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者如何就业政治问答题

劳动者如何就业政治问答题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和保障。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培养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没有转化为生产工具并为劳动者所掌握时,既不是特定的劳动资料,也不是劳动者的内在素质,而是潜在的生产力。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教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的影响,它对社会也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它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对维护、巩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护、巩固和发展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中有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的上层建筑,进入国家的各级政权机构和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直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我国古代学校实际上就是培养官吏的场所,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才,向学生传授的大多是“修己治人之道”。我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其目的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为封建社会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在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通过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水平和领导管理才能的人才,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功能日益增强和凸显。世界各国都通过一些名牌大学或专业学院来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如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等,都为本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领导人。

(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民主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直接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与人民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水平也有密切的关系。教育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和保障。人民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水平越高,其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就越容易形成,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人,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其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民主的价值,主动行使民主的权利,推崇民主的政策,从而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而在一个文盲充斥、国民愚昧的国家里,独裁政治、个人崇拜官僚主义是比较容易形成气候的。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5)所以,一个国家要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不断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就要重视和普及教育,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舆论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向来为政治家所关注。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高等学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关注社会,忧国忧民,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这样,学校就是研究、探讨和形成各种舆论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政治最为敏感的地方之一。学校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对社会风尚、道德面貌以及政治思潮产生影响,借以影响群众,达到促进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目的。

教育虽然具有维护、巩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但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政治功能,因为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是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下实现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劳动力是劳动者在进行劳动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中的体力是人在正常发育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而劳动力中的智力,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专门的劳动力就更需要教育了。正如马克思所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

1.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但这里所指的人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科学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只是一个潜在的或者说可能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或多或少都需要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劳动经验,而科学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在培养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但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没有转化为生产工具并为劳动者所掌握时,既不是特定的劳动资料,也不是劳动者的内在素质,而是潜在的生产力。人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能力后,才会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能力也只有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使上述两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结合起来,把潜在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业化的劳动者

教育在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业化的劳动者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普通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在劳动者再生产上的意义主要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普通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一般素质。这种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本质上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还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业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更具有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的不断革新,对劳动者的素质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受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包括受学校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教育已经成为不断提升劳动素质和促进劳动者进行纵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劳动主要是凭借个体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加上行业之间的相互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换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条件下,人要变换工作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工种千变万化,只要劳动者基本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能比较顺利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从而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因此,在现代社会,教育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这种劳动者是单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单维度的。现代经济学所理解的劳动者是既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劳动者比单维度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境界和层次,具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更具有劳动能力。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未来的劳动者进行多维度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只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培养的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劳动者,着眼于劳动者基础素质的提高。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科学知识的继承、传播,即把科学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从事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打下基础的过程。科学知识在未应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被人掌握并应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7)而这项定理的发现,前人却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三)教育是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也担负着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大批专家、学者和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科研设施比较完备,科研经费比较充足,信息来源丰富,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高校在国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如美国有60%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集中在大学,日本各大学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总数的40%以上,我国高校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队伍的2/3。事实证明,当代许多重大科技发明成果都来自高校。如在2007年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6项,占总数的66.7%;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7项,占获奖总数的69.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6项,占获奖总数的60.4%。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至2007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57项,占授奖总数的52.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130项,占授奖总数的35.9%,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51项,占授奖总数的30.2%。(8)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

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是人类在活动中创造的,对个体来说是后天习得的,具有非遗传性,它只能通过人的后天传递的方式延续发展。人类保存和传递文化的方式很多,可借助于物质实体,如建筑、工具、音像制品等;也可借助于法律、制度;还可通过战争、贸易、旅游、移民等。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一是因为以这些方式存在的文化还需人的理解,二是因为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只能通过人的培养,在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得以保存。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传递的文化,具有系统化、简约化、心理化等特点,便于年青一代经济高效地接受、继承已有的文化。如果社会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社会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则是不可能的。

(二)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文化的双向或多向流动构成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不仅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同时在交流中会产生新的观点、智慧、理论,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如经济领域的商贸往来,教育领域的留学生派遣、学术交流,军事领域的战争,体育领域的竞技比赛,文艺领域的访问演出等。但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与其他文化传播的途径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传播功能。(9)首先,教育提供文化传播的前提与动力。文化传播是以对文化的理解、接受能力为前提的,教育一方面能帮助人们提高对文化的理解、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教育者的选择、加工和转化,使之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同时,教育又激发了人们传播文化、接受文化的心理动力。其次,教育传播的文化往往是深层次的文化。再次,教育主要通过培养的人实现对文化的传播。总之,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传播文化,使文化变为人们的共享文化,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三)教育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要求教育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在传统社会里,教育承担着对已有文化的传递功能,那么,现代社会教育除了更好地传递文化外,还要担负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来实现其创新功能。没有创新特质的人才,文化就无法创新。其二,教育通过创造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新思想和新观念通过教育得到普及,就可以形成新文化,以此来实现其创新功能。学校往往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正在成为创新文化的主力军。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是指教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人口结构以及促进人口流动等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人口膨胀是当代日益尖锐的全球问题。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现代社会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公认为是长远起重要作用的手段。大量资料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成反比关系。例如,1988年6月,印度全国营养研究所在海得巴拉邦所作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那些未受过教育或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母亲,通常有6个以上的孩子,而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有5个,大学肄业的一般有4个,大学毕业的只有2个。在日本,1977年的一个调查表明,有4个及以上子女的比率,在妻子学历为初小的人中占15.5%,高小的占11.9%,大专和短期大学的占0.5%,大学本科的则为零。(10)我国的有关调查资料也反映出同样的倾向。教育之所以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一,受教育程度高,在校学习时间就延长,毕业后又面临就业压力,使初婚年龄推迟,育龄期相应缩短。其二,通过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认识到现代社会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其三,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在物质条件相等的前提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精神生活上有较强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传统的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观念就少,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二)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除了能控制人口的数量,同时还能提高人口的质量。如前所述,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通常是以教育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大学生数,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普及教育的程度和普及率,青壮年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等。以我国为例,1949年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仅为2人,2008年为204人;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0%,2008年为99.54%;1949年人口中文盲率达80%以上,2008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3%,现在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2009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人口质量是通过教育来提高的。流行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主张用教育投资来提高人口的质量,以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的身体素质包括人的健康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它决定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和锻炼。一般来说,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容易掌握遗传学和优生学知识,懂得近亲结婚和各种遗传疾病对新生儿的危害,能自觉实行优生,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先天愚型儿和先天残疾儿的出生。从此意义上说,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把好人口质量的出生关。同时,受过教育的父母对人类自身生命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比较深,懂得科学育人的知识,能自觉实行优育,这样就能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和智力正常和健康地发展。

与控制人口数量的功能相比,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作用更为直接和突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上。青少年、儿童是人口质量的奠基时期,通过教育不仅能提高当代人口质量,而且会连续影响以后各代人口质量。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不仅会产生近期效应,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当前来说,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二是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对成年人的教育既要使他们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提高他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便为自己的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前者关系到当代人口质量,后者关系到下一代人口质量。

(三)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

如前所述,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的性别结构。受过教育的妇女能摆脱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降低了女胎的流产率,因此还调整了新生儿的性别结构。教育通过降低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改善人口的年龄结构。资料表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成反比。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生育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生育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学历层次,即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的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人才与之相适应。教育可以依据社会对人才的总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的职业结构是指人口的职业类别的构成。通过教育不仅可以改变各类职业人口的比例,而且可以使各专业人才得到培养,从而使各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趋于合理。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迁移成正相关。即教育程度高,人口迁移倾向就较高;教育程度低,人口迁移程度就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