动者分享,而不是由资本独占。只有在资本所有者、创业者与经营者三位一体这一业主资本主义企业的阶段中,资本独占净剩余价值的状况才可能发生。随着劳动者的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来源社会化与劳动过程知识化成了促使资本主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持续动力。时至今日,净剩余价值分享模式或产权价值安排的多元化已是当代货币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事实。但是,资本价值为什么继续参与甚至主导净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呢?换言之,随着货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继续发展,劳动者对净剩余价值的分享会不会发展到这样一个高度,以至于资本不再参加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即价值所有权最大化的产权价值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呢?

马克思会如何分析这个问题?首先,马克思明言借贷资本获得利息是必然的。因为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家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付利息,借贷资本(银行)就不会把钱借给产业资本家;同样,不付利息,存款者也不会把钱存到银行去。显然,在马克思的分析逻辑中,是资本所有权的存在,决定了借贷资本必然得到利息。那么,产业资本呢?按同样逻辑,我们可以推论,由于资本所有权的存在,产业资本,即用于企业创业资本金的那部分资本,也必然获得报酬,而且其报酬率在总体上必然高于利息率。因为第一,借贷资本有还本问题,而产业资本则永久属于企业了;第二,利息属合同收入,次序上优先于净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借贷资本的风险显著比产业资本低。因此,如果产业资本的报酬即利润,不能高于利息,则资本所有者就不会把钱投资给企业。简言之,投资给企业的人与借钱给企业的人相比,报酬必须更高。这个结论,显然与马克思分析利息存在的经济逻辑是没有矛盾的。可以这么说:产业资本获得部分净剩余价值与借贷资本获得利息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只要利息存在,产业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就不会消失。因为两者的存在同样源于资本所有权的存在。同样的道理,知识劳动者获得价值还原的劳动报酬和获得产权价值所有权的这种“双重”的表象存在方式和本质存在方式,是符合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自然存在与知识存在的双重性存在方式的。

由此推论:资本退出对净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必以资本所有权的消失为前提。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资本所有权才会消失呢?联想到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财富极大涌流的说法,在马克思的心目中,资本的极大丰富与资本所有权的消亡是不可分割的。用今天的经济学术语来说,只有当资本不再是经济资源时,资本所有权才会成为多余的存在。反过来说,只要资本还有生产条件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它还不能如同空气那样无限供给,那么,对资本的某种所有权就不会消失,从而,资本对净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就会继续存在。进一步推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不只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属性,而是一切资本社会的经济体系中生产条件的生产方式和财富存在方式。由于和生产条件相对应的现代货币经济体系,首先是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应该说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并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而是一切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应该能够看到资本的无限供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作用却是无限的本质存在,当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的知识存在程度实现完全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资本的“供给”便成为不需要的了。况且,资本的供给本身是受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的知识存在程度的限制的,它不可能能够实现无限的“供给”,因为资本价值所有权的财富存在方式是建立在表象存在的生产条件的有限基础之上的,这个表象存在的有用性是有限界域的表象存在方式,它的“供给”超过这个有限界域就会变成废纸一张而一文不值。但是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却是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与价值增值同步、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同等而发展和进步,这个生产力价值永远不但不会报废、枯竭,而且处于无限的本质存在的发展状态,因此的资本价值退出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产权价值淘汰资本价值所有权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个不被还原的产权价值永远保留在生产方式之中,其“再生价值”进入价值交换的市场竞争,并不影响产权价值的生产方式而形成知识存在方式的生产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